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朴素可以是一种大美——序彭歌诗集《大山的箴言》

 

每一个文艺的人都在这里

读书写作观察思考...





单纯、朴素可以是一种大美

——序彭歌诗集《大山的箴言》

文│蒋登科

在我的记忆中,华蓥山太出名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华蓥山游击队、双枪老太婆的故事。我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一条消息,说华蓥成立了市,是当时少见的县级市之一。在我的同学同事中,有好几位来自华蓥,其中一位叫程龙,他是诗人,诗写得很不错,但他很低调,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写诗。在北碚区作协的一次换届时,我强烈推荐程龙担任区作协副主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后来的交流中,程龙建议区作协去华蓥山搞一次活动,我记得他说过,华蓥市的作协主席叫彭歌,是他的同学。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从地理位置说,华蓥山离我所在的北碚其实很近,可以说是近邻,与北碚的金刀峡镇、合川的三汇镇山水相连,而这两个地方都是我很熟悉的。北碚著名的缙云山也属于华蓥山脉的余脉。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每年都从重庆乘火车到达州,每次都要路过华蓥站(好像后来改成了庆华站,高顶山站改成华蓥站)。每一趟车都会在那里停靠,因为华蓥有很多三线企业,进出的人比较多。工作以后,我有几次开车回川北家乡,正好从三汇附近的狮滩出发,沿着仪北路北上,穿过了华蓥的很多地方。

我第一次专程去华蓥是在2015年4月中旬,吴传玖将军主编的《关雎爱情诗》杂志在华蓥山举行“爱行天下 · 诗聚华蓥”诗会,我和程龙都应邀出席会议。我们出发较晚,赶到华蓥山顶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彭歌亲自接待了我。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见到他,但印象很好。作为地主,他为出席会议的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跑上跑下的,非常辛苦,但又很热情。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朴实与热情。

那一次,我们在活动间隙交流过诗歌方面的话题。他告诉我,他爱诗,写诗,完全是因为自己生长、生活的那片土地。他说,他的诗或许没有什么独到的艺术手法,但在感情上肯定是真挚的。我相信他的话。很多生活、工作在一线的诗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诗歌艺术上的一些问题,他们只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恰如我们时常听到的民歌民谣,有时或许粗疏,或许直白,但有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给人非常清新别致的感觉。也在那一次活动中,我重逢或者认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比如晓雪、冷慰怀、吴传玖、雷平阳、胡红拴、陈平军等等。或许可以说,华蓥山和彭歌为我们提供了那次难得的诗歌之旅。我当时就答应了彭歌提出的要求,就是在他出版诗集的时候,为他写一点读后的感想。

一年多之后,彭歌的诗集《大山的箴言》的书稿就来到了我的案头。彭歌是土生土长的华蓥山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没有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诗歌、散文创作,18岁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上过《星星》等多种报刊,入选过《中国青年新诗潮大选》《心海拾贝》《鲜花盛开的岁月》等多种文集,1995年出版个人诗集《冬雨中的祈祷书》。《大山的箴言》是彭歌的第二部个人诗集。他和我是同代人,我知道这代人的不易,以及他们天生的执着。彭歌虽然没有像其他一些诗人那样出版大量的作品集,发表作品的数量也不算多,名气也不算很大,但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种坚持是令人感动的。

《大山的箴言》包括四辑,根据作者向我的介绍(也可以从部分作品后面的写作时间看出),其中的“青春大祭坛”、“爱情祈祷书”是他早期的作品,写于20岁前后;“山村新民谣”、“激情华蓥山”写于上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整本诗集记录了诗人数十年艺术探索的收获,尤其是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和在艺术上的不同追求,看出诗人在艺术道路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艺术素养的提高,一个诗人不可能一生都只坚持一条道路、一种风格。

读完这部诗集,我发现单纯、朴素是彭歌诗歌的基本特色,即使是青春期的写作也是如此。彭歌是大山的孩子,大山以其巍峨、深沉而蕴含存在的意义。大山很丰富,但大山并不一定以绚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色。在大山的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也会以大山的方式对待人生、现实和艺术,他们将新鲜的思索和深沉的感悟质朴地表现出来,即可得到生命的妙处。所谓单纯,就是直接面对发自内在的体验,不枝蔓,不堆砌词语,让情感以自身形态呈现于作品之中;所谓朴素,就是尽量不使用华丽、绚烂的辞藻,不粉饰,一切都以尊重诗人的真实体验为根本。这样的诗,或许第一眼并不惹人注意,但细读之后,我们便可以领略到诗人的妙手和匠心。我喜欢诗人的《种梦》,开篇一句“种梦的岁月是蓝色的哩”,“蓝色”是大山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一个语气词“哩”字,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轻快的心情。诗人接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们都穿上了月光做的蓝色的衣裳

浮在蓝蓝的月光湖里

缄默和心跳是梦的种子

悄悄话在湖底发出蓝色的芽

蓝啊  蓝啊

蟋蟀的声音也披在我们肩上

“蓝”以主色调浸润在整首诗中,建构了一种让人向往的底色,在这幅画布上,青春绽放,爱情盛开,连“蟋蟀的声音也披在我们肩上”,这是一幅非常优美动人的画面,只有经历过青春、爱情的人才能写得这样细腻,这样充满梦幻。诗人围绕着一个“蓝”字做文章,并没有堆砌大量的意象,但他所建构的氛围却令人回味;“声音”“披”在“肩上”,听觉、触觉交织,形成了通感,让诗人全部的身心都融合在生命的体验中,也回响在字里行间,值得反复诵读。这就是大山的性格,含而不露,丰富自在其中。

即使在年轻的岁月里,彭歌也并不只是关注爱情,他把视野拓展得比较开阔,尤其是关注那些在大山里无法见到的对象,比如油画、音乐、舞蹈等。他有一组以油画、音乐、舞蹈等为题材的作品,以诗的方式重新领会艺术,以诗的方式解读人生,比如《冬日里的妇人——题李珊油画》《倚窗而立的少女——题李珊油画》《斯特劳斯——之一》《莱哈——之二》《舒曼——之三》《伊万诺维其——之四》等等。这些作品没有大山的泥土味,但充满了沉思,充满了梦幻。“那位快乐的农夫/骑马从田野走过/空气里的鸟声/砸碎在丰硕的谷穗上”,诗人以现代汉语抒写了异国风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中国诗人对于收获、快乐的理解。诗人是在以自己的眼光感悟和思考世界。进一步说,在年轻时代,诗人似乎更关注外面的世界,并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了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从前两辑作品看,年轻时候的诗人一直把爱情作为一个主要的诗歌题材。有人说,十八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这或许与年轻的梦幻有关,也可能与爱情有关。彭歌的爱情诗写得纯情而真实,和欲望无关,和肉体无关,即使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他也总是以艺术的、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让人回味发自内心的那种美好体验。他有一首《青春压迫我们》,写的是内在的煎熬与期盼,算是他的比较“出格”的作品了。我愿意将它引用在这里:

一朵受伤的玫瑰变成了冬天

青春压迫得我们狼狈不已

母亲在我们身边布满了阴谋

而你眼中的湖水清澈无比

我们抛弃了自己幽静的花园

看见了河流的巨大和森林的神秘

我们热爱的花朵

开得美丽而又傲岸

我们年青的生命

已经被一种暗香纠缠不清

果实成熟 击碎季节

月光始终如水

花朵 落进窗口

一个故事在古代的宫廷

睡意正浓

在来自青春的压抑之中,诗人感受到母亲的“阴谋”,而“我们年青的生命/已经被一种暗香纠缠不清”,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来自心灵、身体的渴望,但诗人将其写得很含蓄,充满韵味。这样的诗,只能属于彭歌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只能属于他生活的那片封闭而淳朴的大山。在《落英缤纷》中,诗人对青春、爱情发出了感叹:“成熟对于男人  是一种残害/我依旧临窗面风/想念你后院那棵高大的芭蕉/梅花疯狂了五千年/我忍揩两行男人的空泪”,我们照样可以读出他对爱情的回忆与执着。爱情之所以让人着迷,让历代诗人反复吟咏,恐怕在于它既有快乐,也会有遗憾甚至痛苦。这样的体验在彭歌的诗中也有所涉及,《留下你束香的丝绸》中有这样的诗行:“那个爱你的人倚着花朵怡然睡去/被你和晚风藏在暮色里/在这间素色的房子/你双手的芬芳袅袅若烟//我强留下你束香的丝绸/认真地度过一个平常的夜晚”,平淡中的回味也可以激发诗人对爱情的思考。

我们发现,在早期的创作中,彭歌很少在作品中直接关注养育他的大山和乡村。这可能和我当年的心态有点类似。小时候的我生活在大山之中,那里偏远、贫穷,我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地方,一心想象着外面的世界,甚至渴望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及至离开家乡很多年之后,我才发现我后来的一切都和大山的养育有关,都和家乡那片土地有关。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回到家乡,去亲近那些山林、小道;对家乡发生的任何事情,我都会没有因由地关注。家乡融在了我的生命里,融在了我的每一个足印里。彭歌长期生活在华蓥山那片神奇的土地,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开始反观大山赋予他的一切,于是他写起了山村的“新民谣”,写起了华蓥山的激情岁月。《几棵树下》有这样的诗行:

庭院的香草 正在为

不能披挂满身白雪而悲哀

而我的父亲 已经把粮食埋进土里

土地因此从伤口处孕上秋天

我的那些未完成的诗稿

若纷纷坠落的花瓣融进土里 稀烂

父亲的辛勤劳作带来的是希望与收获,而诗人自己那些诗篇则在父亲的劳作中显得微不足道,最多只能化作精神的养分,或者作为父辈们的人生注脚。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转向大地、泥土、故乡的意向,也体现了他在人生取向上逐渐走向成熟。对于诗人,成熟意味着看透了一切,不一定是好事,但对于彭歌来说,则是他的另一个探索时代的开始。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彭歌在诗歌中将关注重心转移到了华蓥山这个神奇的地方,“那首散落在乡间的名曲/终于奏响”(《散落的名曲》)。

彭歌把他抒写乡村的诗称为“乡村新民谣”,这些诗当然会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但那不是他诗歌的主要取向。他更多地是关注在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诗意,或许并没有浓郁的泥土味,但有自然的芬芳,有本色的生命力。单纯、朴素依然是这些作品的特色,但它们又是超越泥土、乡村的,诗人只是以一个重返乡村的诗人的身份、心态来打量这个世界,打量他所体验过、想象到的一切,他甚至写到了都市,写到了宫廷,写到了历史。在他那里,“新民谣”只是一种诗的一种新写法、新格调而已,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独特的诗体。

《朴素的歌声》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一刀切开南方

一个从秋天新鲜到春天的桔子

许多朴素的道理深藏其中

我常在栅栏围着的房子里

与一些西服和领结纵谈国家和文学

光滑的桌面放着杯子

而在一些空闲的雨天

我和父亲编许多竹篱

保护地里的庄稼

一头母牛在报告春天的草地上

咀嚼去年的稻草

父亲的胡须长在树梢

屋里的灯亮起来了

人们的歌声滴着白色的乳汁

从激情转向平静,从大意象转向具体的事物,是彭歌“新民谣”的特色之所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读到诗人的这种转变。高蹈之后的宁静带给诗人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也是他向往的人生。换句话说,诗人的“新民谣”实际上是他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向度,《随便采一些花》抒写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我离开了树林和草地/在这阳光照耀下的宁静的乡村/把一双跣足放进温柔的水里/我知道  水里保守着一种快乐//太阳总是那么亲切而热烈/我抚摸着单纯和爱情/嗅着早就布置好了的空气/在这款款而来的馨香的上午/梦着一些美丽的湖泊和衣裙//我就这么 就这么玩着/玩着自己的手指和人生/随随便便地采一些花//当远处的叹息和钟声/惊醒我和这块难得的土地/我回避了一些无用的邀请”,在树林和草地,诗人懂得了放弃,懂得了反思,自然也就学会了对人生的多样感悟与思考。

真正写大山、写乡村的是“激情华蓥山”中的作品,诗人写到了亲人、乡亲,写到了大山的朴实、深厚和亲切,写到了土地、山林和梦想,于是,那片土地就在他的诗中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当我长大以后/却爱上了漂泊和流浪/总是把故乡遗忘/遗忘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遗忘在天际边的脚手架上”,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却越发强烈,“如今的我啊/夜夜梦回故乡/却总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大山田野土墙  故事歌谣村庄/时刻在我梦中萦绕//只要在梦中找到白岩/就找到了回家的方向/今夜 无论我在伦敦巴黎纽约/还是北京上海广州/都是  睡在我的故乡”(《白岩 故乡的路标》),这一刻,故乡已经完全和诗人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彭歌写故乡的有些诗,在语言选择、情感提炼、艺术打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具体地说,就是显得比较直白,缺乏优秀诗歌所固有的那种含蓄、耐读的余味,那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爱得太深,情绪太浓烈,打破了其他题材诗歌所拥有的宁静,而优秀的诗歌在很多时候是激情之后的冷却与反观——诗人将其命名为“激情华蓥山”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怀疑这些诗歌所抒写的感情的真实性。

彭歌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这和诗歌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和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向度存在相悖之处。但他的内心充满诗意,他一直没有放弃诗歌艺术的探索,没有放弃以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灵历程。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作为同代人,我想大胆地说一句,到了现在这样的年龄,人生取向、情感内涵、思维方式、感悟方式、表达方式等等与诗有关的元素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定势,要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上取得很大的突破非常困难。但是,不放弃就是一种态度,坚持就是一种姿态。我一直认为,每个写诗的人不一定都要成为名诗人、大诗人,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爱诗,通过诗歌创作给我们的人生增加一些诗意,给我们的生活涂上一些色彩,就已经让诗发挥了它的独到的作用。

彭歌诗歌中的朴素、单纯,其实是需要功夫的,也是需要诗人的艺术自信的,因为它没有任何的遮掩,优与劣一目了然。我希望他继续坚持自己的路子,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到他的更多的作品,关于他的人生思考,关于他的故乡情怀。如果有合适的机缘,我愿意再上华蓥山,和他一起谈诗论文说人生。

拉拉杂杂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其中也许有偏爱和偏颇,这和我来自大山的经历有关。不当之处,希望彭歌和读到的师友批评指正。

2016年6月2日,在重庆之北

序作者简介
蒋登科,四川巴中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出版诗学著作十余种。




《大山的箴言》作者简介

彭歌:男,1967年3月出生。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员,全委会委员,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蓥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华蓥山》文艺期刊常务副主编。曾在《金融时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星星诗刊》《读者》《青年作家》《当代青年》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过诗集《冬雨中的祈祷书》,作品入选《中国青年新诗潮大选》《划破樱桃》《散文诗警句3000》《心海拾贝》《鲜花盛开的岁月》等多种选集。 诗集《大山的箴言》出版后,先后召开了新书发布会(华蓥市2月23日)、诗集品读会(成都3月11日)、作品研讨会(华蓥山文学院9月19日),成为2017诗坛盛事。
来稿须知

1、文体:现代诗、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杂文、报告文学。

2、要求原创首发,个人简介及生活照片1张。

3、投稿时用邮箱发送。作品发布后,文责自负。

4、投稿请关注本公众号,并添加主编微信,以便联系。

5、本平台兼具匠心读书会活动发布功能。优秀作品将推荐报刊选用。

主办团队:匠心读书会(第 313 期)

主编微信:linshuiliujin

征稿邮箱:1525376096@qq.com
顾问 | 邱秋 尹才干

编辑审稿│草根一一

微信号│jiangxin520000

电话(微信)│13378225712

投稿邮箱│1525376096@qq.com

网址│http://liujin520.blog.tianya.cn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长按

下方二维码关注,定期推出精美原创作品✬



    关注 匠心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