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只会叫它“大姨妈”,而他们对它有那么多种表达|杂家Misc

 

有件事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对于这个每月一次的正常生理行为,大多数女性可能却并不习惯于直呼...



有件事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

对于这个每月一次的正常生理行为,大多数女性可能却并不习惯于直呼其名,更多时候,它会被称为“大姨妈”“例假”“好朋友”“倒霉”,或者表面模糊却有暗语般强烈指向意义的“那个”,这一系列词汇包裹了女性对“月经”的全部情绪,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们对于这个每月一次的事儿的忌讳。



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人的月经都被认为是需要避讳的事儿,甚至在原始、封闭的社会中,女性被认为“不洁”的原因也与月经相关。不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女性身份的认知和重视女人社会地位相关的思潮逐渐改变了社会思想的走向,更多人开始尝试了解或者展示女性身上的各种“神秘之所”,自然,月经开始走进人们,尤其是艺术家们的视野。

也因此,月经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面的这首《自在》,就是台湾乐团“草莓救星”关于经期女生“不太自在”而“等待自在”的表达。



歌词里说月经是“上帝奇妙又无聊的安排”。在呼喊了好多遍“我不自在”之后,主唱蜡笔说到,“我的身体/脚趾/手指/冰箱/衣服/床单/男朋友在等待自由”,曲末居然还有海浪的声音模拟了大姨妈时小腹的感受——大写的不爽。

台湾音乐人似乎格外擅长表达经期的不适。同样关于月经的音乐表达还有魏如萱的这首《女人经痛时》,相当直白地表达了一个字:“痛”。男生们,真的不要再叫女票多喝白开水了好么!



相比通过歌声唱出经期感受,下面这组摄影就相当直接,因为摄影师没拍别的,正是姨妈血。



美国艺术家Jen Lewis和丈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名为“Beauty in Blood”(血液之美)的拍摄活动,她将自己经期使用的月亮杯中的血液倒进各种不同的容器和溶剂中,试图拍摄出血液本身的美感。在改变溶剂色素之后,姨妈血甚至呈现出了水墨的效果。



Jen Lewis想通过摄影把月经这一让人避讳的事物外化呈现出来,并且用一种美的方式。她想唤起人们对女性生命本身的好奇和感知,从而达到更广层面的尊重,让人们看到女性的美。

上面提到Jen Lewis经期使用的月亮杯,是一种没有在中国十分普及,却有不少西方女性喜爱使用的容器。它常由硅胶制成,经期置于阴道内可以承装经血。月亮杯承装量大,而且能重复使用,省钱又环保,所以受到不少环保人士的欢迎。



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曾经就有一个名叫Harry Finley的人开办的一家月经博物馆,收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月亮杯。除此之外,这个博物馆里还有各种和女性经期相关的物件,创始人和捐赠者一样,都对女性这个神秘的时期很感兴趣,也希望通过展示物品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达到两性之间更大程度的理解。



博物馆里展示的卫生棉条。

姨妈巾也好,棉条也罢,抑或月亮杯,女性经期使用的这些必需品形成了女性的固定消费。然而在英国,此前由于卫生巾被列为“非必需品”,女性在购买卫生巾时需要支付5%的政府税。这遭到大量女性的强烈抗议,最后终于被取消。而在澳大利亚,这项税率更高,为10%,因此有几位澳洲女性饶舌歌手创作了一直MV,歌词中唱到“我会流血,因为我生来就是这样。我还得支付GST(商品服务税),因为大姨妈来了还得付钱”。她们想要告诉政府,当女生梳起脏辫、唱起饶舌、身穿着被经血污染的裤子却不能拿到仿佛伸手可及的姨妈巾或棉条,你们还好意思认为这些必需品是“奢侈品”而向它们征税吗?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女人是用来被爱的,不是用来被理解”,而这么多的人都在用各种方式表达月经,表达女性,在用这种表达本身告诉世界,女性需要被爱,但谁说她们不需要被理解呢?
杂家Misc,我们挖掘论文和资料库里有意思的内容,寻访各路次文化专家,只为重新解读你的日常。


    关注 网易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