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倦勤斋里的18个月,让一个虔心竹艺的年轻人醍醐灌顶。

 

两代人的竹编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手艺

也需要适应现代生活

寻古,只是本源

是初心,但仍然

需要注入一些新的设计理念

来适应当下的需求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当下

——何红兵
何红兵
上世纪80年代,

何红兵亲眼见到

父亲仿制了湖北江陵

马山楚墓出土的

战国时期短柄竹编扇,

扇面上的矩形编织图纹

宛若锦缎,令人爱不释手。

让他对中国传统竹编文化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一代都从事竹编技艺。

父亲何福礼,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儿子何红兵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有道是竹木不分家,

在工艺美术公司,

何红兵木雕也做,竹编也做。

后来公司体制改革,

他去到父亲创办的公司

专门从事竹编技艺。

对他来说,一生挚爱,

也最难割舍的还是竹编。



——万字不出头

20年前竹编经历了兴衰没落,

和何红兵年龄相仿的

很多竹编手艺人纷纷转行,

依然留下来坚守技艺的,

早已凤毛麟角。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何红兵也以木雕为生计,

让自己挺过了竹编市场的寒冬。



——水波纹

初春的复苏,

从竹木的跨界融合开始。

因为既擅长木雕,又擅长竹编,

何红兵身先士卒,

将木雕和竹编技艺

在同一载体上跨界呈现,

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木竹工艺品。



——花开富贵大花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

用竹木双修的技法

创造了一个高达2-3米的大花瓶,

花瓶底座用木雕呈现,

瓶内的装饰用竹编呈现。

何红兵作为金华市的非物质文化

“东阳竹编”传承人,

熔东阳木雕与竹编工艺于一炉,

奉行“守正出奇”之道,

即用传统而严谨的技法,

实现题材与造型上的创新。



——醉翁亭记

创新经历了一条

漫长崎岖的摸索之路。

2004年,何红兵迎来了

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契机。

直接奠定了

他未来的人生路和竹编造诣。

那一年,故宫进行百年大修,

全国遍寻巧匠。

故宫最精美建筑之一

——倦勤斋,

正是乾隆皇帝的书房,

也是他晚年的住所。



所有的墙面都是竹丝镶嵌,

一派江南风韵,精致幽雅,

此前因技术难度极高从未修缮过。

内务府古籍记载,

江南人竹编技艺上乘,

东阳人曾参与建造故宫。

是年,故宫大修,

故宫专家也曾四处寻觅巧匠无果,

遂登报声明寻找竹编技艺大师。



2004年11月,

东阳民间竹编大师,

也正是何红兵的父亲

何福礼大胆揭榜,

故宫专家三下东阳设考场,

题目诸如:

竹簧要做得像纸一样柔软,

而竹丝需要像头发一样细密;

何福礼的“答卷”

在众多竞聘者中最让专家满意,

最后获此良机。


自此,长达6年间,

何红兵每年都会跟随父亲进京,

在故宫参与修复倦勤斋,

每次持续3个月。

那时,何红兵正值风华正茂,

事业起步阶段。

这段在故宫参与修复倦勤斋的经历,

不但从竹编技法而且在眼界上,

都让他提升了一大截。



据他回忆,

当年倦勤斋的修复方案

还是他亲自提笔撰写。

作为竹编技艺的新生代,

他比父辈受到

更多的专业素养培训,

既能动于手头,

也能落于笔头。

因此,撰写修复方案的任务

便落在他的肩上。

参与故宫修复的每天,

他都会撰写维修日记,

每天遇到什么问题,

之后如何进行修复解决。



——菠萝花

维修日记同时记录了

何红兵的成长轨迹,

通过修复

他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竹编技艺。

每年来到故宫的这三个月,

对何红兵而言,

宛如人生修炼。

在故宫安静的御花园、

庆寿堂、倦勤斋,

勤练技法,认真修复,

整个人都安静下来。

故宫的红墙犹如天然屏障,

隔开了人情世故,纷纷扰扰,

你可以安静地与竹编对话。



——龟背立体花

从故宫的维修经验中,

何红兵也把这些竹编技法进行改良,

从而优化了自己日后的创作。

以往的技法,可能相对单一,

甚至呈现的载体也相对呆板。

倦勤斋的竹编修复过程,

让何红兵眼界大开:

竹编不仅呈现在家具、器具上,

还有各种装饰上。

乾隆年代,老祖宗的技法

已经先进到令人咂舌,

古人比我们似乎更有智慧。

各种跨界元素的混搭

堪称巧夺天工。



玉器与竹编的混搭,

瓷器与竹编的混搭,

字画与竹编的混搭,

甚至还有法蓝与竹编的混搭,

一下子打开了何红兵的创作思路。

也正是这些乾隆年代的作品

更加坚定了他

跨界融合的设计理念。

现在,东阳竹编

常用的竹编技法有五十多种,

累计二、三百种技法。



——和谐
从设计入手,博采众长,
欧洲的颜色绚丽,
美国的比较粗犷,
日本的更加精细。


竹编正在世界范围内

成为新流行。

一是环保,

二是造型和设计,

更为现代人接受。

当初的坚持,

让何红兵选对了路,

现在更加有信心一路走到底。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03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关注 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