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只爱玩游戏,怎么办啊?”“那就玩儿啊!”

 

告诉你一个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的秘密...

师训君评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过多的避免失败,而不愿意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相似,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还有的学生只对课堂中的游戏活动感兴趣、有主动性,但对知识的理解却不尽人意。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的。

此次,本文将主要介绍《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学习动机之内驱力,帮助教师用专业的知识实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曾说过:

“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是动机。”

所谓动机是对人们的行为原因进行描述的术语,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2. 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3. 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倾向。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周末,老公陪孩子搭积木。

孩子很喜欢搭这套积木,一直在挑战各种难度,搭一些看上去完全不着边际的东西,而且他会尽量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去搭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比如宇宙飞船啊什么的(尽管在大人看来那也就是个长条)。

老公在旁边陪了半天,终于看不下去,不知道他都搭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而且还在那讲得头头是道。为了鼓励孩子按照积木手册上的图示来搭,我先生就说“你按照图搭出一样,我就给你十块钱”,十块钱可以买他喜欢吃的甜甜圈,孩子很高兴。这个时候他马上就听爸爸的话开始按照图示来搭。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五分钟完成一个,后面越来越快,两分钟就完成一个,他搭了警车、足球、蜗牛、花车、滑梯,很快就赚了50块钱,那爸爸一开始觉得效果很不错,孩子在那边玩,他自己也可以在电脑上处理工作,看到孩子搭了一个新的造型的时候就去拍张照片,然后就奖励十块钱。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爸爸发现,慢慢地孩子不是越搭越难,而是越搭越简单:他开始搭那些正方体多面体,速度很快,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个。

爸爸很快就发现有问题!

因为他发现,当没有经济(外部)刺激的时候,孩子一直在挑战各种难度,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不断创新,可是当给他经济刺激以后,他就开始搭非常简单的,他搭积木就是为了挣钱,所以当有经济刺激的时候,他反倒没有探索精神了。

所以我先生就发出感叹“原来这就是经济刺激让人类丧失创意的整个过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发动机的问题发生变化,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激发动机时,像以上的奖励和惩罚是很多教师经常使用的工具,尽管长期使用这两种策略能够控制学生的很多行为,但是如果对这两种策略的滥用可能会严重削弱参加活动和行为的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关联。今天主要来说明一下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是动机的一种——内驱力。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将内驱力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儿童因好奇心而萌生的求知欲。儿童从小就有好奇心,对未见过的一切事物都好奇,爱看爱问,并渴望了解,从而产生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显然,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如果能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教学,设计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认知冲突是人的认识和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和差异。这种认知冲突给人以新奇感,富有吸引力,产生求知的冲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附属内驱力就是小学生得到长者认可从而间接的提高“地位”的动机。小学生希望自我能力显示给他人看,从而求得别人的理解、承认和赞许。一旦这种愿望、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相应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同学中获得地位,希望在同学中有威信,受到尊重。这种借获得成绩来提高地位的学习动机,称为自我提高内驱力。满足小学生自我提高的愿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这一内驱力。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自我表现,使小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追求。



由此不难发现,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往往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极大的兴趣。长期的物质奖励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呈现负面效果,而长期的精神奖励却能起到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在教学中,创设成功机会,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措施都无济于事。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让学生走上讲台,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好方法。

学习需要内驱力,如果脱离这一理论研究而盲目的进行兴趣的培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内在的需求,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地。



往期阅读

1. 从众、单纯曝光、模仿

2. 习得性无助、跛足策略、过度辩证效应

3. 睡眠效果、破窗效应、联结与强化

4. 惩罚之前、消弱突现、旁观者效应

5. 自我实现预言、正义世界假说、自我评价维护理论

6. 自我中心偏误、基本归因谬误、虚假的一致

7. 认知失调理论、团体迷思、恋爱基模

8.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9.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0.学生的智力差异

11.认知渠道差异

12.认知风格差异

13.教师新角色

14.教师的教学能力

15.好教师12个特征

16.教师专业发展
点击图片,参与近期热论话题


    关注 新东方师训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