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了“上古神话”最具原型的一部分:玉石神话 社会科学报

 

在中国的传统中,神话非常多,但问题是研究神话的这门学问在中国究竟有没有。...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争鸣



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研究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本文指出需要用神话学来支持或者补充。

全文大约2200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报纸原文:《神话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的理论诉求》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叶舒宪


神话学,一门陌生的学科
在中国的传统中,神话非常多,但问题是研究神话的这门学问在中国究竟有没有。在1902年以前,我们的语言中没有神话这样一个词,这个词是日文的,借用了两个汉字“神话”翻译了英文“myth”。这是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的一门西方的学术分科。神话学在国际上应该是综合的学科,主要是文史哲、宗教、心理、精神分析,特别与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比如迪士尼乐园,实际上就是一个现代的美国神话的翻版。在中国,这样一门学科是1902年由留日学者才引进的,对我们来说是一门只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陌生的学科。
从近三十年研究神话的经验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科学界尤其文史哲领域掀起了新方法论的讨论。之前是相对封闭的时代,我们不太讲理论和方法。改革一开放,国外的大概一个世纪的理论就传播到国内学界来。就文学研究而言,就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多种新学科和新理论。目前看来,在这些新学科、新理论中,有些沉淀下来,有些热闹一时,已经没有了。神话学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主要是做翻译介绍理论的工作的,尤其是以加拿大学者为首的神话原型批评派的理论。

在这一阶段,即翻译介绍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时候,我们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怎么样把这个理论中国化,用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西方文学,首先要研究两个源头,第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第二个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在希伯来神话中,人类祖先犯了原罪,犯了原罪的结果是遗传的,因此人类的后代生来都是有罪的。所以西方文学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忏悔。文学文本离不开文化的制约。在企业文化中,国外有的企业最会营销,其实就是利用神话作为资源,它比代言人、品牌的作用都要厉害。中国的企业过去不懂得这个方法,因为没有神话的专业研究队伍。


中国版的神话理论
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神话理论的时候,如何用这个理论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1996年,语言文学专业建立了文学人类学派。它的理论脱离了简单的翻译和介绍西方理论的阶段,主要是一些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版的理论。这就是接下来十年的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方法。这一时期的理论其实也简单,即把文化传统的研究规范化、形式化,甚至量化,主要把文化看成文本。我们认为,文化、文本制约着所有的作家、作品的创作,因此找到文化、文本的那个根源,即西方人所谓的原型,就等于找到了所有文学创作的终极奥秘。
当时文学人类学理论首先面临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中国国学的传统对接的问题。当时我们形成了新的方法论,叫做四重证据法。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即强调用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我们将田野作业观察到的民间口头传播的活态文化,即“口碑”材料称为第三重证据,将文物和图像称为第四重证据。按照这个方法论,我们在新世纪以来做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课题。这个课题说起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科最重要的协作公关的课题,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目标是探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源头究竟在哪里。在现代西方史学传进国内以后,以顾颉刚、胡适为首的古史辨派认为,中国三皇五帝,再到后来的尧舜禹,都是后人创作出来的,这不是真的历史,而是神话传说,没有得到科学的实证,所以五千年的历史被截断。国外也有观点认为,中华文明从有甲骨文记载的商代起笔的,距今也就是三千三百年,跟我们信奉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差了一千七八百年。要回到五千年的历史,一定要有神话学、宗教学的视野,用神话学来支持或者补充中华文明探源问题。所谓神话,这个神先是信仰的对象,可以变成文学、文化创意的对象,作为原型来加以改造,成为代言人。


重新发现大传统
我们找到了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有原型意义的那一部分,即玉石神话,它与纯粹用来文艺欣赏的神话不一样,其背后都有坚定的信仰。什么信仰?即玉,一可以代表天,二可以代表神,三可以代表永生。玉石不是作为审美的艺术的观赏的对象,而是作为通天、通神的标记来出现的。中国北方在距今八千年的时候出现了戴在耳朵上的玉玦。后来的无论完璧归赵也好,鸿门宴也好,都是玉石神话信仰支配的叙事,但是这个信仰的根是在八千年前的。我们把以前不知道的这一段中国文化的历史叫做大传统。通过大传统的重新发现、再认识,中华文明的脉络比世界的其他有文字记载的文明都要长。
具体来说,有文字符号的历史,叫做小传统,即文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而大传统就是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即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书写传统并行的文化传统,比如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的文化等。中国是三千三百年前开始进入小传统的。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三千三百年以前没有文字的阶段,文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特别是它的主线是怎样的。儒家、道家、墨家,在我们看来都是有文字记载的书写的小传统,我们要追慕的是大传统。所有重要的文化原型全部来自于无文字的大传统。凭借四重证据法,我们进入大传统,并得到由大传统时代延续至今的民间文化传承。

大传统和小传统作为一对概念,是原来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但是它的意义跟我们所使用的是截然相反的。过去认为老乡的是小传统;掌控着权利的,以及知识分子是大传统。我们重新定位,把大传统作为口传的无文字的传统,把小传统作为文字的传统。文化大传统真实存在,并且大传统支配着小传统。文化支配着文学文本,中国的话语就在中国的文本里。今天我们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要把这个大传统的文化原型清楚地梳理出来,然后解释中国文化的所以然。(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市社联第十一届学会学术月活动开幕式上的报告速记整理而成)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1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历史 | 憎恨与神话:“中世纪”的发明与再发明,那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创世神话: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 社会科学报

趣谈 | 看到泰国街头的汉语神翻译,怀疑自己是假的中国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关注 社会科学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