新高考,高中生物理“弃考”风波的症结在哪里?

 

本文字数较多,阅读时间大约需10分钟,请耐心观看物理“弃考”风波究竟因何而起?

有人用一起真实的事...



本文字数较多,阅读时间大约需10分钟,请耐心观看

物理“弃考”风波究竟因何而起?
有人用一起真实的事件,来比喻这场风波:“一列地铁上有几个人惊慌失措挤下车,周围的人见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想挤下车,保护自己。结果车上大部分人都惊慌逃离了。此时地铁乘务员、安保,先稳定大家情绪,避免恐慌情绪蔓延而导致踩踏,然后快速检查了安全问题,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于是进一步安抚乘客,秩序渐渐恢复。
两件事情有一定可比性,但关键之处有不同。
首先,我们看一下可比之处在哪里。

地铁事件是一个紧急事件,需要乘客马上做出选择,在求生本能下,逃出车厢,合情合理。当大面积传言物理选考人次降到不足1.2万时,正是19届学生确定学考科目之际,不管真假,物理一般的学生恐慌、逃离,也是正常现象。

地铁管理人员先确保了没有安全问题,然后安抚乘客,做得及时,有效。选考人次传言愈演愈烈之时,考试院根据17届、18届的数据,判断了选考制度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媒体辟谣来安抚家长,通过高校、媒体频频推文强调物理的重要性来鼓励考生,并及时对违规修改学考科目的考生进行了数据恢复。但安抚效果并不是很好,没过几天,家长们都集体去省厅请愿。



表面上看,两起事件中“逃离者”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关键是,“逃离者”对“留守者”造成的实际影响是不一样。无论列车是否有安全问题,对留在车里的人而言,列车的安全问题不会因为有人逃离而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心态。但是选考的逃离是会影响到留下选考物理的考生能否拿到与水平相同的赋分的。这个影响有多大呢?其实如果大家的选择是比较平均的情况下,卷面分和等级分相差不多,可能会有卷面97分结果赋分94、91分之类情况,但是为了专业要求,这些分差对顶尖学生来说是愿意通过其他科目去追赶的。除非出现物理选考的都是竞赛生和顶尖学生,就可能导致所有人都考到70分以上,但依然有人会被赋分到40、43等可怕的低分,这就与卷面分查了20-30分,其他科目已经拉不回来了。要降到什么程度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呢?浙江每年报名物理竞赛预赛的有3万人,除去缺考的和年级重叠情况,一届实际会参加预赛的人次大约有1.2万人。 也就是如果物理选考人次降到1.2万才有可能发生“恐慌”,而17届物理选考人次超过7万,并没有到“恐慌”的程度。那为什么“逃离”还是发生了呢?



这又要举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在《三体》小说当中出现过。当两艘战舰为了保留人类火种而逃难的时候,发现总的资源仅够一艘战舰生存。A战舰的人就会想到,B战舰可能会抢夺我们的物资,或者把物资给我们,B战舰也会这么想。如果两艘战舰都想让对方存活,结果就是随着协商时间的流失,资源越来越少,谁也活不了,所以至少得有一方是想主动活下来的(本能反应就是想活下来)。那可以推断,两艘战舰的人都明白,对方不会把物资留给自己,而会抢夺,那我们必须赶在对方之前进行攻击,那就是比谁快。瞬间想明白这些之后,两艘战舰几乎同时开火,剩下一艘。刘慈欣为这个结果创造了一个词叫“猜疑链”,指一些概率并没有那么高的事情经过逻辑推理之后看到了必然的结果而造成恐慌。物理选考人次的下降在最初看并非是必然事件,但是经过逻辑推理,再加上一些报名数据给出的趋势,人次下降就像从斜面释放的小球,越滚越快。
最初,除了学校优势影响以外,“七选三”基本是自由的,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由于物理较难,选择人数略少于其他科目,这十分正常。当时主流媒体,为了鼓励大家选物理,一直强调想考名校就一定要选物理,想要传达的是“学霸们快来选物理”,但看到文章的是所有的学生。所以,这时候大家得到了第一个结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和顶尖学生,普通学生很难竞争高分。

后来有了数据,17届物理选考人次7万+,占应届生比例不到30%,比上海还低。学校在建议选考物理时,都会设置一些建议分数线,那些有兴趣但是底子不好的考生会被劝不要选物理,18届物理选考人次明显下降(当然绝对不是2万以下,官网已经辟谣)。这时候大家得到了第二个结论:物理水平一般的选考生可能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在物理上的赋分也不一定有其他科目普通中学的高。

19届最近进行学考科目确认,为了更理性的选择,开始推理未来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经统计,全国的高校专业招生科目要求必选物理的,每年在浙招生4000人左右,其中211高校有2300余人。大家得到了第三个结论:如果成绩达不到物理选考生中的前4000名,只能以非常吃亏(低10-30分)的分数去和不选物理的学生比较,甚至可能上不了一段线。

这样一想,物理人次降到极低,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逃离”就可能变成“踩踏”。选考的“猜疑链”就像物理核裂变反应中的“链式反应”,最终爆炸了。
物理选考在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能否回归正常?
我们不讨论政策可以怎么改,因为考试院肯定有许多备选方案,既要保护考生的利益,也要优化选拔制度,使人才选拔更加符合国家和高校的需求,他们需要考虑的要更细致周全。

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让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而其他科目学霸比较少?

当然不是,选化学的学霸人数一样多,而且学霸其实也分学科看,其他几门中的特长生比例也很高。所以避开学霸是做不到的。仅仅是中下游考生的选择影响了基数。

2.是否不考名校就不用选物理了?

目前看各高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不少普通的211高校和一段线本科院校,并没有对跟物理有关的理工科专业明确设置物理科目要求,但是进入大学之后还是要学习物理。甚至有高校表示愿意在大一前给学生开设高中物理课程。为了专业,也要在高中学习物理。

3.学生们真的不想选物理吗?

现在有很大一批学生的选择受到了学校的影响。不是学生不想选,而是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不敢选。他们此时的物理成绩可能一般,但是他们有比其他考生更多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具有更大的潜力。然而,环境导致了他们不敢选。

4.物理真的有那么难吗?

浙江物理选考内容大致为人教版的必修1、2,选修3-1、3-2、3-4、3-5,这样6本书。以正常的速度踏踏实实学完,大概需要两年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在高三4月可以做好十全准备。只不过部分学霸学得早,学得快,而最终考试的难度,大部分考生经过2-3年的学习都能够掌握。只不过很多孩子,放弃得太早。记住,人生不一定是和周围的人赛跑,也是和自己赛跑。

当然,浙江省教育厅既然已经做出了愿意为19届学生适当调整政策的承诺,我们就静静等待吧!

2019届的物理选考生,大白想对你说!
19届,是浙江新高考改革后的第3届。“三”在我国是一个有趣的数字,使用频繁。“事不过三”,“几次三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三两两”,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候,“三”表示多,就像家长们觉得,对一个政策的试炼,到第三个周期,应该是能出结论了;但有些时候,“三”也表示少,就像考试院觉得,这还称不上“反复论证”。大白认为,并不是真的有多少,立场不同,考虑到的事情不一样罢了。
为此大白想对19届的同学们说:



人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你们在一个很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关键性,与考试制度无关。这个时期是你们学习能力迎来爆发式成长的阶段,如果喜欢一个学科,就一定要好好去努力,不要留下遗憾。

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不必纠结。我们学习每一个技能,放眼的都是未来,做好决定,就要义无反顾。19届物理选考的同学们,加油!


    关注 高中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