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又不想用他汀,还可以这样控制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有一种疾病,过去被视为老年病,但近年来不少中青年相继中招;有一种疾病,早在2000年之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被屡次提及,留下“脂者”、“油脂”、“脂膜”等记载。这种病就是高脂血症。

除了药物控制,
人们对高脂血症就束手无策了吗?
如何安全控制血脂?
其实,中医药通过个体化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症状、预防高脂血症发生及进展,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01
血液“富贵病” 祸患真不少
别看人们总在拿到体检报告时才和高脂血症“打照面”,其实,由高脂血症引起的祸患还真不少。

高脂血症指的是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单纯总胆固醇升高者称为“高胆固醇血症”;单纯甘油三酯升高者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者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所以,高脂血症又被称为“血脂异常”。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作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还可导致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现代医学提倡尽早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主要适应证为高胆固醇血症,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一定疗效。但近年来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产生肌损伤、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在中老年患者、大剂量使用患者中尤为明显。

02
中医降血脂 首先应分型
中医临床大多将高脂血症分为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型、肝肾阴虚型等型。

  • 脾肾阳虚型常表现为胸闷、气短、怕冷、手脚冰凉、面色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泻久痢,颜面或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对于这种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可选用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加减温补脾肾、降脂化浊。
  • 脾虚湿盛型常表现为面色萎黄、体型丰满、四肢疲倦乏力、头身沉重、眼睑或下肢浮肿、腹胀、胃口差、易腹泻;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对于这类高脂血症患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除湿、化浊降脂。
  • 肝肾阴虚型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手心脚心发热、颧部潮红、夜间出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对于这类患者,可选用二至丸和六味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03
中西医结合 化气虚痰瘀
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在于虚、痰、瘀。由于痰浊、血瘀、湿热、外邪等引起脏腑亏虚,心气不足,脾失健运,肝郁气滞,直至肾精亏虚,血脉失养,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痰浊、血瘀内停,最终导致高脂血症的产生。治疗上主张采用健脾益气、化痰活血法,临床采用经验方——冠心康加减,配合西药服用,能够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冠心康”以《金匮要略》中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由黄芪、瓜蒌、丹参、薤白、半夏、益母草等药物组成,方以黄芪为君,瓜蒌化痰、丹参活血共为臣药,薤白、半夏、益母草化痰活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补高脂血症气虚之本,又治其血瘀、痰浊之标,标本兼顾、气血同治。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其对高脂血症患者有调脂之功效,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轻、中型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长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除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饮食是引发高脂血症的关键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严格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摄入。

由于高脂血症存在隐匿性,为及早发现、尽快治疗,建议:

  • 2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5年测一次血脂;
  • 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测一次血脂;
  •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因素的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一次血脂。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关注 王振涛大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