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 发愿度众生,是认识内在烦恼的过程】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十一讲·第7节...



来源: 龙泉寺龙泉之声



编者按:

上周与您分享了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十一讲第6节,法师谈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所作所为——身、语、意都是在为我们示现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够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我们只有照着自己引发出来的启示去实践,才会真心实意去做,才会做得到,做得好。

这周继续与您分享第7节,这一节法师谈到,我们发愿度众生,也就是来认识自己内在烦恼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的心有高下、不平、远近、前后、对立,所以就会造成种种的问题。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十一讲·第7节
 世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大正藏》第31册,第855页

讲|学诚法师

有时候,一些比较用功的在家居士,内心会被束缚得很紧,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求到了法,得到了真理,生怕这个真理丢了。自己得到了法,自己得到了这个真理之后,也希望别人能够得到,所以常常不知不觉把自己所认为的这些真理强加给别人。实际上,我们对别人内心的问题、内心的局限,(对佛法)传递的过程和自己内心帮助(他人)的力量(都不了解)。(我们)能不能做得到,都是很打问号的。包括我们对这些道理,自己认为说是正确的,一旦我们认为有正确和错误之别,我的观点正确,你的观点错误,这本身就已经成了问题。没有从每个人的内心去认识问题,而是从外在的结果来认识问题,这不是佛法认识问题的角度,我们常常讲的“看果相”就在这里。

一个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跟人的心有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关键的。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心,那么就没有因,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有因才会有果,我们有因,才会有成佛的果;我们有因种,才会有果觉。

实际上,我们发愿度众生,也就是来认识自己内在烦恼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的心有高下、不平,我们的心有远近,我们的心有前后,我们的心有对立,所以就会造成种种的问题。佛菩萨的心是平等心,所谓平等心,是说只要众生与佛有缘,众生与佛说的话相应,他就能够得度。我们的心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根据我们自己的情绪来判断的——来判断我们对对方,我们对别人要怎么办。

我们常常讲正法、像法、末法,对众生来讲有正法、像法、末法,越到末法,离佛法的距离越遥远,佛法的味道越淡。对佛来讲,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呢?佛还是佛,对他来说,正法也是法,像法也是法,末法也是法。对众生来讲才有正法、像法、末法,对佛来讲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呢?

对众生来讲,有本门、迹门,《法华经》里讲本迹。本门是平等的、不二的;迹门是差别的、有相的。我们看到迹门,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本门;我们看到有相门,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无相门,这就是我们众生取相的原因。刚才谈到说,我们的心是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状态、相状,我们只是在整个心相续的过程中取了某一个相而已。取了某一个相,就执著于某一个相,这就产生了颠倒,产生了问题。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是如此,就成了我们的障碍。

所以,学佛法,如果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心认识越来越透彻的话,一年、两年、三年下去,如果学得不好,就会出现刚才我讲的那种状态,善法凝聚不起来。

学好一点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心相把握不好的话,会有更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什么问题?就是说,可能会认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如理如法的,就是前面我谈到的另一种状况。我们看别人,很有可能认为,别人的所作所为、别人的用功,都是不如理不如法的。就是一旦认为自己得到了佛法,就犹如自己拥有了真理一样。你认为自己拥有真理,那么别人意见同你不合的,别人的情绪同你不顺的,别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的地方,你就有可能认为他是谬论。绝对会这样子认为,会这样子作意。时间一长,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宗教会出现极端呢?原因就在这里,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乃至发生这些宗教战争,等等,都是因为背离了宗教的基本教义形成的。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学佛法是要去利人的,学佛法不是要去跟别人对立的。一旦我们跟别人,跟其他的法有对立,就不对了。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一讲第7节

讲于北京龙泉寺德尘居

2009年6月5日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大悲古寺客堂电话:0412—3352135


    关注 大悲古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