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民性”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霉土豆,你吐槽失望之书的专属地。...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各位爱读书的小伙伴,肯定都有读到一本书,感到不满意甚至很失望的时候。书评君推出的小栏目——“霉土豆”,专门用于吐槽那些我们读到的失望之书。读到“霉土豆”的你,自然想要不吐不快,对于其它爱书人,你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防雷”参考。

我们今天吐槽的这几本书,都跟心理相关,其中一本更是研究中国整体国民心理的著作:《中国人的气质》。“国民性”这个概念被喊了很多年,但关于它到底指什么,甚至它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有不少争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或者你有没有读到过类似令你失望的书?欢迎跟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你也想参与不吐不快的“霉土豆”,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你读到的“失望之书”告诉我们。下期“霉土豆”,期待听到你的声音。此外,书评君想邀请各位曾经参加过、想参加或者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进入我们的“霉土豆”微信吐槽群。如果你想加入,可以留言告诉书评君你的微信号,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按钮,在联系方式一栏提交你的微信号,书评君拉你入群一起吐槽。
本期发霉书目
《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 明恩溥

译者: 刘文飞 / 刘晓旸

版本: 文汇出版社  2010年3月挖霉人: 匿名(书评读者)

发霉指数:⭐️⭐️⭐️⭐️

发霉点:带有诸多偏见和错觉。

鲁迅先生在《大公报》上的推介此书:“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关于国民性的探讨,多不符合统计学规律的,但作为一种视角也无可厚非。本书为一个外国传教士讲述清末中国人的形象,受历史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觉。但是若要将指责全归于作者,那似乎是过于苛责了。毕竟“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极其复杂的、难以标准化的东西。我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都搞不懂的东西,怎么能强行要求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人来理解呢?

虽然这本书是一颗烂杏无疑了,但勉强算一本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观察和研究。撇开作者的偏狭和时代的局限,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确实有中国人习焉不察的独特之处。 当然要排除他在最后一章强行为“基督教”加戏的行为...
《博弈心理学》

作者: 内藤谊人

译者: 赵萍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3年7月挖霉人:大胖婷(市场营销)

发霉指数:⭐️⭐️⭐️

发霉点:毫无启发性。我原先以为会看到阿伦森或者多巴津这样的心理学家,写的有深度有启发的书一样。本来期待,读完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可是这本书完全没有带给读者这种启发。读完只想静静。
《华夏上古神系》

作者:  朱大可
版本: 东方出版社  2014年6月挖霉人:蘩蘩(行政人员)

发霉指数:⭐️⭐️⭐️⭐️⭐️

发霉点:缺乏科学依据和论证基础。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书名非常震撼。作者也尚有名声,买来看了。然而只有第一节讲述人类起源,非常合理客观。原因是此项研究已经是全球人类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再往后,跃来越让人大跌眼镜,我以极大的耐心,读完了第一册,第二册无法再继续下去。因为整本书几乎都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和论证的基础。

论述缺乏逻辑,论据纯凭想象,经常在忽略事实的情况下,随意作出结论。整本书就是荒诞的段子。



评委会

公告
你读到过哪些发霉书目?欢迎各位小伙伴们继续提名。

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按钮,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把你的“霉土豆”候选书单告诉书评君。上面的吐槽是我们的吐槽模版,需要包括你对吐槽书籍的“发霉指数”,最霉指数为五颗星。“发霉点”各位可以从作者文笔、逻辑、专业度、创意度、翻译(如果为外文作品)等角度评价。要吐槽,就请尽量增加说服力哦。

下期“霉土豆”,期待听到你的声音。
霉土豆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关注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