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银锭

 

宋代白银的名称有笏、铤、版、牌、鉼等,大致和唐朝一样,都是就其形状而称之。其中,以“铤”为最普通,又称“锭”...





宋代白银的名称有笏、铤、版、牌、鉼等,大致和唐朝一样,都是就其形状而称之。其中,以“铤”为最普通,又称“锭”,这在唐末五代时已有使用。因为铤、锭二字发音相近,民间口语中“铤”字逐渐转为“锭”字,这一转变可能始于白银使用日益广泛的宋金之际。宋以后则专用“锭”,很少再使用“铤”字。北宋通行重50两的银锭,南宋末年曾通行重23两的银锭。宋代银锭按重量分为大、中小3种等次。

银锭上普遍铸有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量、官吏、匠人名称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白银的使用情况。宋代银铤形制上较唐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直形演变为束腰形。北宋时期银铤有平首束腰、回首束腰和弧首束腰三种形制,其中以平首束腰形为主,这是承袭唐代银铤平首长条状特点并加以改变而成。南宋银铤主要形制为弧首束腰形,中间内凹,面四周有波纹,首部略高于腰部。银铤虽有固定形制,亦标有重量,但仍然不是铸币,也不是计数货币,使用时仍需验成色称重量,属称量货币。宋代的银铤,根据其性质及用途,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第一种可称为“进奉银铤”,是地方官吏于皇帝生日以及南郊大祀时进奉的一种大礼。这种银铤上大都刻有帝号年份以及进奉者的姓名。现存宋代的进奉银铤有两件,一是辽上京故城遗址出土的“京西北路进奉银铤”,铤面上刻“京西北路提举学事司进奉崇宁肆年天宁节银每铤伍拾两”。十月十日为宋徽宗生日,称天宁节,可知此铤为崇宁四年京西北路向徽宗进奉的祝寿银。另一件是同治元年安徽休宁县出土的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达州进奉的50两重大礼银。

第二种可称为“官铸银铤”,刻有地方官的官衔及姓名,包括税银及礼银,大都是官府委请制作铤银的“行人”所铸,因此落款方面官府名称刻于前,后面再刻行人、库子姓名,表示对该银铤的成色及重量负责。常见的有所谓“出门税银”,这是各城门将所征集的税钱,兑换成白银后熔铸成锭并打上印记,以便上缴;另有“京销银锭”,这是朝廷收到各地解京的银锭,因其成色多不统一,而另行销铸成新的银锭,以充作军费或其他支付。

网络配图
宋代“徐安 出门税”二十五两银铤


第三种可称为“窖藏银铤”,是财主为窖藏而请“行人”铸造的,为表示对东家的尊重,落款时行人一般将东家姓名刻于前,后面再刻行人及库子的姓名。“窖藏银铤”如使用出去,会再打上其他戳记。
网络配图
宋代“宋琦 四十九两九钱拾琮 行人杜建甫 刘仲兴秤”五十两银铤
第四种可称为“流通银锭”,这种银锭仅铸有工匠的姓名或辈次印记,常使用“某某郎”的称谓,而不用年份。重量多在5~12两,无疑是专供流通使用的。

另外,自宋至元初,金银还有一种称“牌”的形式,金牌大致为长方形薄片,镌有工匠姓名及“十分金”字样,有大小两种,尺寸分别为130.4毫米×17.2毫米与19.1毫米×10.4毫米。银牌目前发现有三种,都是一种规格,长约70毫米,宽约11毫米,重30多克。两面都镌有文字,分别是“大宋淳化年御赐精银”“大宋开宝 敕赐银两”“天圣年造精银一两”,这是皇上赏赐臣属的银品,为一两重的精银。后来发现的“临安府行用”铜牌及镴牌,大概就是模仿当时充作货币使用的金银牌而来的。

出处:《金银币史语》
欢迎与我们联系,咨询相关信息
官网:www.paibh.com

客服电话:400-0000-588

新浪微博:派宝会官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奥北科技园
派宝会-传承中华文化,经营艺术财富




派宝会艺术品电商交易平台



识别二维码 分享得红包

更多精彩尽在掌上派宝会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关注 派宝会官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