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数学力──除去学数学时的六大绊脚石

 

家长和老师们该如何有效的引导孩子学数学呢?...



点击  宝宝阅读 关注我哟↑↑↑

爸爸,这题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我怎么算都算不出来?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很多孩子头痛的科目,如果又被无数的练习题和考试轰炸,理所当然会对数学感到排斥、厌恶。培养孩子数学力可说是当今显学。究竟家长和老师们该如何有效的引导孩子学数学呢?“数学力”虽然不是天生的,但人却天生的配备了学数学的能力!事实上,人天生有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内建在“正常的大脑”里,透过跟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于是有了“学习”。

脑神经科学家说,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大脑“造景”的工作,你给它什么样的后天环境,就造就怎样的大脑,《大脑知识与教学》这本书的作者Eric Jensen在谈到如何丰富环境以滋养大脑时就说:“无论你多么兴奋地想在环境中增加多少正向的事物,首先要做的,是消除负面的影响”。

因此,消除学习环境中具威胁性的事项非常重要,这对深受科举文化影响的台湾教育尤其深具意义,我们根据实务上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六个主要妨碍“数学力”发展的绊脚石,这些石头对于发展数学力都深具威胁性,现在,来搬开石头,让孩子踏上一条新而有效的学习道路吧!

第一颗石头:迷信反复练习

练习是为了加深记忆,而没有记忆等于没有学习,所以练习是必要的,但太多练习反而会让大脑陷入疲乏,就增加“数学力”而言,写一堆类似的测验卷希望孩子记住题型跟解法,结果是造成孩子头脑的僵化。然而,什么是适度的练习呢?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练几题?写几张?不会害你倒胃口?

第二颗石头:只追求标准答案或满分

“妈,告诉我答案就好”,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在标准答案下长大的小孩不喜欢去想,而“思考”却是培养数学力最需要的方法,脑神经科学家也告诉我们,神经系统的成长是来自于问题解决的历程,而非结果。

标准答案式的教育通常跟追求满分息息相关,一张考卷发下来,大人往往不在意孩子对了几题,只在乎他们错了几题,不在意孩子得了几分,只在乎他们少了几分。这种从满分往下扣的“减法”思维,是苛责式教育的温床,只看缺点忽略已有成就,容易造成小孩“自我感觉很差”,没自信的人无法面对挑战,因为数学力不是“会考试”的能力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很多种。

第三颗石头:制造无意义的挫折

这么说,只要多多给孩子难题去解,就可以培养数学力吗?这要看是什么样的难题而定,“大脑知识与教学”的作者就认为,要滋养大脑,孩子需要有解决复杂、具有挑战性问题的经验,同时“愈贴近真实生活愈好”。

有些老师或坊间补习班,专门爱拿刁钻考题考验小孩,例如这题有名的“孤独的7”,离真实生活就不知道有多远,给小学生制造的挫折不知道有多深,也绝对可以挫挫某些资优孩子的锐气,问题是,有意义吗?

“挑战”或“为难”有时仅在一线之间,孩子喜欢挑战,但孩子也看得出为难,经常性的为难,将挫伤孩子珍贵的自信心,得不偿失!

第四颗石头:拿小孩跟别人比

大人总喜欢拿自己小孩跟别人比,或兄弟姊妹相比,但这是小孩最痛恨的!大人希望收到“见贤思齐”的效果,但往往适得其反,小孩只有变得妒忌跟自卑。事实上,让孩子只跟自己比较是最好的策略,考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好,学校改不了“排名比序”的恶习,家庭不宜跟着“沦陷”,人比人气死人,在妒忌跟自卑中生活的人,情绪质量差,学习质量也会跟着低落。

第五颗石头:回避小孩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某些十分有智慧的长者也都保留着好问的习性,例如典籍上写的“夫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孔仲尼先生,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大脑喜欢新奇的事物,因此,无论孩子问的问题在大人眼中有多基本,比如问“括号为什么要先算?”大人都不宜只是说“规定的”或说“记起来就好”就打发掉,宁可说:“你的问题很好,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研究看看。”研究不出来就算了,至少留给孩子一个好态度,也呵护了孩子的好奇心。

第六颗石头:让小孩去充满红榜跟责骂的补习班

对一般家长而言,唯一无法控制的教育环境恐怕只有学校,孩子下课后去的安亲补习班以及提供温暖亲情的家庭反而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本文开头曾经说过,消除学习环境中具威胁性的事项非常重要,Eric Jensen指出那些威胁性的方式包括:让学生难堪、斥责、不合理的时间限制、羞辱、讽刺等。如果非得去安亲补习班不可,最好帮孩子选择一个不搞排名比序、教师具有优良情绪质量的地方,不然家庭所做的努力,可能就被理念不合的补习班抵消光了!




点击 阅读原文 把各阶段的数学好书带给孩子


    关注 宝宝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