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系明朝国运的大事,都被《明朝那些事儿》漏了

 

见证明朝辉煌风骨...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国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4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一部《明朝那些事》,以精细考据与风趣笔墨,写尽明王朝三个世纪风云兴衰。自新鲜出炉起就迅速蹿红,十多年来持续火爆。但纵是如此良心读物,却也难免一大遗憾:没写够!

这个风起云涌的明王朝,精彩的人与事太多,任何一位倾注心血的作者,注定都难做到面面俱到。比如下面这几件被《明朝那些事》漏掉的大事件,不但各个缩影明朝辉煌,且足以与书中的桥段比精彩。
一:朱元璋的“高薪养廉”
明末学者顾炎武,对明朝官员的工资水平,有句著名吐槽:“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可这话若叫朱元璋听到,准拿账本砸顾炎武的脸!

在朱元璋亲自编的《醒贪简要录》里,这事就算过经济账:五十多个壮劳力驱使十五头牛,在四百亩良田上勤扒苦做,全年所得竟还够给一品官发半年工资。当官不用种地就拿这么多钱,敢贪污害民,那就简直不要脸,所以“亡家果可怨乎”?抓贪官,专抓这种不要脸的。
而要参考明初经济水平,明朝哪怕品级最低的九品主薄,每年基本工资也有六十石米,相当于江南地主家庭一年的收入。另外还有各种优厚补贴。生活在富庶明末的顾炎武并不知道,这被他嘲笑穷的官员工资水平,明初却是土豪级别。甚至在狠抓吏治的朱元璋眼里,这事还“土豪”的不够。每年全国冒出的清官,发现一个重奖一个。除了赐宴表彰,逢年过节更各种赏赐。以当时清官费震的“叫苦”说:朱元璋每年额外赏他的钱粮,比他一年俸禄多出两三倍,全家实在吃用不完,求皇上您别赏了。

于是,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里,就是这样血雨腥风的反贪,外加不惜血本的表彰先进,如此双管齐下,治出了清朝人对明初吏治的一句服气评价: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二:明英宗的另一个“王先生”
明英宗朱祁镇一辈子最出名的败笔,就是信了个“王先生”——权阉王振,然后把整个大明朝都带坑里!但是,他还有另一位被他推心置腹信任的“王先生”,手把手将明王朝从之大坑里拽出来——吏部尚书王翱。
王翱,历仕七朝的明朝老臣,大英雄于谦的铁杆朋友。做事却公认比于谦狠:曾因老婆帮女婿跑了次官,一怒罚老婆跪了一整夜。提督辽东军务时,到任就当场杀了十多个腐败军官。“土木堡惨案”爆发前后,多亏他血战守住辽东,然后派精锐骑兵派援救京城,追着屁股把瓦剌人揍出去。否则当时的大明朝,可就不止是皇帝被俘这么简单了。

而待到明英宗二次复辟后,久仰王翱虎威的明英宗,见他面只恭敬称他“先生”,但凡重大国事,都是叫他单独商量。那时王翱已年近八旬,耳聋眼花腿哆嗦,走路都得找个郎官搀着。明英宗说完话后,还得郎官凑到王翱耳朵边扯着嗓子转述一遍,这才勉强听明白,然后再大嗓门回答明英宗。每逢此时,王翱那炸雷般的吼叫,把整个皇宫都震得嗡嗡响。

但别看耳聋眼花,王翱心里头却亮堂。最擅长识人用人,每次明英宗遇到难题,就立刻选拔人才,不但顺利解决问题,还给下一任皇帝打底:几年后成化皇帝在位时,造就大明“幸斯小康”中兴时代的人才们,比如痛击鞑靼的王越,治理有方的王恕马文升,几乎都是王翱慧眼提拔。如此低调贡献,正如《剑桥中国史》对他的惊叹:“他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15世纪第三个25年的总的行政质量中看出”。
三:如此窝囊的侵略者


明代外交的一桩大事,就是葡萄牙殖民者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入居澳门。这桩大事放在近代好些“专家”笔下,更有一句悲愤怒斥:从此澳门沦入葡萄牙侵略者的铁蹄下。

可要是瞧瞧当时澳门的实际情况,这句怒斥,却直叫人哭笑不得:您见过这样的“侵略者”吗?

当时这帮葡萄牙“侵略者”,每月除了按时缴纳地租,各种生意更得向明朝缴纳重税,别管他们中谁是葡萄牙的总督还是司令,放在大明朝香山县管辖的澳门,都得乖乖守规矩。只要犯了法,基本都被拉到香山县公堂上,一顿大板子胖揍,直到揍得“帖然服”。

所谓的“殖民地”澳门,是葡萄牙人多次被明朝打的头破血流后,终于学乖了掏腰包租下的定居点。而自明穆宗“隆庆开关”起,明朝更在澳门厉行严格保甲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更以葡萄牙人为中介,开辟了到印度果阿的贸易航路。明末火热的外贸景象,半世纪里7500吨白银流入中国的盛况,澳门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然而,到了落后挨打的晚清时代,装了几百年孙子的葡萄牙人,却又趁机鸠占鹊巢,1887年迫使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中葡会议草约》,澳门,这个明朝起为中国带来财富的黄金商业区,悲情沦为了葡萄牙人殖民地一百一十二年。

四:震惊欧洲的奇才小王爷
明代的藩王宗室们,常见草包扎堆。但是在文化出名繁荣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小王爷,却叫千里之外的近代欧洲人都深感惊叹——郑藩恭王世子朱载堉。

这位天赋奇才的王子,十岁时就是惊艳皇室的神童,年轻时更成了惊到大明朝,为了给被囚禁凤阳的父亲喊冤,竟在王宫外搭个土屋住进去表达抗议,从十五岁抗议到三十四岁,终于把身陷囹圄的父亲救出来。后来父亲去世,他更主动让出王位,只求安静的做学问。把安静做宅男的万历皇帝都感动了,亲手给他写了八字赠言:让国高风,千古罕见!

但是,他与这高风亮节一样罕见的,却更有惊艳的学术,他的《圆方句股定理》与《嘉量算经》,足以与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数学突破媲美。十二平均律理论更遥遥甩开世界。这个以缜密计算确立的新型音律原则,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后,就不停启动西方人的头脑风暴。钢琴之父巴赫以此创立近代音乐理论,欧洲数学物理学更因它不停实现突破。朱载堉的名字,更在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时代广为流传,成了西方知识界碎碎念的传说。

可是,就是这位令赫尔姆霍茨等近代西方科学家视为偶像的朱载堉,却自明朝灭亡后寂寂无闻,在西方引发科学大突破的《十二平均律》,不但自清朝起就被束之高阁,更险些毁于乾隆年间。如此奇葩景象,连英国人编纂《中国科学技术史》时都忍不住吐槽“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但愿这样的讽刺,不会再有。

五:险些扭转历史的逆袭
明末最叫后人扼腕锥心的一败,正是明清松锦大战,明军主帅洪承畴稳打稳扎,将皇太极都怼的鼻子流血的明军,却无奈摊上个瞎指挥的崇祯皇帝,在崇祯皇帝的死催下贸然变打法,果然好局变了死局,十三万明军全线崩溃。晚明扭转国运的关键一战,就这样落得惨败。

但是,就是在明军断粮遭困,明军王朴部和吴三桂部更撒腿跑路的绝望战局下,另一位明军战将,却以决死一搏的勇气,发起了一场险些力挽狂澜的热血突击——东协总兵曹变蛟。

曹变蛟,殉国于平定农民军战场的名将曹文诏之侄。这位承袭叔父遗志的山西铁汉,亲手锤炼出一支以陕西兵为主的铁血精锐,并在松锦战场上大出风头。起初几次恶战,就屡次力挫敌锋。而在战局陷入绝路时,他直接率数千残部从乳峰山呼啸而来,钢刀般直扑皇太极中军精锐,竟连续扫平多个清军营寨,还一度杀进皇太极的御营。奈何友军们纷纷跑路,收拢兵力的清军围拢反击,杀得满身战伤的曹变蛟,这才忍痛退去,叫皇太极躲过一劫!

而这支铁血明军的浴血表现,也在皇太极身边的朝鲜世子笔下,有了震撼人心的一幕:汉人(明军)视死如归,鲜有乞和者……不失礼敬,死而后已。
而后的曹变蛟,保护着主帅洪承畴困守松山,经过数月悲壮血战,最终在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被俘。而比起主帅洪承畴毫屈膝投降的场面,面对皇太极殷切劝降的曹变蛟,却是坦然只求速死。慷慨就义的那一刻,这位为大明朝浴血一生的良将,更说出了一句见证明王朝铁血风骨,更羞杀无数明末变节者的强音!

“头可断,发不可剃!”往期文章导读

想了解更多明朝的历史知识,请后台回复关键词:大明王朝

好物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爱历史》商城


    关注 我们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