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摄影对于建筑学生是个什么存在?

 

学建筑的去拍照什么的,效果都不会差的!...

本次采访基于UDL建筑摄影大赛,
选取了两名获奖者进行了问答采访。
采访者:木喵
被采访者:
王大嵩
RMIT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建筑摄影奖 
《穿梭》
张梓梁 
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生活记录奖 
《师父,烂尾的援建小学,希望?》


王大嵩&张梓梁
Q1 : 请问作者先自我介绍,然后对获奖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阐述?

WDS:我是王大嵩,目前就读于RMIT建筑学专业。非常荣幸参加这个建筑摄影比赛,感谢大家的支持。ZZL: 张梓梁,来自太原理工大学,比较喜欢浪(算特点么)…现在是每天和雅思奋战的大四建筑狗(当然对于现在手里还握有四个设计的我来说,睡觉和看书是我最大的愿望 2333)。 悄悄的说,这幅片子本来是两张一组的片子,反映物质存在和精神信仰的一个对比关系,不过另一张被卡掉啦。好回归正题,这幅片子是在gap 支教结束后前往青海的一所援助小学拍的,当时正好参加一个音乐节,结束之后和活动负责人到小学进行慰问。

为什么会拍这张照片?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在想什么?是如何构图?如何构思出这样一副画面?自己拍的无数张照片中,为什么会选择这张来参加比赛?这张照片触动你自己的地方?

WDS:这张照片拍摄于北杜伊斯堡的景观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学习景观的同学不会陌生,是德国著名景观生态大师Peter Latz的经典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正站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烟囱改造的景观平台上,而在这个平台上往下看,周边满满都是或斑驳或沧桑的工业遗迹,同时还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当时作为一个学习建筑景观的学生,不禁感慨二战期间曾经无比辉煌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荒废了几十年之后,会以这种形式重新向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和对历史的认知。所以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一开始我只是想试一下,就随意拧了一下变焦环,希望创造一种有些“虚幻”甚至“穿越时空”的感觉,以隐喻鲁尔工业区一个世纪兴衰变化的发展历程。

其实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还是很“艰辛”的。因为,首先手动推焦对于摄影师来说既需要一点“手感”,也需要一点运气。这张照片的快门速度大概是1/30,手持拍摄再加上需要推焦,要得到一张能看的、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比例适中、实的部分没有跑焦,虚的部分还能有些辨识度,这本身需要实验很多次并且平时一定的练习才可以。而且有的时候,当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做到了,照片清晰的部分没有人经过,照片就显得没有灵气,所以运气也很重要。

这张照片,我前后拍了50多张,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有这一张的效果还基本可以接受。虽然放大看,照片的噪点还是有些多而且多少还有一点点跑焦,但是这个拍摄的过程还是很打动我自己的,而且我也觉得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作品,所以就拿来参加比赛。



(部分过程稿)


(鲁尔区的前世今生)

ZZL:说老实话,我是当时音乐节唯一的志愿者摄影,所以当然是任务在先(是不是特别朴实 2333)。当然,这幅片子是自主拍摄的,大家知道青海湖那里天高水蓝草绿牛羊肥美(???), 总之就是自然环境特别棒,巨大反差的是破败的校舍,孩子们脏兮兮但笑容灿烂的脸庞,活佛慈悲的心。

不过当时比较触动的不是恶劣的环境条件,之前在四川凉山已经见到了太多贫穷与落后,而是对于工作的执行力,本来是一个援建项目,孩子们有了高大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是挺好一事儿,然而就那么烂尾了,300w 砸进去画了一个很大的饼,发现还需要 400w,资金出现缺口,项目暂时搁置,孩子们依然在旁边破旧的平房读书生活。这种给了别人希望,又任由希望火苗自己逐渐熄灭冷掉的感觉真的可怕(据说现在已经建成了,没找到图也不太好说)。

所以自己想表现点什么出来,正巧活佛和负责人谈完事情后走入到镜头里,空旷的天空、 冷峻的混凝土框架、绛红色的僧袍,按动快门。不过这么说貌似还是有点装,说白了,好照片需要你自己时刻把相机/手机拿在手中, 这样才有机会在打动你的瞬间出现时最快速度捕捉下来。 

Q2 : 作者玩摄影有多少年?是如何入门的?学习建筑对自己摄影有哪些巨大的影响?

WDS:我是2010年入坑摄影,算来也有7年了。关于入门,我还是在一些摄影论坛看了一些帖子,同时买过几本摄影的书籍,简单了解了一些相机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参数,然后就开始自己拍着玩了。如果我没有学习建筑学,应该不大可能会对摄影感兴趣吧。最早喜欢上摄影,也是觉得这是表现建筑空间或者记录生活非常直接的一种方式,就像建筑一样,跟生活是永远息息相关的。







(建筑空间光与影的缱绻)

ZZL: 我玩摄影,0 年,用相机,十年。不敢说自己已经入门,因为毕竟一直只拿摄影当作一种辅助手段,记录一些影像、表达一些情感。从初中的佳能 550d,到现在的华为 P10,中间换过很多机器,不过不变的是对这种记录方式的喜爱,快捷却不简单。

Q3: 有没有喜欢和模仿的建筑摄影师或者摄影师?描述一下为什么喜欢他们的作品?对你有什么影响?

WDS:我对摄影师的了解并不太多,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最近几年,我很喜欢一位日本摄影大师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并收藏了几本他的摄影集。每当我看他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会非常感觉到一张无比简单构图的照片带给人非常强烈原始的感觉。非常推荐杉本博司的architecture系列摄影,通过柔焦的手法,很多建筑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况下引发人非常深刻的思考。其实一开始我接触摄影,也是单纯的像让一张照片拍更加“好看”。但是,通过杉本博司的作品,我逐渐了解摄影作为一种写实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表达更多的内容并有着更大的能量和潜力等待摄影师去发掘。

ZZL: 这个还真没有,自己做设计时候也没有特定的风格模仿。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尝试融入写意山水画,不过时间不长就搁置了(原因只是因为当时要赶图 2333),后面便也没捡起来。

个人比较倾向多角度宽范围的去看一些风格固定的摄影师,太早固化了自己的风格其实会一定程度限制自己的创作。不过我们每个人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就已经决定了,基本是某一种大风格,所以好多人还要主动不断突破固定风格和特点。这个和瓶颈期还不一样,瓶颈期是一个沙漏型,自己处于最窄的地方,而前一种则属于漏斗型,越走越窄,走到尽头想出出不去,这也是我看到诸多建筑大师中后期开始突破自己打破标签,尝试一些突破的原因吧。多看给你的好处就是,你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获得一个点子、明白一个手法、获得一种思路,个人觉得还是目的为先,我要表达什么,再来看运用什么手法和风格。当然大家有一些崇拜的大师也没什么不好,起码是个标杆可以不断指导航向。

Q4:拍照的时候,自己作为观察者,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角度和怎么样的一个身份?是作为摄影师去拍摄,还是作为建筑师去拍摄?

WDS:对于我来说,更多情况下,我会以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去拍建筑摄影。首先我要拍摄一个作品之前,我会比较详细的了解建筑师的创作风格和设计意图,然后根据不同的风格去发掘这个建筑作品完全不同的空间魅力。比如,我在维罗纳参观并拍摄卡洛·斯卡帕设计的布里昂家族墓地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斯卡帕本身非常注重设计“细节”,因此我所有的照片都尽可能去发现这个项目比较片段的部分,而部分忽略整体感觉。或者在拍摄彼得钟托的作品时,由于建筑师非常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有时候我会把环境的一个部分当成拍摄主体,而把建筑当成背景,以呼应建筑师的一些设计意图——建筑设计本身也不一定就要把建筑体量当成场地的主体。









(细节感受卡洛斯卡帕)





(圣本尼迪克教堂的风车)

ZZL: 我相信一幅片子都有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有些人说纪录片导演就是一个冷峻的旁观者,负责把真实的影像传达给更多的人,那我们都架摄像头就好了嘛,不是现在有很多可以观看世界各地摄像头的 APP,还要导演干嘛?所以任何信息通过介质传达出来一定是有一些东西或模糊或清晰要表现出来的。这不在乎拍摄者是画面内容的参与者、或是局外人, 都无所谓,我们的目的是表达、是发出声音、是用影像来做纸笔。   

Q5:自己是如何练习摄影的?水准如何提高的?自己目前处于一个怎么样的水准?

WDS:我也不知道我现在的水准,总体觉得还是一个菜鸟的水准吧,经常在网上和摄影展看到很多惊心动魄的摄影作品,包括这次摄影比赛也有很多非常优质的摄影作品值得学习。我觉得练习摄影首先还是要尊重一点摄影技术,那些基本的参数和相机操作首先要玩明白,然后就是不断去看别人的作品,学习不同的构图和表达方式,细心琢磨如何给一张照片赋予一个故事和照片背后所要传达的内涵。





(感受李博斯金的震撼)

ZZL: 我是摄,影,大,白哈哈哈哈,因为平时基本是一个人旅行,所以自然题材类拍得还算 凑合,人像类着实掉渣,希望自己逐渐可以多学习人像(毕竟找女票还是需要的 hhh)。 摄影和建筑一样,一部分是学习传统手法形式秩序,就是一些基本拍摄原理,另一部分就是多看案例,到一些优质签约摄影师网站每天看片(一如我们每天的 archdaily),平时多拍多练,一幅照片都打动不了你自己何谈打动别人,量变到质变吧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流程。 不过觉得建筑学的审美应该都还没问题,好歹大家也是搞艺术的,偶尔给自己一点放飞自我的空间嘛,比如拍一些创意照片、P 一副旷世神作之类。

Q6:爱好摄影这件事,有没有反过因为爱好和学习摄影影响到自己学习建筑?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思维有启发吗?

WDS:我觉得还是很有启发的。首先,经常拍照就会对各种构图形式养成习惯,当然在排版和选透视的时候就经常容易强迫症发作,非得让自己满意才可罢休。其次,如之前提到的,我在做建筑摄影的时候,会很努力的理解建筑师的风格和设计意图,这同时也有利于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考量建筑空间





(柯布西耶和他的颜色)

ZZL: 真相是刚开始入了建筑学,眼睛里逐渐只有建筑,这一点在大一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到一个兴趣点,对着建筑研究来研究去(主要兴趣在古建方面),而历史古迹承载的其它信息就基本不看奔着下一个点儿去了。个人觉得这不是个好事儿,看得逐渐深入是一回事,下意识忽略掉其它信息又是另一回事。自己开始停下来去思考,比如在旅行前多了解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之类 的信息,做负责任的旅行。 现在逐渐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建筑被人创造,又反过来作用一定功能于人,那景中的核心就已经不再是狭隘的建筑体量,而是真正有能动性的人。这些随着自己对建筑理解的加深逐步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也让自己对人类本身逐渐着迷,我们知道历史文献出现之前, 有史前时期,那建筑或者叫构筑物出现之前,人类又是怎么和特定空间场所发生元生关系的呢?所以之后应该要申请旧石器考古的硕士(umm 感觉跨度挺大,不过自己喜欢呗)。

Q7:怎么看待摄影后期?如果做后期的话,自己一般是如何做后期的?

 

WDS:对于摄影后期,我更多的还是坚持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我自己的照片很少加后期,一般都是稍微调一下光就直接出了。这个我觉得要取决于摄影师的表现手法和要表现的内容,总体来说,后期不要过度,能强化表现内容的后期都是好后期

ZZL: 要是说随手裁个图重新构下图也算的话,那自己就是坚实的支持者了。可能好多人排斥后期的原因是因为“假”,觉得不是原生拍出来的就不是真实的。前一阵 Adobe 在发布会上又进一步优化更新了 Cloak,好的现在视频可以“造假”了,需要排斥新技术么?个人认为并不需要。你喜欢可以学习,你不喜欢可以不学不用,但跳出来指责一通未免就显得太过小气,大家按自己喜好来不就好了嘛。修片当然没有特定流程,手机上的修图 APP 丰富多样且效果出众,各有优劣,多看看教程就好。简单的话一般照片用 snapseed、泼辣、vsco、ins,视频会稍稍用到 vue,其它特殊需求再搭配其它专项 APP。

Q8:说一下拍照时候所用的相机,为什么适合拍摄建筑类题材

WDS:我有三部相机:一部古董街机尼康D90作为我的主要拍摄伙伴、一部富士X20作为装文艺青年的道具、一部1969年德国福伦达Voigtländer的古董机械胶片相机作为平时给朋友炫耀和致敬胶片用的。其中D90搭配了三支镜头:17-55/f2.8腾龙变焦头、80-200/f2.8D尼康小钢炮还有个11-16/f2.8图丽超广角。其中最常用的是17-55和11-16这两支头。我觉得喜欢建筑摄影的同学入手一支超广角还是很必要的,可以拍摄的角度和构图更加丰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更加有表现力,当然还是需要一定技巧控制形变。
(魅影巴黎圣母院)

ZZL: 当时这幅片子用的是尼康 7100,属于中端残幅,18-200 也是标准旅游头。由于现在拍 照设备轻量化,出门基本只带手机,长途旅行会带单反和其他设备。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如果有广角,效果应该会更让自己满意,现在的场景还是略显局促,人的上下位置、建筑的左右位置都有一定的不足。 至于好多人纠结单反还是微单还是手机,拍立得还是胶片还是数码,个人觉得其实都只是工具,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是内容的打动人心,手法器材都是辅助(好吧这么说来我应该更偏向于纪实类题材)。

Q9:摄影作为建筑记录方式的一种,相对于以前的素描记录方式,现在更多的视频动画记录方式,和未来可能的VR记录方式比较起来自己的看法?相对于建筑记录而言,自己打算会回到复古的素描,还是以后会尝试视屏和VR?

WDS: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既不会回到以前的素描记录方式,因为不会画画,也暂时不会尝试VR的方式,因为没有设备。我觉得静帧的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方式还是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的,我觉得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然后再考虑其他的表现形式。

ZZL: 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虽然不能够感知未来,但是新技术的出现让自己感到了事物的另 一种可能性,这种未知感是十分享受的。在喜欢传统并且从小学画的背景之下,对于绘画的感觉却远谈不上热切,所以自己会优先选择一些新手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为止或者近几年之内,手绘仍然是一种最能快速表达的方式。我 想跟和我一样对大一大二美术训练不感冒的同学说,好好画吧,反正也逃不了,说不定儿子辈儿都逃不掉 hhhh。

Q10:请给建筑学生的爱好摄影的新手提供一些技巧和建议?摄影技巧和后期技巧后可以

WDS:觉得在做摄影之前,对于建筑学生还要更多的理解建筑本身,理解空间本身的魅力才能更好的创作去表现空间魅力。此外,我觉得没必要炫技但是基本的摄影技巧还是需要了解和练习的。虽然传说卡片机也可以拍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是如果这种水平的选手使用操作性更强的相机,会有更加强大的表现力。最后呢,要努力的给自己的照片赋予灵性,不要为了拍摄而拍摄,要注重照片背后要表达的内涵,这也是我在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些其他的摄影作品)

ZZL: 之前已经提到很多啦,核心就是多看多练,眼脑手脚都要勤快,不清楚的可以在 UDL 群 里多交流呐,所以真的蛮感谢 UDL 提供一个平台给海内外建筑狗们的。另外,最近打算学无人机和 3D 扫描,欢迎大腿们来虐我 hhh 最后,自己不是大神,大家共同交流进步~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学建筑这些年,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摄影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画作讲故事

在国内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欧洲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美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德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英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日本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毕业去外企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留国外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去地产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建筑学毕业去国企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转行不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去事务所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学建筑这些年,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

那些知名建筑师的八卦秘闻

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作品,都会是别人眼中的建筑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建筑学毕业去国企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要放弃画图,去甲方!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她们做了些什么




    关注 UniDesignLab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