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必须搞论资排辈!

 

你说八股有什么用?八股没用,但八股能给足大家公平。...

文 | 黄虫子
——希望你能听到利刃划开布袋的声音,等到头顶一闪而过的光明。


1854年,清廷下旨,擢升塔齐布为湖南提督。

短短数月时间,这位帮助曾国藩训练陆师的绿营军官,从一个相当于连长的职务,直接做到军区司令。

上下听闻,十分震动。

乱世一切皆乱,惟用人不乱,智勇雄奇之士,极有机会脱颖而出,各得其位。塔齐布37岁主掌一省军事,陈玉成23岁封王,林彪25岁出任军长。

和平年代,赏一个营官都那么吝啬,积攒的年头够了,还要考些莫名其妙的英语和计算机,会考试就得官做。

无论此人贤愚、优劣、清浊,尽心尽责或推诿敷衍,皆不考虑,而看时间长短,条款数目,以定职级待遇。

一流的人才,不得不和一大堆庸碌之辈同台竞争,苦熬时日。

平庸之人本来自甘堕落,在不上档次的地方消磨光阴,时间实在廉价,一年两年,根本不会在乎。英雄人物素来自律,一分一秒也不愿虚掷,时间如此珍贵,一旦熬上资历,就会觉得,获得功名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因此,有本事的人不愿久居人下,早早做着一走了之的准备。

他不愿同庸者合流,把精力转移到职场之外的领域,写字作画,自我放逐,或干脆离开,另辟蹊径。

多年后,回头一看,大吃一惊,那些连话都说不清楚,一无所长,但极其恭顺听话的人,已经主政一方,声势熏天,俨然大人物的做派了。

一等的人才,一生毫无作为,还要把子孙送到庸人手下,再受一次羞辱,苦苦讨份生计,求个功名。

庸者上,能者下,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那么,看时间不看德行,论资排辈的制度,合理吗,应不应该改变?

合理。

不应该改变。

 
塔齐布得到天子的青睐,获得急速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则,能力素质。武力出众,左臂刺着“忠心报国”四字,血性忠诚又识大体。背负火枪和弓箭,持长矛与套马竿,战斗中,总是一马当先,多次濒临险境毫发无伤,有如天神。

二则,工作业绩。湘军第一次出战,主力溃败,主帅寻死,若无塔齐布的陆师力挽狂澜,凭一战之威,重拾信心、奏功天子、声及百官,湘军一定早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则,个人出身。满洲镶黄旗人,朝廷与湘军之间的纽带人物。

许多体制内的人才,自持能力素质,就认为有资格向上司要一个职务,一份前程,这是极其荒谬的。

你能写字、会画画、出过书,上司就要给你一个官吗?

你至少要展现出一定的办事水准,形成一定的业绩基础。比如,像塔齐布一样,打赢一场关键性的硬仗。

但是,仅仅凭借能力和业绩两条,就有可能实现平生抱负,跻身名将行列吗?

未必。

决定一个人成为豪杰亦或常人的原因,虽自人力,亦归天意。

塔齐布,旗人,朝廷放心。

为了让朝廷从放心塔齐布一人,升级到放心湘军全军,曾国藩将其从绿营中选拔出来,任陆师的主将,帮他弹劾政敌,又以身家性命,奏达天听,担保他的前程。

具备三种优势,能为各方所用的塔齐布,升任大将,实属水到渠成。

因此,失败固有多种原由,成事亦为综合因素。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历史的进程。
战争年代,将领积功升迁,吏部给予评价,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

大部分指标,有实物,可量化。

征到多少兵、多少粮、多少军械器物;打下几个城、几个寨、几个垒;斩首多少、俘获多少、缴获多少?

兵的优劣、粮的多寡、械的利钝、城的大小、寨的险易、垒的固弱,一桩桩一件件,皆可数目以目之,度量以量之,折算成军功,对照标准,不出数月,升迁进退的考绩自然完成,任职命令一应发布。

即使存在杀良冒功、肆意保举、弄虚作伪诸多问题,整个战局内的基本事实,还是清楚的,不至于离题万里。

和平年代,一切极其复杂。

制作一百套档案、撰写一千份文书、加盖一万个公章,能不能作为考评官吏的指标?

如果能,那我写一百份材料,当科员;一千份,当科长;一万份,当处长。

这就乱了。

用经济指标衡量?

长期以来,GDP作为政绩的导向,确实起到了考成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中枢发现,惟经济指标,未必公平合理,依然存在三个问题:

带血的、破坏性、损耗巨大的经济增长,算得还是失?

弄虚作假的数据,算功还是过?

主要官员可以通过经济指标考评,普通的公职人员,怎么评价?

 
怎么认定一个人有本事,一个人没本事;怎么评价一个人是人才,一个人是庸才?

自我评价靠不住。

大部分人都缺乏自知之明,都不会说自己无能。

一个职务,给了他,他欢喜不已,大唱赞歌,说上级公平公道,慧眼识珠。

一个职务,给了别人,他厌恨不已,破口大骂,说上级专用小人,有眼无珠。

必须制定出一套标准来。

这套标准,有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叫论资排辈。

年齿长的,入行早的,先上。

我的前辈、我的师兄在我之上,大家一般无话可说。

不管优劣、贤愚、清浊,一年调一次工资,三年调一次职级,耗尽一生精华,一直调到退休,拿着一样的评语回家。

看起来对人才不公平,但对整个体系是理性的。

一些资质有限、缺乏背景,却依然对体制满怀希望的人,活得够长,也有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

如果打破了论资排辈,那么多平民子弟,靠什么出头?

你以为你原生的那种小市民家庭,有资格让你出类拔萃?

你以为你读的那些烂学校,比高官富商子弟读的名校有档次?

你要比他们优秀,用智商碾压他们,不靠家世,不靠金钱,靠什么?

靠天赋异禀?

有这种本事的人,屈指可数。

不一定是你。

一个层面叫符合条件。

考计算机、考英语、发论文。

不管这些知识有没有用,与具体业务存在几成联系,一样样考,一样样查,考过的上,考不过的下;有论文的上,没论文的下,一个筛子摆着,你们各显神通。

这就避免了许多口舌,平息了大部分人的情绪。

管你官宦子弟、管你低等贱民,考吧,考这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总比无处用力,看不到希望的好。

考英语、考计算机、发论文,此为科举制度在今天的延续,继续给普通人一个出口。

你说八股有什么用?八股没用,但八股能给足大家公平。

另外,不管这个人贤愚、优劣和清浊,他把每一项晋升的指标都凑足,这种人是聪明的、遵守规则的、服从的,这种人就是可靠的。

大政治家没有道德洁癖,也不是完美主义者,他治理社会,整顿体制,不追求面面俱到、无所遗缺,管住了主流和大局,也就够了。

你是个人才,你不甘心,那又怎样?

你连抗御埋没的能力都没有,你连适应规则的本事都没有,你这样,叫什么人才!
 
到了面对大事,选择重要官吏的时候,中枢也心如明镜,考上来的人,熬资历的人,通过顺从与迎合得到前程的人,未必办得成事。

因此,会破格使用一些人。

好似利刃戳破布袋,透出一丝光来。

但是,正常的时期,这个“格”是不会破的,这个“格”是恒久存在的。

这个“格”,代表了一种坚固的秩序,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它符合整个团队的共同利益。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职场,都有人,怀着经世济用的大才,与鱼虾猪狗混迹抢食。

要么认命,要么不死不休,刻苦忍耐,存续热血,等待头顶一闪而过短暂的光明。

希望你能等到。


    关注 黄虫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