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居然可以一分为五!

 

关于它,你一般又是怎么划分的?...





众所皆知《千里江山图》全卷:纵51.5厘米,横 1191.5厘米,十分壮观。那么王希孟创作的时候又是以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去布局的?昨天我们了解过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性,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它还有哪些理论基础。

《千里江山图》全卷以郭熙“三远”之平远、高原、深远为透视基础,另有朴素的幽远、迷远、阔远之透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六远”透视之法,使画面显得辽阔宏大。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

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根据作品画面布局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近景平实,中景绰约,远景开阔,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涌入,给人一种山水近人,心旷神怡的温馨之感。

在水面分隔之后,画面进入了第二部分。近峰起伏踊跃,中峰推浪鼓荡,山势渐雄。 山间楼台隐现,连起一架飞虹廊桥,跨越山水,气贯彼岸。彼岸蜿蜒而上、依山铺陈方显出人间仙境。

第三段,山势如含苞花蕊,簇拥相携,楼台如云中仙阁,凭山临水,江山盛景,人间天堂。此一段山蜿蜒绵长,余音袅袅,竟如人工筑园般精巧回味。隔岸有小舟相望,山脚峰回路转,山头却是异峰突起,一览众山。

如果说第三段是画卷人气高峰,仙山琼阁,那么第四段就是山水交响,摄魂聚气。第三、第四段当为全卷画眼。第四段与第五段是在群峰交错中的蜿蜒水道相过渡的,无三峡之险,却有长江龟山、佘山相峙之妙,峰峦相峙,豪气相衔,画家把主峰壮美气势如巨浪般层层推远,一浪出去,一峰递进,其势向中远景传送,一抹浓重的远山把气势托住,作者匠心之妙,叹为观止。开阔的江面向远山脚下浩浩远去。

在第五、六段相邻处,远、近景山势平缓,如平沙漠漠般辽阔,山高水长,天光明媚,在舒缓的岛屿上,一峰兀立,宛如响鼓雷鸣,与敦实有力的起首相呼应,收官收得气壮山河。10米长卷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灵动。每一段点景人物姿态自然,每一片树生动率意,千姿百态,与工笔细写的亭台楼阁、舟船桥渡形成鲜明对比。

————END————



    关注 幸福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