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冬天都有哪些传统取暖的呢?

 

秋天的影子还未走远,冬天的脚步已然到来。小区里的“张大人花”迎风摇曳,郊外的白杨林金灿灿一片;街上的行人裹着...





秋天的影子还未走远,冬天的脚步已然到来。

小区里的“张大人花”迎风摇曳,郊外的白杨林金灿灿一片;街上的行人裹着厚重的羽绒服,供了暖的公交车让人留恋……

人们开始检查自家的供暖设备,盼望着抖落一身的寒气,开门便是家的温暖。

那么,在空调还未问世,“小太阳”不知为何物,城市供暖还未普及之时,你知道西藏的人们是用什么东西取暖的吗?
牛粪是高原上最佳燃料


提起供暖,2015年7月的那曲嘉黎行让我印象深刻。

当时,我曾有幸跟随多年来一直从事西藏慈善事业的“鬼哥”,给那曲地区嘉黎县一个村子的孩子们送去保暖物资。
当时,我们早上5点从拉萨出发,沿着109国道一路向西,沿路草甸上的黄菇、山坡上的绿绒蒿、远处山顶上淡淡的雪线尽收眼底。

离嘉黎县越近,身上薄薄的毛衣已无法御寒。
经过一天的颠簸,抵达那曲地区嘉黎县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多钟了,因为“鬼哥”做公益的缘故,即使村子里大多人已经休息,但一早就跟“鬼哥”联系了的当地大哥还在等着我们。

7月的拉萨天还很热,但嘉黎县却风起云涌,遍地白雪覆盖了刚开的小黄花,让我彻底见识了高原气候的瞬息万变和十里不同天。
见到我们之后,与“鬼哥”对接的当地大哥叫茶馆老板给我们煮了面,顺带往客厅中间的炉子里多加了几块牛粪。

刚丢进炉子一会儿,火苗就蹭蹭蹿了起来,房子里的温度也高了一些。
牛粪炉子里的炉火
据说,在西藏牛粪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至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农牧民群众仍将牛粪视为最佳的燃料,拉萨郊区居民房子的院墙和屋子旁边,都会看到人们用牛粪垒起来的牛粪墙。



因为牛粪的燃点很低,即使在含氧量较低的高原,一张报纸就能引燃;此外,牛粪大都是草料构成,烧起来没有臭气和烟雾。
在那曲地区嘉黎县我第一次见牛粪炉子,我以为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和牛粪炉子,应该是高原上至今保留着的传统取暖方式了。
最近的一次采访让我了解到,高原上的传统取暖方式和取暖器材,远不止牛粪炉子,还有“麦果”(一种火塘)和“土灶”等。
使用“麦果”是一项技术活
据从小生活在拉萨、同时对西藏各地的民俗文化有较深了解的阿旺介绍,“麦果”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类似于蒸煮器的东西,上面是温酥油的陶罐,底下的陶器用来支撑顶上的陶罐。
麦果


阿旺说,在暖水瓶出现之前,拉萨很多人家里都会使用“麦果”给酥油茶保温,同时,因为“麦果”占地小且便于挪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将“麦果”放在座位旁边,陶器“肚子里”燃烧的羊粪传出的热量能够让围坐在它周围的人感觉到温暖。
说起来容易,但使用“麦果”可是一项技术活,很有讲究。

阿旺说因为“麦果”使用的燃料是羊粪,而燃烧羊粪的陶器刚好瓶底大,瓶口小,在给陶器里面添燃料时,离“麦果”较近的人会拿着四指宽的木板,将里面四散的羊粪聚拢到中间,然后轻轻扒开中间的燃尽的灰,周围的羊粪便会接着燃烧了,“麦果”里的温度会源源不断散出来。
“要是弄不好,别说有温度,底下陶器的‘肚子里’全是烟雾。”阿旺说。

“早前人们对于‘麦果’的使用非常普遍,也很精致。人们会在装酥油茶的陶罐上面,搭上‘塔给’,就像给酥油茶罐戴上了一顶棉帽子,保温作用更强。”阿旺说。

除此之外,阿旺还介绍,很早之前拉萨每户人家里都有一个土灶,一日三餐都从这里做出来,还能以灶取暖。
传统土灶


“到后来,煤气灶替代了传统的土灶。偶尔见到的可以单独取暖的物件,也只有很少人在用的炉子了。”阿旺说。

文/韩海兰  来源:西藏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西藏旅游公众号(xzlyzzs),或下载“玩转西藏”APP


    关注 西藏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