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绝脱俗,淡看生死——金庸笔下的道与自然 悦读

 

对人来说,唯一能够肯定的自然法则便是有生必有死。死生之事大矣。不知死焉知生?最具恬淡心境乃至淡看生死的金庸人物,要数一生下来就被抛于终南山下,长在活死人墓中的古墓派传人小龙女了。...

每次阅读都是一次探险,充满惊喜和刺激
道的综合抽象

离于万法,得于自然


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阐释道与万物的关系。但与其说道生万物,不如说万物都在道中。万物之中所含万法,那些具体的规律、规则、规范,无一不是道的派生物,而又无一能称之为道。

道是整体,道是一。惟有离于万法而又得于自然,才有道的综合抽象,才能一一贯通,俱为妙道,才有道的无边无际、无形无相、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确可以让人在意态飞扬的人物形象和武打场景中,感受到人对自然的效法,以及在自然中升起的大道真实不虚的存在。


1. 清绝脱俗,淡看生死


对人来说,唯一能够肯定的自然法则便是有生必有死。死生之事大矣。不知死焉知生?最具恬淡心境乃至淡看生死的金庸人物,要数一生下来就被抛于终南山下,长在活死人墓中的古墓派传人小龙女了。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倚天屠龙记》

一首《无俗念》词,当真把小龙女的一袭白衣、清冷性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其貌美,其气清,其才卓,其情绝。对生死大事,小龙女一出场就令人无语惊奇——

杨过舍命维护孙婆婆的情形,她都瞧在眼里,见他眼中满是泪水,点了点头,道:“人人都要死,那也算不了甚么。”

——《神雕侠侣》

几番出生入死,重伤无望之际,她亦能参透禅机,悟得“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的道理。其性也冷,其心不哀——

“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

——《神雕侠侣》
将生死参透了、悟开了,世上便无难事忧心。小龙女纵便处身江湖,也不忧惧,不怨尤,不离本性,不理俗念,其清绝脱俗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与杨过是师徒关系,相恋成婚原本就突破礼教大防,而小龙女更是失去了贞操,在视名节如生命的封建社会简直无法苟活,但周遭的阻挠包括郭靖的偏激反应从来都没有被她放在心上,甚至绝情谷底十六年的漫长隔绝也从未消减过她对杨过的爱,只是,她的爱的表达那么清淡自然,那么随性如意——

忽觉得一只柔软的手轻轻抚着他的头发,柔声问道:“过儿,甚么事不痛快了?”这声调语气,抚他头发的模样,便和从前小龙女安慰他一般。杨过霍地回过身来,只见身前盈盈站着一个白衫女子,雪肤依然,花貌如昨,正是十六年来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小龙女。

——《神雕侠侣》


2. 师法造化,齐一物我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道与天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与万物,都是自然之子,人的精神境界应该像冯友兰所描述的天地境界一样,懂得知天、事天、乐天、同天。

大道至简,很重要的一种体现就是把自己还原到广阔丰盛的大自然中去,达到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

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他的心与世间万物息息相通并融为一体,对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至诚至善的敬意,以天地万物为师,活得率性自在、洒脱安然。

众生有灵,草木含情,人与动物的关系,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陶渊明),如果说郭靖与双雕之间还是主人与所豢养的动物之间的关系,有主副高低之别,杨过则与神雕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情感上、位置上均趋向于平等一致。

神雕引他发现重剑,赠他蛇胆大补,督他勤学苦练,辅他出入疆场,亦慈亦严,让人惊叹和感动。其中逼他在山洪中练功的场景,实在是对物我齐一的赞美,是对自然伟力的讴歌——
神雕伸嘴拉着他衣襟,走向溪边,似乎要他下去。杨过奇道:“下去干么?水势劲急,只怕站不住脚。”神雕放开他衣襟,咕的一声,昂首长啼,跃入溪中,稳稳站在溪心的一块巨石之上,左翅前搧,将上流冲下来的一块岩石打了回去,待那岩石再次顺水冲下,又是挥翅击回,如是击了五六次,那岩石始终流不过它身边。到第七次顺水冲下时,神雕奋力振翅一击,岩石飞出溪水,掉在右岸,神雕随即跃回杨过身旁。

杨过会意,知道剑魔独孤求败昔日每遇大雨,便到这山洪中练剑,自己却无此功力,不敢便试,正自犹豫,神雕大翅突出,刷的一下,拂在杨过臀上。它站得甚近,杨过出其不意,身子直往溪中落去,忙使个“千斤坠”身法,落在神雕站过的那块巨石之上。

——《神雕侠侣》

耐心精准的示范,严格细致的督导,甚至还有慈母般的关怀照顾,杨过得遇神雕,幸甚至哉!一代大侠的塑铸,便在师法造化、齐一物我的境界中完成!

当然,神雕只是一种拟人化的存在,和真正的“齐物论”意指甚远。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中早有慨叹:“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总是更在意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上造成了很多豪迈的僭越,无知的破坏。殊不知,人能师法造化、妙合自然实属不易,若能去我去欲,达到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程度,就几近于悟道了。


3. 心无挂碍,超脱成败


人越是锱铢必较地计算,蝇营狗苟地钻营,越是远离大道,陷入名缰利锁、成败得失中不能自拔。大道至简的智慧,是要人远离喜怒爱恶忧思恐,面对千曲百折的人生境遇,乃至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或变故时,能够从容中道、淡定洒脱。

就像《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被朱长龄左一个阴谋右一个诡计地陷害,乃至凶相毕露一路追杀,不得不在坠崖后钻进一个山洞——

张无忌满心喜欢,见草地上有七八头野山羊低头吃草,见了他也不惊避,树上十余只猴儿跳跃相嬉,看来虎豹之类猛兽身子笨重,不能逾险峰而至。他心道:“老天爷待我果真不薄,安排下这等仙境,给我作葬身之地。”

——《倚天屠龙记》

强敌在后,生死未卜,张无忌反倒安之若素,甚至心生喜悦和感激,真是一个置生死于度外,得天佑于自然的福德圆满之人。

从白猿腹中偶得《九阳真经》后,他甚至也并未欣喜若狂或者急不可待,而是放下急躁、冒进、畏葸、犹疑等等心念,持着“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念头,以最快速度、最佳效果练成了武功——

他心无挂碍,便将三卷经书放在一处干燥的所在,上面铺以干草,再压上三块大石,生怕猿猴顽皮,玩耍起来你抢我夺,说不定便将经书撕得稀烂。手中只留下第一卷经书,先行诵读几遍,背得熟了,然后参究体会,自第一句习起。

他心想,我便算真从经中习得神功,驱去阴毒,但既被囚禁在这四周陡峰环绕的山谷之中,总是不能出去。幽谷中岁月正长,今日练成也好,明日练成也好,都无分别,就算练不成,总也是打发了无聊的日子。

他存了这个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念头,居然进展奇速,只短短四个月时光,便已将第一卷经书上所载的功夫尽数参详领悟,依法练成。

——《倚天屠龙记》

人的忧愁烦恼,甚至很多疾病,都与心理状态有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像张无忌这样的侠中君子,对天道运行有着出自本性的顺应,并由于毫不违拗本性的顺应而超脱了成败的忧惧、得失的困扰,而达到如实自然的程度。

包括他的武功,臻于大成之境时,连张三丰这样的武学宗师,也无法判断他的武学门派、修为深浅,因为张无忌由实返虚,自真归朴,举止、眼光、脚步和语声都与常人无异了。


4. 乐天安命,随缘随喜


人最宝贵的特质是有情有思,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最大的苦痛烦恼恰恰来自这情这思,所谓“甚念伤吾生”。各种各样的情思总是伴随各种各样的际遇而来,时、境、人、事一改变,人的思想感情就会随之摇荡波动,翻苦扬乐。

幸好,人的一切感受都是主因助缘,如果能以清净心、随喜心面对熙来攘往的大千世界,在各种各样的挫折、苦难面前,努力应对之外懂得一个“转”字,转心转念,剥离一些负面的定义、标签,发掘一些正向、有益的价值,就能做到“乐天而知命,故不忧”(《周易· 系辞上》)。

金庸小说中有很多人物都具有这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尤以段誉最具代表性。

表面看,段誉是个才情四溢的“痴儿”,学易、下棋、苦恋王语嫣。实际上,正是这种“痴”,助他超脱了一切功利、心机,至真性情中充满仁爱和欣悦,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见了母亲能撒娇亲昵,危急时刻敢舍生取义。

他贵为王子却没有一点骄矜自傲、权谋野心,流转江湖而全无丝毫仇杀概念、门派之见。可以说这是一个痴而不贪、痴而不偏、痴而不执的极品隽男,俊逸风流而不轻薄放浪,狼狈至极而能和瑞庄严。
无量山谷底、万劫谷石屋,已是一番又一番生死考验,给鸠摩智擒到江南之后,段誉又遭王夫人“砍去手足、挖了双眼”的威胁,还被逼着做起花匠来——

幸好他天性活泼快乐,遇到逆境挫折,最多沮丧得一会儿,不久便高兴起来。自己譬解:

“我在无量山玉洞之中,已拜了那位神仙姊姊为师。这位王夫人和那神仙姐姐相貌好像,只不过年纪大些,我便当她是我师伯,有何不可?师长有命,弟子服其劳,本来应该的。何况莳花原是文人韵事,总比动刀抡枪的学武高雅得多了。至于比之给鸠摩智在慕容先生的墓前活活烧死,更是在这儿种花快活千倍万倍。只可惜这些茶花品种太差,要大理王子来亲手服侍,未免是大才小用、杀鸡用牛刀了。哈哈,你是牛刀吗?有何种花大才?”

又想:“在曼陀山庄多耽些时候,总有机缘能见到那位身穿藕色衫子的姑娘一面,这叫作‘段誉种花,焉知非福!’”

——《天龙八部》

几番遇难成祥,数度逢凶化吉,天大的福缘恐怕正来自天性的达观。委运随缘的人,看起来有些消极,有些不思进取,实际上焉知不是大智者、大赢家?

得与失、成与败、幸与不幸,都不能用同一个外在的标准去衡量,而终极的欣悦、安然、幸福都是如一的,简单而纯粹,就是内在的一种圆融丰满的感觉。所以,凡人转境,圣人转心。
◆  ◆  ◆ 
本文摘自《天健地坤 ——金庸小说的哲学观》

作者:曲庆彪 / 赵慧英

出版:九州出版社
金庸先生以自己的真性情,把学识修养与生存奋斗、志向事业统一起来,完成了十五部皇皇巨著,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民族创造精神财富。其作品确可多多采撷到闪烁的哲学思维,启迪人摆脱世俗的颠倒梦想,找寻回归到人类本具的生命本质、本真、本然和本善。

本书着重对金庸小说的哲学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意在弘扬金庸小说中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之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篇章的回归与提升。全书分“天健地坤”“止于至善”“无胜于有”“大道至简”“人性悖论”等八章来阐述。
精彩书摘
红颜多舛:金庸笔下的柔情女子

金庸的侠与道:至真、至朴、至直、至简

武侠情缘:金庸笔下的爱与恨

真正的剑客

古龙:大侠的挽歌

世间与出世间

林清玄: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

中国人的乐天知命

隋唐风度,是一种怎样的气质?
◆  ◆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谢谢您的关注!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关注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