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反贼,流亡越南18年,再回国成越南悍将、大清英雄

 

这18年里,他带着一支被驱逐的军队保护着故国。...





作者 | 麝 兰

来源 | 《百家讲坛》杂志

组织义军
1837年,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出生于广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他的父母就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留下了孤零零的他。为了生活,小小年纪的刘永福只身在两广地区闯荡。

他曾经在江上当过船工,看着江面上荡起来的一圈圈涟漪,他感慨颇多,心想人生苦短,自己不能一辈子就这样混下去吧。他也曾经辗转在各地做苦力,偶尔听到说书人讲述忠臣志士,他都情不自禁地心驰神往,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叱咤风云,留名青史……然而,乱世没有穷人的乐园,无论他多么努力,都只能勉强果腹,艰难度日。

此时,太平天国正在长江流域同清军鏖战不休,两广、云贵等地区也到处都有打着各种旗号的起义军,他们旋起旋灭,却也热闹兴盛。

眼见辛苦谋生毫无出路,刘永福心生一计:忠臣良将做不成,那就起义反清吧,最起码能填饱肚子,说不定还能有番作为呢。

20岁那年,刘永福加入了一支天地会系统的义军。长期的闯荡生活历练了刘永福的智慧和勇气,加之为人慷慨豪爽,他很快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部队。然而这些义军既无明确目标又缺乏严明的军纪,所以战斗力不强,被打散打垮都是寻常事。几年过去,刘永福的义军始终打不开局面。想起曾经的梦想,对照现实的残酷,刘永福有些心灰意冷。

更悲摧的是,太平天国覆灭后,清军腾出手来,开始调集精锐对付各路起义军。眼看云贵、两广的起义军纷纷溃败,刘永福知道自己也坚持不了多久了。他觉得自己是以义气号召部众的,所以坚决不能让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同自己一起被消灭,无论如何,他要为他们谋一条生路。

他的目光穿越岭南的山水草木,找到了一条出路:率部从清朝边境越过国界线,进入越南境内的保胜,屯田自守,占地为王。

这一年,刘永福30岁。


扬威异邦



进入越南后,刘永福约束部下,只能与为害地方的土匪盗贼作战,不能侵扰百姓。此时的越南朝廷本来就力弱势微,又一直深受法国人的欺压,他们既无力驱逐刘永福,也就暂且相容。由于刘永福的部队一直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于是当地人称之为黑旗军。渐渐地,黑旗军不断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时的法国也没有闲着,强迫越南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寸寸蚕食越南的土地。越南朝廷受尽欺辱,怎奈兵微将寡,完全不是法国的对手,只能一步步退让。

看着驻扎在保胜的刘永福部越来越强大,越南一位官员顿时有了主意,向越南朝廷建议力邀刘永福的黑旗军参战,一起对抗法国。刘永福虽然之前和越南官员并无太多接触,但他本能地同情越南人,憎恨法国人—毕竟他来到越南已经六年了,和越南多少有点儿感情,于是接受了越南朝廷的邀请。

接下来,刘永福和越南军联手,终于在1873年大败法军。越南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自豪与喜悦,大受鼓舞,情不自禁地奔走相告,向黑旗军表达由衷的感谢与敬意,越南朝廷也决定对刘永福封官加赏。

此时,刘永福心中有了异样的感动与震撼。

曾经,他加入天地会造反,只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之后来到异国他乡,除了生存之外,还为了保全跟随他的将士部众。他虽然有过朦胧的理想信念,却如飘萍一般,从未生根;更缺乏明确的目标,始终都是随波逐流。现在面对越南军民对自己的信赖和拥护,他忽然懂得了国家民族的意义。

回望身后,那是生他养他的故国,他若能将法军挡在越南国门之外,不仅能让越南百姓免遭涂炭,其实也是屏障祖国,保卫自己的故土啊。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宏大起来,于是,过去只为衣食温饱苟且求生的刘永福死去了,一个怀抱家国情怀的刘永福诞生了。

刘永福接受了越南朝廷的封赏,就任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但他并没有洋洋自得:他深知这样一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法国很可能还会卷土重来,到那时或许就不只是越南被侵犯的问题了,所以自己绝对不能松懈……
联清抗法
果然,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法国开始加大侵略力度,不断往越南增兵。刘永福的黑旗军继续坚守在抗法的第一线,从1882年开始,刘永福率部不断与法军交战,法军武器先进,炮火猛烈,黑旗军团结一心,敢打敢拼,双方互有胜败。后来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刘永福当初的预测应验了:战火真的蔓延到了中越边境,法国甚至准备灭掉越南、进军中国。


画报中刘永福的军队

刘永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果只是靠着他和越南军的力量,很难给法国以重击。他陷入了沉思。

这一日,刘永福正在大帐中踱来踱去地想对策,忽然有部下来报,说有个叫唐景崧的清朝官员前来求见,准备招降刘永福,共同抵抗法国。

听到这个消息时,刘永福心中还是有些顾虑的,毕竟自己来越南时还是清廷反叛名单上的人物,如果就这么被招降,清廷会真心待自己吗?他决定先会会唐景崧。

唐景崧也是个爽快人,直截了当地说,只要刘永福同意投清,清廷就和他联手一起对抗法国。刘永福思虑再三,觉得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总不能看着部下跟着自己去送命吧。

于是,刘永福欣然接受了唐景崧的建议,决定投降清朝,和清军一起迎敌。为了表示诚意,清廷正式授予刘永福从三品的游击之职。

此后,刘永福和清军联合作战,转战在越南各地。有了为国家民族而战的目标和意志,本来就勇敢善战的黑旗军士气更加高涨,所到之处都与法国侵略者发生激战,时而胜利,时而伤亡惨重。

刘永福率众不惜伤亡的舍命苦战让清廷深为感动,再次封刘永福为记名提督(省军区司令级别),给予了他更高的肯定与尊重。

在刘永福和唐景崧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法军的势力被削弱了很多。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已经归附清廷的刘永福也奉诏回国。隔了18年悠长的岁月,刘永福这支背井离乡的军队终于回到了故乡。

走时还是只求衣食生存的懵懂青年,归来已是怀抱家国信念的大清官员,刘永福站在国界碑前,想起前尘往事,感慨良多。
遗恨台湾
刘永福回国后,先后被清廷封为各地总兵,开始了一段安静平和的岁月,每日操练军队,保持着闻鸡起舞的习惯。

转眼十年过去了。黑旗军中很多官兵或老去或离开,刘永福也不再年轻。他原以为自己就这样到终老了,没想到年近六十的他再次迎来用武之地——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两路接连失败,台湾陷入危机。光绪下旨命刘永福率领黑旗军赴台驻防。



严峻的形势再一次唤起了刘永福的报国热情,他不顾年迈,迅速召集自己当年带领的黑旗军中久经战阵的宿将,毅然率军赴台。

在台北,刘永福见到了已经升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一别十几年,两个曾在越南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再度重逢,刘永福很高兴,以为可以再一次携手为国家而战。可惜,此时的唐景崧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还未开战就担心名气太大的刘永福夺走自己的权力,将刘永福调到台南驻防。

结果没多久,甲午战争就以清政府失败、割让台湾给日本而告终。清廷抛弃了台湾,台湾人民却不愿任人宰割。他们自发成立团体,共同抗击日军。贪生怕死的唐景崧见局面失控,很快离台,撒手不管了。

得知消息后,刘永福悲愤不已,决定与台湾民众一起做最后的抗争。可当台湾民众准备推举刘永福为“台湾大总统”时,他毅然拒绝了——他选择留在台湾抗击日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祖国的完整统一。

虽然没有接受大总统的职位,但刘永福义不容辞地担任起领导台湾军民抗日的职责。他拒绝了日军停战的诱降,派自己的黑旗军在险关要隘积极布防。只可惜,刘永福等人势单力薄,数月苦战,黑旗军已经弹尽粮绝。心急如焚的刘永福派人去请内地的督抚们相助,可他们不但不支持,还下令封锁沿海,拒绝对台支援,任刘永福和黑旗军在台湾孤军作战。



清廷遗弃了刘永福和台湾,刘永福却怎么也割舍不了这份信念,决定继续战斗。无奈他无力回天,日军最终占领了台南,台湾全境陷落,刘永福在部下的保护下趁夜离开,这才保住了性命。无奈的他发出了“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的悲叹。

刘永福回到大陆后,在家乡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经过台湾一战,他看出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转而积极支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帮助他们联系策划革命,爱国情怀始终不变。1915年,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刘永福悲愤不已,通电反对。两年后,刘永福病逝,结束了他从叛逆者到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

台湾被日本占领了50年,直到1945年才回归祖国怀抱,此时距离刘永福去世已经过去了28年。

时光流逝,带走了历史的硝烟炮火,却带不走一个爱国者最朴素的情怀信念。刘永福从懵懂的乡村少年到造反起义的叛逆者,再到亲历两次重大战争的名将,最终成长为一位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这是刘永福的成长路,也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不断追求探索、曲折前进、永不言败的历史之路。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 淘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