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夫妻把深山老宅改成“世外居所”,过着烧制陶器的简单生活

 

生活本来就有多种样子,选择你最想要的那一种...





选自:民宿头条( 微信号:minsutoutiao)

有这样一对小夫妻,
他们每天坐在乡下小屋前,
一杯清茶,一眼山色,一声鸟鸣,
早上跟着村里的大爷大妈一起买菜,
下午用心煮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晚上在屋子里烧制陶器,
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刘其弈在 2006 年,
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塑专业,
求学过程中对制陶的兴趣也愈加浓烈。
他从小就在农村环境中成长,
所以景德镇的农村生活,
让他感到自然而舒适。
从父母身上继承的朴实,
也使得他对待生活十分乐观。
2009 年,
刘其弈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以柴烧创作为主。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陈知音,
于 2011 年加入其弈工作室,
一边从事自由创作,
同时负责大家的生活起居。
一块块柔软的泥土,
从手中慢慢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器物,
这一份神奇让他们着迷。
有些陶器的生命甚至超过一万年,
他们又怎能不心生敬畏。
越过一湾清澈的山泉,
穿过一段翠绿的山路,
离景德镇市区一小时的湘湖村,
村里不足一百人,山脚下有一间屋,
坐北朝南,面向小河,
这里便是这对陶艺家夫妇的“世外居所”。
其弈说:这儿夜不闭户的状态很好,
自然环境也令我们心情舒畅,
不用担心被外界所烦扰。
2011年,
他们花了四万八千元在景德镇郊外,
买了套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用2年时间慢慢改造它。
房子有两层楼,
楼下被墙壁分割成两部分,
一侧划成半开放的长廊,一侧作为陶艺工作室,
楼上有一个卧室,一个放陶制品的仓库,
然后是一个卸去墙体的连接部,放着茶桌,
另一端是四方形的厨房。
现在,他们在山里过着田园般的生活,
烧陶、创作、用自己烧制的碗碟享用乡间美味,
日子简单又充实。
他们并非为隐而隐,
只是想把节奏放慢,
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生活。
这种脚踩在泥土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以及乡间浓厚的人情味正是他们想要的。


种茶,耕田,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低,
亲自动手解决的事情,
逐渐带来了一种生活的踏实感,
也愈发让他们的创作充满生机和趣味。
创作是孤独的,乡野生活是平淡的,
但其弈却认为,
感性的创作是不孤独的,
交流的对象就是作品本身。
反而如果交流的对象是人,
可能会孤独,
话题,身份,随机性的变换,
有时会让人觉得突兀。


他不愿意称自己为陶艺家,
他说他喜欢匠人这个名字,
代表着一种对手艺的长期执着,
一种对器皿的态度。


提起传统的一些手艺,
比如烧大缸,烧瓦片的慢慢消失,
归咎起来,除了是销售空间的消失,
更是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与其发生联系。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人学会闲适,
就像他得闲时制茶,
本质就是闲适,
是希望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其弈说:从第一个窑开始,
不算太难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
到后面逐渐发现这是一个自我孕育的过程,
是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控制。
他也有他的坚持,
从开始到现在,从来不接客户订单,
做的东西一直都坚持自己的方式方法。
作品不断变得成熟,
慢慢有人开始喜欢,
一些人变成了朋友,
作品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又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窗口。
物件从创作者的生活转移出来,
又变成对方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在乡村的生活,大部分是宁静无声的,
偶尔村里办个红白喜事,
才会显得吵闹一些。


刘其弈的柴窑,一年烧不了几次,
大多时候,看看书,喂喂鸡,
农忙时插下秧苗。
收获季节时,又要打成大米。
身边的朋友都在风风火火的,
拼事业、拼职位、拼薪酬,
他却改装了面包车,
和自己的妻子四处随意的旅行。
陈知音的炒菜手艺很棒,
戏称为“农家小炒味”。
闲余时间,他们俩喜欢呆在家里,
喝喝茶、看看书,朋友来了,
从菜地里摘些新鲜蔬菜,
炒几个小菜,小酒一壶,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做自己喜欢的事,
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这是夫妻俩的生活信条。


选择居住在乡野,
也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创作的过程中回归到,
最原始的和物对话的状态。


我们时常探寻自己生活的方式,
也经常暗暗较劲生活的质量,
在彼此匆忙的节奏中,
交友、恋爱、结婚、生子,
身在樊笼中,不得不去比拼。
然而今天有很多人,
回到家乡,住在乡村,
丝毫不盲目地按照计划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想要什么,那么去做吧!
大胆地去实行吧!
生活本来就有多种样子,
选择你最想要的那一种。


猜你喜欢

30年前买一辆桑塔纳,现在能买什么车?答案惊人!

李零:“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一生必去的18个古镇,找寻心中的田园牧歌
END


    关注 乡土人文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