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跟踪】《长三角内河水运发展报告(2017)》主要内容

 

《长三角内河水运发展报告(2017)》是一部客观反映长三角区域水运建设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体现了三省一市对接国家水运战略、发展区域港航与经济建设的成果及研究分析。...

由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沪浙苏皖)港航管理部门编制的《长三角内河水运发展报告(2017)》是一部客观反映长三角区域内河水运建设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以下作简要介绍:
01
长三角港航发展情况概述
1、长三角港口群大力推进实施国家战略
近年来,长三角港口群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引领下,大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整合区域内港口资源,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各省市间合作稳步推进,加速长三角港口群协同融合发展。

上海市围绕国际航运中心总体目标,不断提升航道通航功能,逐步形成“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积极发展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和河海联运;浙江省着力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复兴内河水运对接长江黄金水道;江苏省加快建设以长江和京杭运河为骨干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开展沿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安徽省加快长江干流整治,统筹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多式联运建设。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
图1 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
2、长三角区域港航持续发展
2016年,全球航运形势依然低迷。面对严峻挑战,长三角各省市航运市场基本保持上扬的发展态势。相关主体积极通过资源整合、典型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创新等共同推进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长三角区域各港口在我国经济和港航业发展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货物吞吐量方面,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近42亿吨,同比增长4.3%,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为35.2%。其中:上海港完成7亿吨,同比下降2.2%;浙江省主要港口完成12.3亿吨,同比增长4.2%;江苏省主要港口完成18.7亿吨,同比增长5%;安徽省主要港口完成3.8亿吨,同比增长16.3%。

外贸方面,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近13亿吨,同比增长5.8%,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为34%。其中:上海港完成3.8亿吨,同比增长0.6%;浙江省主要港口完成4.6亿吨,同比增长3%;江苏省主要港口完成4.3亿吨,同比增长14.5%;安徽省主要港口完成0.16亿吨,同比下降2.3%。

区域经济方面,2016年,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活跃,国际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继续提升。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4155亿元,同比增长8.8%。
02
长三角内河水运基础设施主要情况
1、三省一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
截至2016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共计4.2万公里,约占全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的1/3。其中,Ⅰ~Ⅳ级航道通航里程超过6000公里,较去年同比增长3%;等外航道通航里程约2.2万公里,同比下降0.1%;Ⅰ级、Ⅱ级、Ⅶ级航道通航里程较上年无显著变化,Ⅳ级航道增长明显,增长了4.8%(如图2)。
图2 长三角内河各等级航道通航里程及增长情况
2、三省一市内河港口布局
根据《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长三角区域共规划内河主要港口10个(如图3):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合肥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徐州港、无锡港、杭州港、蚌埠港。目前,规划的十大港口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布局示意如图4)。
图3 全国内河港口布局规划长三角区域部分示意图
图4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港口规划布局示意图
3、三省一市内河港口规模
2016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动内河港口建设与发展,完善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调整码头结构,加快建设专业化泊位,改善内河港口落后面貌,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截至2016年底,三省一市共有内河生产性码头泊位近1.2万个(数量占比情况如图5),较上年减少近600个,泊位长度超过60万米,较上年减少近6万米。
图5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码头泊位占比情况(2016)


近年来,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加大内河非法经营码头整治力度,长三角区域内河码头泊位数及长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如图6)。
图6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码头泊位数量及长度情况
4、三省一市内河枢纽及通航建筑物
截至2016年底,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共有内河枢纽超过1200处,具有通航功能的超过1000处;通航船闸超过250座,可正常使用的近230座;升船机近20座,可正常使用的超过10座。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内河枢纽数量占比分别为57%及27%;两省内河通航建筑物数量占比分别为42%及20%(如图7)。内河枢纽及通航建筑物主要分布在低等级航道,高等级航道分布较少。
图7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枢纽及通航建筑物占比(2016)
5、三省一市内河航道设标


截至2016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航标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设标数量近7700个。从区域情况来看,江苏、浙江两省内河设标里程占比分别为44%及29%;这两省设标数量占比分别为17%及61%(如图8)。
图8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设标里程及设标数量占比(2016)
03


长三角内河行业运行情况
1、三省一市内河船舶运力
2016年,长三角区域共有内河船舶超过8万艘,比上年减少2400艘。船舶平均净载重量约1026吨/艘,同比增长近12%。三省一市中,内河船舶数量占比最高的是江苏省,达49%(如图9)。长三角区域内河船舶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船舶净载重量逐步上升,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如图10)。
图9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船舶数占比(2016)
图10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船舶运力情况
2、三省一市内河市场经营主体
2016年,长三角区域内河水运企业近2000家,内河码头企业超过5000户,其中危险货物港口企业近500户。江苏省作为水运大省,水运企业、码头企业和危险货运企业的数量在区域内均为第一(如图11)。
图11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对比(2016)
3、三省一市内河货运
2016年,长三角区域共完成内河货运量近19亿吨,同比增长1.9%;完成内河货物周转量约750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4%。三省一市中,安徽省内河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占比最大,分别占区域总量的58%及71%;其次为江苏省,占比分别为30%及25%(图12)。
图12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货运量及周转量占比(2016)
近三年来,长三角区域内河货运情况总体趋势较为平稳(如图13)。
图13 长三角区域内河货运情况
4、三省一市内河港口生产
(1)内河货物吞吐量

2016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完成内河货物吞吐量近14亿吨,同比略有上升,增幅0.1%,其中江苏省占39%、安徽省占38%(如图14)。从趋势来看,上海市、浙江省及江苏省内河货物吞吐量均呈下降趋势,安徽省成为2016年长三角区域内河货物吞吐量唯一增长的省份(如图15)。
图14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货物吞吐量占比情况(2016)
图15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货物吞吐量及增长情况(2016)


(2)内河集装箱吞吐量

2016年,长三角区域共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近194万TEU,同比增长6.6%,其中安徽省占比最高,为59%(图16)。从趋势来看,2016年主要省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仅安徽省同比增长20%;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滑最明显的是上海市,下降了18%(如图17)。

图16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占比情况(2016)
图17 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及增长情况(2016)
4、三省一市港口安全运行


截至2016年底,长三角区域共发生内河船舶事故近百起,较上年增长5.5%;造成30多人死亡,较上年增长10%。近三年来,长三角区域内河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递增,内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图18)。
图18 长三角区域内河水上交通安全情况
04
长三角港航管理经验简介
1、上海: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绿色交通系统


在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下,上海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6.5%,有效减少航运中心建设对道路交通的运输压力。2016年,上海市交通委和上海海事局共同发布《关于上海港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的通告》,规定内河船和江海直达船应使用符合GB252标准的柴油,禁止使用船用残渣油。上海海事局细化要求,制定执法监督细则,编制《上海内河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告知书》,广泛宣传、分步实施执法监督工作,通过专项强化,开展船舶使用燃油专项检查行动。通过持续宣贯和执法抽查,船舶硫含量超标样品的数量和比例均较上一周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进入上海市内河辖区的船舶环保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月下旬,上海市地方海事局联合上海市环境检测中心,开展船舶“冒黑烟”联合执法。航运整体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2、浙江:湖州继续建设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湖州港立体交通体系健全,凭借紧邻上海、杭州的优越位置、交通网络及丰富的要素资源,在核心城市向外辐射过程中占得先机。2015年6月,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就已经被纳入交通运输部批准的浙江省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湖州分两个阶段列出建设目标:近期目标(2016-2020年),远期目标(2021-2025年)。从建设任务来看,主要有六项:

(1)优化分工合理的水运空间体系,全力打造临港发展核心,集聚发展两大特色发展带(京杭运河经济发展带、长湖申线经济发展带),积极推进特色组团建设(德清、长兴、安吉、吴兴、南浔临港组团);

(2)构建相互协作的临港产业体系,提升壮大临港工业,做大做强临港生产、生活服务业;

(3)打造便捷高效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合理规划建设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培育企业和市场,创新发展集装箱甩挂运输;

(4)建设联动互通的铁公水综合交通体系;

(5)提升低碳环保的绿色水运体系;

(6)完善智能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
3、江苏:积极创新“互联网+航运”,推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
(1)积极创新“互联网+航运”发展模式

江苏省建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物流企业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机制,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促进长江经济带水水、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可视化、可监管的多种运输方式高度融合。

2016年9月,江苏省积极与长航局合作,与长江航运信息中心签订了水路运输信息交换共享协议,通过接入长航局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大数据”,为平台发挥更大的效能奠定了基础。

(2)大力推进苏北段运河集装箱运输发展

截至2016年底,苏北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二级航道、三级航道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网。苏北运河(二级航道)和连申线盐城至南通段(三级航道)已全线贯通。徐宿淮地区至太仓港通道,盐城南通地区至太仓港、连云港港通道全部打通。“十三五”期,随着灌河(武障河至响水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完成,徐宿淮地区至连云港港的运输通道也将打通。
4、安徽:马鞍山大力推进“以港兴市”
自2014年底马鞍山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以来,全市围绕以港兴市,抓工作机制、抓港口建设、抓交通网络、抓临港产业、抓对外开放、抓服务环境,两年来港口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2016年12月,马鞍山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长江南京以上第5个亿吨大港,晋升全国内河亿吨大港,结束了江北无深水良港的历史,一批临港产业相继投产。主要经验有:








(1)围绕战略目标,统筹协调推进。《马鞍山港口总体规划》(2016-2030),获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政府联合批复,规划了“一江两岸、双核九区”的港口布局体系。将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港兴市系统工程列入《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意见》;

(2)围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网络;

(3)围绕“黄金岸线”,集约高效利用;

(4)围绕“两沿两向”,深入推进对外开放;

(5)围绕“临港经济”,建立临港产业体系。


(编写单位: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请列明出处



往期热文:

【海外直译】东京出租汽车行业概况(一)

【行业跟踪】《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主要内容介绍

【行业分析】从客源情况看如何优化上海邮轮产业发展路径


    关注 上海交通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