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决这个问题,你永远都是个弱者

 

学会包容,比简单粗暴地去分出好坏重要得多。...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1


我们先来说一个实验。

曾经有人做了个性格测试,然后给参加测试的人随机打分,再问他们觉得这个测试靠不靠谱。结果他发现,得分高的人觉得这个测试非常靠谱,而得分低的人认为这个测试毫无说服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不难理解,这么做会让自我感觉好一点——我分数比较低不是我个人不行,是这个测试不行;相反,如果我得的分数高,那我就认同这个测试靠谱。

我们可以用一个名词——“自利偏误”来形容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倾向于把结果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解释。
2
我们多自恋啊,不得不说,我们心里的鄙视链,比现实世界中的鄙视链还严重。

我们觉得,自己拥有的某种能力是很重要的,于是一碰到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连这个都不会?”

比如费孝通先生就在他的那本经典著作《乡土中国》里,提到有文化识字的人,会看不起乡土社会里那些不识字的人,认为不识字是一种无知。

费先生却不那么认为:

“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同一生活定性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当然,现在不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因为社会发生变化以后,识字变成了一种必须。



可是反观我们的生活,如此的鄙视链依然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一件事情很重要,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重要,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和这件事关系密切,我们没办法客观地去看待一件事情。

譬如一个人学会了游泳,就觉得会游泳万分重要,到处劝别人学游泳,不然就容易呛水。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3
再譬如很多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节,就容易觉得刘姥姥像是个丑角儿,是来逗趣的。

因为我们太容易先入为主,从大观园人的眼里去看刘姥姥,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你能学会跳脱出原本的视角,用刘姥姥的眼光去观察一下大观园,你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

蒋勋先生在说《红楼梦》的时候,就提到,正是刘姥姥给大观园带来了活力和生气。那种朴素的生活智慧是大观园里看不到的,是在锦衣玉食的小姐少爷们中间看不到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

里面提到了一道菜,叫「茄鲞」,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到的时候,说这吃不出茄子的味道。

凤姐就道出了这道菜的做法:

“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看得口水直流吗?觉得茄子竟然还能用这种高级操作?

但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跳脱出了原本的视角,在引得人向往这种富贵生活的同时,却让贾母这些人反过来羡慕刘姥姥,能吃到地里新鲜摘下来的茄子。

到底是茄鲞更好吃,还是新鲜摘下来的茄子更好吃?我们吃惯了新鲜茄子的,会向往茄鲞;而吃惯了茄鲞的富贵老太太,却念着新鲜茄子。

到底是贾府的生活更好,还是刘姥姥的生活更好?

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我们难免有自己的判断,但如果囿于自我的视角,你能看到的世界就单调许多,你就会觉得好的、坏的非常分明,你就少了点包容。

4
很多事情,都逃不过一个“我”字。

因为“我”和这件事情有关联,所以觉得它非常重要;

因为“我”持有这个观点,所以全天下人都应该这么想;

因为“我”觉得某种生活方式是好的,所以硬是要强加给别人;

……

世上借“我”的名义,做出的偏狭之事还少吗?

的确,“我”很重要,一个人需要有自我,需要有独立的意识。

但若只有一个“我”,你看不到别的角度,看不惯和你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你就容易变得狭隘,乃至固步自封。

这就好比在辩论赛中,你只看到你方的观点,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立场,就容易被打得一败涂地;而真正的辩论高手,一定知道双方的观点都是立得住脚的,借入对方的立场,才能更好地理解辩题,做出更全面的论据。

所以,学会包容亦是一种智慧,学会放弃用自我的视角去衡量问题,比简单粗暴地去分出好坏重要得多。它能帮你看见事情的多面,让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关注 剽悍一只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