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艺术区】大芬村转型记之三:规划很宏伟 现实很迷茫

 

经历了三次“成长危机”的大芬村已经越来越迫切的意识到若想持续发展唯有升级转型,但如何升级?向哪方面转型?在这些很具体的现实问题面前,近年来当地虽然一直努力但伴随其身前身后的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迷茫。...



编者按:20年来,国内艺术产业园区经历了从自发聚集到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自发形成到企业规划投入再到政府支持引导,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的业态几经变化、产业不断升级。一些活跃于上个世纪末的艺术产业园区,如今有的已成为主流成了知名旅游目的地,有的在短暂的热闹后逐渐淡出,但同时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艺术产业园区投建,其中大部分在发展中也遭遇很多现实困境,从某种程度来看,艺术区的发展变迁已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产业调整转型的一个镜像。新的发展阶段怎样激发艺术产业园区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的点在哪里?《兰台艺术新观察》对此策划退出“聚焦艺术区”专题,拟通过对国内典型艺术产业园区的梳理,探寻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径。本文为大芬村转型系列的第三期。

撰文 | 兰台君

排版制作 | 冯智远



续上期:【聚焦艺术区】大芬村转型记之二:三场危机与两重瓶颈

【聚焦艺术区】大芬村转型记之一:从“大粪村”到“油画城”

经历了三次“成长危机”的大芬村已经越来越迫切的意识到若想持续发展唯有升级转型,但如何升级?向哪方面转型?在这些很具体的现实问题面前,近年来当地虽然一直努力但伴随其身前身后的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迷茫。



早在2012年12月,一份关于“深圳市大芬油画产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就已拟好并上报审批。大芬油画产业基地也被列入深圳首批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并且试图通过这一“综合发展规划”来缩短规划编制周期,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推进基地开发建设,以解决大芬油画村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大芬油画产业持续发展,巩固大芬基地行业龙头地位,提升产业功能,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到了2016年,大芬村所在的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又发布《大芬油画产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要擦亮大芬文化产业品牌,从低端临摹油画转向高端原创,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大芬村建设成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照此规划,未来几年,将以现有的大芬油画村为原点,周边1至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规划建设包括美术馆、油画博物馆、专业演出剧场、油画培训中心及酒店等大型配套设施,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大芬油画村的旅游资源,最终将大芬油画村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油画生产基地、油画交易平台、油画展览中心、油画培训基地和油画旅游小镇。



然而整个综合整治牵涉范围过于广泛,包括交通改造、教育设施建设等等配套开发服务之多以构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很难在短期见效。同时,积极推进的美好意愿也遭遇对文化艺术产业理解上因偏差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及诸多矛盾。



据一位曾是大芬南片区更新规划小组的成员对媒体回忆,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政府、村集体、开发商、规划师及建筑师等各方利益的博弈一直贯穿始终。比如,在政府的宏观规划中,大芬南片区应该成为一个油画产业的服务中心。但对开发商来说,住宅才是“更易变现的产品”,这一思路亦得到了村集体的赞同。矛盾在于,一片高档住宅林立的区域,其昂贵租金就足以吓退一众画师,何谈服务油画产业?



另外,大芬村想要走高端原创的路子,但这里从一开始就是画工和画商的聚集地,其主旋律一直是商业和市场,做的是油画复制品产业,若想转向原创首先需要大量搞创作而不是复制加工的画家在此落户,然后再引来收原创画作的机构过来,这样才能做下去。对于这个规律而言,大芬向原创转型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艺术上的原创并不是想推动就能一下子起来的。



现在,大芬村的画家们只能竭力做出调整,让作品适应新形势。外国需求疲软,他们瞄准国内市场,不再模仿西方大师,改画传统山水画和色彩鲜丽的肖像画。事实上,不少画工们口中所说的“转型”其实并非转向原创,而是从临摹西洋油画转向仿制“新中式”油画,因为国内家装市场对这类油画的胃口愈来愈大。



与此同时,转型尚未成功,大芬村的租金也和名气却在近几年间连年飞涨,尤其是2011年深圳地铁三号线开通之后,城里工作的白领都纷至沓来,干净、收入高、对价格不敏感,房东们更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如今,一个临街商铺画廊,租金从200到500元/平方米不等且租金年年攀升,从两年涨50元变为每年涨100元,转让费也水涨船高从5万到10万元不等。当大芬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思考转型的同时,留在这里的画工们则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抉择:现实、理想、艺术追求以及作为画工的职业边界和狭窄未来。

——兰台艺术新观察编辑部

凤凰陕西书画频道编辑部



兰台艺术新观察

微信:lantaiart
泛艺术领域最佳洞见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兰台艺术新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