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惹谁了?

 

不要动不动用一种仿佛很悲天悯人实则自作聪明的态度去谈论一家伟大的公司。人家开始营业的时候我们还在闭关锁国,一战二战多大风浪都过来了,呛了一点互联网时代的水,很快就会缓过来。...



三亩,公众号“言安堂”主笔,化工博士,护肤品配方师。

本文论点由本人自己负责,与任何组织和其他个人无关。

不要动不动用一种仿佛很悲天悯人实则自作聪明的态度去谈论一家伟大的公司。人家开始营业的时候我们还在闭关锁国,一战二战多大风浪都过来了,呛了一点互联网时代的水,很快就会缓过来。

朋友圈又在疯传“宝洁的错误”的文章。

作为一个曾经以实习生、临时工和咨询师的身份为宝洁服务过两年的非宝洁人,我觉得这么消费宝洁是不应该的。有很多宝洁出来的人做自媒体,动不动就来一个什么“我在宝洁的X大错误”这样的题目来吸引眼球,内心还是要推销自己的平台,这样不厚道。

宝洁有没有问题?当然有。

但是我要说,无论是哪一家公司,经历过宝洁在1988年到2005年那样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发展之后,都会有现在这样的调整。

正是因为这家公司是宝洁,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到现在还能够保持相对平稳。

公司因为长期的(不同原因造成的)垄断地位带来营养过剩而发展出的肥胖症,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一定需要整理队伍重新出发。

今天站在一旁笑话宝洁的那些瘦子公司(和个人),易地而处恐怕连给人家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一)

我在宝洁做实习生的时候应该算是宝洁最好的时间,黄金时代。但我没有在宝洁工作很久,由于毕业和结婚就离开了北京到了上海,但是我对于宝洁的观察仅限于一个底层临时工看得到的部分。

总体的感受是宝洁的条件真好。

2004年寒假我开始在口腔护理部门(当时在清华东门外)做实验。那时候我还在清华化工系念博士,学校实验室和宝洁实验室之间只有十分钟的车程(自行车)。为了做(多)好(挣)实(点)验(钱),我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到宝洁的实验室,八点半离开(导师送好小孩要到学校实验室了,必须出现);下午五点过去,晚上八点半回宿舍睡觉。

当时宝洁给临时工的待遇非常好(具体多好我就不说了,哈哈哈哈),我去了就会在登记表上登记我呆的时间,然后按小时算钱。

免费的食品和饮料,最好的实验室耗材,各种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以及并不算紧张的工作……过了两个月,我跟送货的小哥(他以前是宝洁的保安,后来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为宝洁提供咖啡纸张之类的办公室用品)聊天,发现宝洁采购货品的价格相比市面价要贵出好多(如果不是两倍的话)。

当时我是实验室里的几个实验员之一。

宝洁当时的标准配置是很多科学家都配有实验员。这些实验员拿到科学家给出的配方之后在实验室配料测试然后提交给科学家做判断,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指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沟通不畅以及实验员由于经验不够没有观察足够细致而出现的问题,当时也觉得没什么。

王熙凤说过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尤其是当时的宝洁不但大,而且捷报频传喜事连连(我就参加了好几次庆功,比如说“佳洁士”成功超越“黑人”成为全国第一销售),所以对于这些我们底层能看得到的细小的疏漏基本上是不在意的。

清水池塘不养鱼,想让下面的人不卖力,搞几次财务审计肯定是最好的办法。

还是有钱——太挣钱了,那时候。

(二)

然而组织的病灶肯定会在这种潜滋暗长的营养过剩中形成。长期顺遂的环境和过于良好的现金流有点像糖尿病,过多的糖分会侵蚀组织健康机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造成功能失序和结构僵硬。

我从来没有机会进入到宝洁内部稍微高层一点(哪怕只是带人主管这样最低的所谓领导)来看宝洁内部的运作机制,但是我相信过多的糖分会造成“糖化”的道理,所以我相信这一切在宝洁内部也发生了——可是,有哪一家公司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今天任何一个老板跳出来说他找到了公司组织跳出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循环,大家都智慧那眼睛乜他。

这样的糖尿病体制公司比比皆是,在中国,尤其是中字头的公司里面这算非常正常的情况,有的公司比宝洁要过分得多。我的很多朋友在另外很多公司(名字不方便透露),都是当年顺风顺水现在举步维艰。下面的这些想法是根据和朋友的聊天得来,与宝洁已经关系不大。

能在公司做到高层的所有人都是聪明人,那些些什么“我在宝洁的X大错误”的看似检讨自己实则自鸣得意(或者居心不良)的人,和那些并没有把自己宝洁经历拿出来做卖点的诚恳的宝洁人,都能看得到系统的问题,可是为什么没有人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因为公司是个活物,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之后就很难转变。一个人尚且可以固执到让你暴跳如雷,何况是很多人在一起组成的公司?

比如说财务上的要求。

在公司糖尿病发作的阶段,财务上的要求会被提得相当高,而且这些要求往往能够实现(因为顺遂或者垄断)。这种超高的财务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问题,那些需要长期酝酿而早期不怎么赚钱甚至赔钱的项目在当时是无关紧要的,所有人都忙着跑马圈地挣钱。

可是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公司开始进入更艰难的时期。这个时候公司会放松财务要求吗?那么多的洋老板在中国的用车用房子女的国际学校,那么多的社会责任项目……这些都短期内都是刚性的,没有办法一下子砍下来。财务要求只能变得越来越紧,于是开始要求合并项目寻求精简成本。

几乎所有当地的员工都知道所谓合并项目,就是牺牲消费者体验。

但是为了当年或者当季的财务报表,公司的管理层不得不这样去做,否则怎么向股东交待?人家可是在当年你两位数增长的时候买的股票,你现在必须给我这个增长数。

本来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当初繁华的时候做一些小型的项目,不要做太多的财务要求,慢慢培养出来新的增长点。可是那个时候谁愿意去这样的冷灶部门?最好的人才都在攻城略地。能做前锋,有几个人愿意做老板落下的闲子?

次优的解决方案是如果发现外界有变,立刻开始启动减肥计划,裁汰冗员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和供应商。可是公司内部利益也不太好协调,到底裁谁不裁谁,砍哪个不砍哪个,最初的立意很好的减肥计划,可能到最后执行下来却变成了自戕行为。

所以调整过程步步惊心。

(三)

可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仍然对宝洁抱有最良好的期待和最大的信心。

因为我虽然没有在宝洁呆那么久,也没有坐到什么经理的位子上,可是我仍然感觉得到宝洁这家公司在内部强调的“诚信”(integrity)。

也许这家公司有大公司病,但是我觉得在我碰到的所有环节之中,“诚信”都是很好的降糖药。就拿采购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来说,我当年问那个送货的小哥,是不是需要上下打点。人家的回答是:其实并没有。之所以贵,是因为要求的文档多,环节多增加的成本,跟塞黑钱没关系。

他说:要不然也轮不到我这个小保安来做,那么多老板有那么多亲戚呢。

也对。

我问你,在鄙国这样的公司多吗?

自备降糖药的公司,没有几个,宝洁是其中之一。

(四)

所以不要动不动用一种仿佛很悲天悯人实则自作聪明的态度去谈论一家伟大的公司。

人家开始营业的时候我们还在闭关锁国,一战二战多大风浪都过来了,呛了一点互联网时代的水,很快就会缓过来。

起码,我对这家公司比对大多数天朝根正苗红的公司要有信心得多。

欢迎关注言安堂,一个读书评论护肤品的技术宅写字的地方。


    关注 言安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