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的故事,心宽不怕巷子窄

 

心宽不怕巷子窄!三尺巷的故事,三尺巷又名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三尺巷又名六尺巷!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六尺巷》上央视春晚告诉世界这就是桐城人!


六尺巷:心宽不怕巷子窄

还记得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的一首《六尺巷》吗?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火了,六尺巷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小巷深处有人家。街头巷尾,就是一个地方的四面八方,小巷深处的人家,就是这里人的生活百态。

你是否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街坊邻里,儿时玩伴,墙角小花,深巷叫卖声……它们是最市井,最地道,最生气勃发的存在…
小巷不宽,最窄处,也没有三尺见方,若是对面有人来,你还得仄了那身子,才得互相的行了过去。而六尺巷可以说是中国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中,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

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清代出了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文化学派。更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每一个住在巷子里的人,都有鲜活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没有冰冷的大楼相隔,没有邻里间的冷漠。邻居家的饭香味,邻居家的小朋友,邻居家的小庭院……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櫻桃,雨余红更娇”。充满灵性的小巷,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合来源:网络、阅读经典、桐城在线等
电的世界我最懂


    关注 工业电器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