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专栏 “小姥爷”:孩子强大竞争力的根源是什么?父母经常忽略了这个点

 

家风正,民风则正;家风清、社会则清...



家风的传承是让孩子知道是与非,也是给孩子精神和行为上的引导和支撑,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时,无论从能力上、与人相处的方式上,还是从心态上,都更具备竞争力。



  匕
家风就是孩子的竞争力


小姥爷
 阝               勹

                              廴              匚


小姥爷

“小姥爷”退休后专职为大小朋友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创办有“小姥爷讲故事订阅号”微信号,完全公益,坚持用自己的声音在这个社会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采写

| 吴颖             制作 | 张海燕

在寻找家风话题的受访专家时,一个叫“小姥爷讲故事订阅号”的微信公众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不,确切地说,应该是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是一个专门用声音讲述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公众号。当“声音真人”“小姥爷”韩老师站在我们面前,与我们有了很多次的沟通之后,他对于家风和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及他现在坚持在做的事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也可以给父母很多育儿启发。


  彑
-1-
父母怎么做,决定孩子从哪儿“起跑”
        夂

家风正,民风则正;家风清、社会则清。但是怎么让家风正且清呢?韩老师认为,还是要从父母怎么做开始。家风的传承,把孩子教育得如何,其实都是考验父母自己修身得如何。
韩老师讲了一个他亲眼看过的事例:有一次他开车过路口的时候,看到驾驶室里“飞”出一只饮料瓶,过了一会,后排座的车窗摇下来,也扔出来一堆垃圾。韩老师特意“印证”了一下,果然后排坐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前面的驾驶者看起来是孩子的父亲。他当时就想:父母的榜样作用果然是巨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并且很容易去模仿。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的世界,他认识这个世界就是通过观察父母,他与这个世界用什么样的方式相处,也源自对父母的模仿。
  •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乎说了什么,而完全是自己做了什么。
  •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所做的就是影响他的家风,甚至还会影响他的下一代。
父母自己不够勤奋,孩子就很难勤奋;父母不懂礼节、礼貌,孩子肯定也不是个有礼有节的人。如果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真的有一条起跑线的话,韩老师认为,那就是他父母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而家风正是在父母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中形成的。


  彑
-2-
新家风,可以从简单的3句话开始


 夂                 小
因为喜爱艺术,韩老师每年都要去国外很多次看艺术展、设计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国外无论走到哪里,陌生人只要迎面相对,都会礼貌地说:“你好。”
他说尤其是有一次,他在自助餐厅里遇到一个看起来刚刚会说话的外国小男孩,小男孩长着一双蓝蓝的大眼睛,独自坐在婴儿餐椅里,爸爸妈妈可能去盛食物了。韩老师发现小家伙正用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自己,就对他笑了笑,谁知道小家伙马上用英文说道:“你好!”韩老师说自己当时惊讶又感慨,因为问候别人、礼貌地打招呼,在这个国家连小婴儿都完全是主动做到的,可见并不是难事。
我们总说外国的孩子如何讲究自由、散养,但实际上,人家对孩子礼貌的教育也非常重视。社会风气正是源于家风,家风什么样,整个社会风气肯定也会是那个样子的。

韩老师说,家风也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尤其是在对于礼节传承来讲,新家风的建立和传承也并不需要多么复杂,如果能经常将“你好”“谢谢”“对不起”3句话挂在嘴边,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就会多很多,冷漠与敌意就会少,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韩老师认为,家风简单地说,也是一种教养——这个家庭的家风如何,看这个家庭中孩子的教养如何就知道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如果让自己的孩子有教养,社会就会呈现正能量。

他开玩笑地说,父母们总喜欢争论是穷养还是富养,其实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养!所以他在退休之后,专心致志地在做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包括年轻人、年轻父母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很多北京传统文化中一些礼节、礼仪,包括不同节日的问候方式等等。

韩老师还有一点说得非常透彻,那就是北京的礼节、礼仪不仅仅只代表北京,它是各族文化的一种融合和沉淀,因为北京本身就是一个历经几朝几代变迁、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代表地标,而北京今日的风貌、风气,又在国家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所以北京人讲礼儿、懂礼儿,营造有教养、友善、和谐的新风气特别重要,而这种风气又需要在万千的家庭中形成。想形成这种新家风,我们可以先从这3句非常简单的话开始做起。


  彑
-3-
家风中的很多传承对孩子有益


 夂                 小
家风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约束,其实更能让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就具备很多将来走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和心态,成为孩子具备的了不起的竞争力。
有始有终
韩老师和妻子都记得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中有共通的一点,就是做事要有始有终,于是他们对女儿也是这么要求的,无论是学舞蹈还是学书法,必须有始有终。女儿在开始有权选择这件事做不做,但是只要确定了喜欢、要学、要做,就必须有始有终。
韩老师记得当时是鼓励刚刚7岁的女儿参加一次全国书法比赛,女儿也很想写好一幅作品参赛,就从下午开始一直写到夜里12点,写了整整9个小时。刚开始时斗志昂扬,后来越写越不满意,一直写到深夜。小家伙一边觉得自己能写出更好的作品、跟自己较劲,一边又感觉有些委屈,眼泪汪汪,最后终于写出了一幅自己和父母都认为是非常好的作品,但眼泪却忍不住掉下来把其中的一个字洇湿了一点点。但是,最后这幅字确实拿到了全国书法比赛的金奖。
从这个时候开始,做事有始有终这个家训就已经不用父母再去强调了,变成了女儿融入血液中的一种品质。
宽厚待人
韩老师还记得自己的父亲经常和他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厚道。”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是这么去做的。不管自己在什么职位上,也不管自己具体做什么事情,都本着做人厚道的原则。所以韩老师的朋友特别多,而且什么领域的都有,大家喜欢韩老师的热情好客,但更喜欢他的肯定是一份待人的真诚和善意,也就是做人的厚道。

韩老师总是跟女儿说,和自己喜欢的人处得好不算本事,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处得好,才叫本事。其实这其中涵盖了对人的包容和体谅。女儿从小也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女孩儿,和全班同学都相处融洽。
韩老师还记得大概女儿上初中的时候脚崴过一次,全班同学自觉地排班接送她上下学,把她背上楼梯,背进教室,人缘特别好。女儿在国外念书的几年,主动和一个全班没人愿意与之搭伴做室友的女生做了室友,也相处得很好,完全没什么障碍。
韩老师非常欣慰女儿的善良和厚道,更是觉得这其实锻炼了女儿的进入社会之后对各种各样事物和人的包容能力。其实,在厚道的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不以物喜
不在物质上进行攀比、生活朴素,一直也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点上,韩老师对女儿的要求应该说都有点苛刻了。
他记得当年小姑娘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艺术团的演出彩排,韩老师给女儿带的午餐竟然是馒头、酱豆腐和白开水。并且告诉女儿,如果你能在一群吃着汉堡包的孩子中间安然若素地吃你的午餐,说明你证明自己优秀的方式不是物质条件。

结果那天辛苦的排练休息现场,女儿就坐在一群吃汉堡、蛋糕、喝饮料的孩子中间很自然地吃自己朴素的午餐,那份自然和自信让当时的艺术团带队老师们都印象深刻。
至今,从世界著名艺术院校博士毕业归来、这个当年淡定地吃馒头的女孩仍保持着低调、朴素的生活状态,执着、努力追求的都是如何创新,为中国艺术设计创造出更大价值。
小姥爷讲故事订阅号
—END—




“家庭·家教·家风”专访栏目由北京市妇联与《父母必读》杂志合办。通过对不同领域专家的访谈,旨在探讨家风是什么,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何在,以及帮助父母了解家风建设与传承该从何做起。

更多“家风专栏”精彩阅读推荐:

柳春蕊:家风是如何从父辈传给我们、润物无声的?

赵忠心:家风,重要的家庭生态环境

没人会告诉你,很讨厌你家的熊孩子!


    关注 父母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