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远不如未雨绸缪,郭延庆教授传授“主动满足”妙招

 

编者按10月24日,自闭症互助圈发布了郭延庆教授《孩子问题行为,这三种情况不管就是管!》的文章,不少家长反映...

编者按
10月24日,自闭症互助圈发布了郭延庆教授《孩子问题行为,这三种情况不管就是管!》的文章,不少家长反映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带来了郭教授对星孩“主动满足”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家长们仔细阅读,理解郭教授的理念,相信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将不再犯愁。
主动满足,即主动满足孩子的需要。自闭症孩子的很多问题行为在常人眼里是不被接受的,甚至会有一些自伤和伤人的现象。这些问题行为发生的背后一定有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想吃冰激凌,妈妈不让,领着孩子就走,孩子哇哇大哭……


孩子在家想看动画片,不会开电视,一阵刺耳的尖叫随之而来……


孩子想吃冰箱里的食物,直愣愣地看着冰箱(不会表达),妈妈没有在意,于是孩子开始用头撞冰箱……


以上的场景中,都出现了问题行为,相信很多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难看出,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又受限于自身能力的缺陷,问题行为就这样出现了。

郭延庆教授在其所著《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中》一书中,专有一节来讲解主动满足这一内容。今天,结合郭教授的书,我们来谈一谈如何通过主动满足孩子需求的方法,预防和解决屡禁不止的问题行为。
预先满足是关键


主动意味着预先,也就是在孩子还没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就要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子来讲,孩子跟妈妈去商店,想要吃棒棒糖,他一直盯着棒棒糖看却不会表达“我想要一个棒棒糖”的需求。

妈妈们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

粗心的妈妈买完东西就要拉着孩子走,可是孩子赖着不走,妈妈边拽孩子边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快点儿给我走!”结果越拽孩子越哭。

事情到这里一般又有两种发展:

1、妈妈看到孩子哭,拽不走,心疼了。

“你是想要什么东西吗?”孩子依然哭。

“别哭了,你是想要这个吗?”不是,孩子哭得更狠,因为妈妈没有拿对他想要的东西。

妈妈又拿一个,“是这个吗?不是?你到底要什么呀?你到底说呀?”孩子越哭越狠。

终于,妈妈问是不是棒棒糖,孩子不哭了,但是却学会了用哭来要求他想要的东西,甚至有的孩子发展成用头撞墙、打人咬人等自伤和他伤行为。

2、一个强势又似乎懂一些强化理论的妈妈会坚决拽着孩子走开,孩子又被听话了一次(注意:是被听话,不是听话)。这种做法的结局是孩子以后很难再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了需求却没有被满足,不如不表达。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孩子也许会在儿童期表现的非常听话,但这种听话不会维持很久,隐藏的问题(需求总不被满足、缺乏安全感等)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暴露出来。有很多自闭症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其实并不是到青春期才出现的问题,而是长期错误的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到青春期才显露出来而已。



第二种做法:

细心的妈妈会及时看到孩子在盯着棒棒糖,蹲下来问:“这个棒棒糖很好看,也好吃,你想要一个吗?”孩子说:“想。”妈妈告诉孩子:“你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孩子学着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妈妈立即买给孩子。孩子拿到棒棒糖后,拔不开糖纸,有点着急,妈妈又蹲下来说:“要妈妈帮忙吗?”孩子说:“要。”妈妈说:“你说:妈妈,帮我撕开糖纸。”孩子又复述一遍,妈妈立即帮孩子打开糖纸。

聪明的妈妈还会在这里做一点文章,她会留一点很好撕的糖纸在棒棒糖上,让孩子自己把剩下的一点纸撕掉,孩子不但吃到了棒棒糖,而且是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的吃到了。如此这般,买2-3次棒棒糖,孩子就学会了用语言求助,并在辅助下撕开糖纸吃棒棒糖。

当然,这个妈妈很幸运地遇到了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那么没有语言的怎么办?其实没有语言的孩子也会盯着棒棒糖看,细心的家长依然会发现孩子的需求,蹲下来询问,先教孩子说“想”或者“要棒棒糖”等简单的语言,循序渐进。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教了孩子几句话,而在于家长即时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关切的询问并且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才是具有社会性的。无论孩子说的话长与短,都使话语具有社会性,他才明白说话的意义在于一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这种关心也会给孩子安全感,让他可以很安全的生活和表达需求,也就没有必要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了。

有的家长担心,吃甜食会损害孩子的牙齿和胃口,因此坚决不让孩子吃。可以想一想,只要孩子很容易的得到棒棒糖,他还会觉得棒棒糖是个好东西吗?有哪一个孩子会一年四季吃棒棒糖而不厌呢?如果用几块棒棒糖换来孩子的安稳与踏实、成长与进步,那么它的弊端远远小于孩子成长的好处。

主动满足的四个标准


光知道主动满足还不够,如果家长事事满足,时时满足,那么孩子一定会出问题,家长的管理权威也会下降。

主动满足需要符合四个标准:满足的心理标准,满足行为的操作标准,满足的时机标准以及满足的排除标准。

1、满足的心理标准即投其所好,家长满足孩子的事物应该是孩子所喜欢、苛求的,至少是孩子要求得到的。

主动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绘画、舞蹈等学习班,而孩子不见得乐于接受?

把牛奶、鸡蛋、牛排、鸡块送到孩子嘴边,他却撅嘴蹙眉,十分不愿?

下了决心给孩子买了玩具车,他却吵着要毛绒狗?

如果上述场景在家里发生,就违背了满足的心理标准。

孩子的需求并不等同于家长认为的孩子的需求。孩子爱吃香蕉,家长一定要觉得苹果好,他会愿意吃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他们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家长满足孩子一定要投其所好,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否则,孩子是不可能高兴的,满足也变成了空话。

2、满足行为的操作标准即主动大方,要求家长给孩子满足物不附加任何条件,主动而大方地给予。

孩子说:“妈妈,小朋友都有‘XX玩具’了,能不能给我也买一个?”

妈妈说:“行,只要你英语考个第一就买。”

孩子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一会儿?”

妈妈说:“行,只要你把语文作业写完了。”

孩子说:“妈妈,我好渴,能不能喝一瓶可乐?”

妈妈说:“只要你听话,不乱跑,回家就买。”

回家后妈妈又说:“可乐对身体不好,喝妈妈做的豆浆吧。”

如果上述场景在家里发生,就违背了满足的行为标准。

孩子想要,却给他设立他不喜欢的条件,如此一来,即使他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也无济于事。而如果他愿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必将以哭闹等问题行为来抗拒,家长不如大大方方地主动给,孩子又怎会出现情绪问题?



3、满足的时机标准抓好时机,要求满足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表达要求和流露喜欢的时刻。时机不准或错时满足都会影响预防问题行为的效果,甚至造成问题行为也说不定。

孩子说:“妈妈,小朋友都有‘XX玩具’了,能不能给我也买一个?”

妈妈说:“啥都跟别人比,怎么不跟别人比学习?”

孩子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一会儿?”

妈妈说:“就知道玩!怎么不说先去写作业?”

孩子说:“妈妈,我好渴,能不能喝一瓶可乐?”

妈妈说:“渴了喝水,喝什么可乐!”

如果上述场景在家里发生,就违背了满足的时机标准。

孩子表露出了要求或喜欢,家长在这个时候满足,孩子自然会很高兴。如果先表达了拒绝的态度,过后再满足孩子,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小时候也会很渴望某个玩具,因为太贵或者其他原因没能得到,等到工作了有钱了,即使买到了却再没有当初的那种感觉。在孩子需要和喜欢的时候满足他,他是最快乐的。

4、满足的排除标准即排除特殊情况,满足不意味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情况下是坚决不能满足的。

你的孩子不能等待,不能被拒绝,不能输?因为要他等待、拒绝他或者让他输,他就满地打滚、推人甚至撞头等问题行为来表达不满。你是不是觉得不得不赶紧、赶快、趁早满足他完事?

如果你觉得是,就违背了满足的排除标准。

当涉及到特殊情况时,家长是坚决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我们的孩子,需要成长,需要进步,家长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学会哪些技能,成长到哪一步,在这些情况发生时要锻炼孩子,而决不能轻易满足。否则,不但塑造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让他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主动满足会不会惯坏孩子?


一定有家长会疑惑,这样总是主动满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

不会。主动满足并不是事事满足,只要家长按照主动满足的四个标准:投其所好、大方主动抓好时机、排除特殊情况地满足孩子需求,做的一切只会让孩子感动、安全,却不会惯出问题行为。不但不会惯出问题行为,孩子还会学习到宽容、和善、替别人着想,因为父母不跟他们纠结到底是吃一块糖还是两块糖,他们也就不会跟父母较劲,父母提一些要求他们还很乐意完成。

如果父母真的因为工作忙不能陪他玩,他也会很理解很懂事地保持安静,或者去看看电视或者玩玩具或者看看书,并不会粘着父母陪他玩。因为在他安静的时候他的需求已经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他也就没有必要跟父母纠缠不清了。

当然,人非圣贤,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那父母无意错过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情绪发展到“非得”的程度了,那该怎么办?如果到了这个份上就要坚决的不满足,而不是顺从地满足,那样只会强化问题行为。如果父母只是偶尔无意间错过孩子的需求,坚决不满足并不会导致孩子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父母心思不够缜密,总是错过孩子的需求,那么坚决不满足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严重隐患。这都需要家长根据情况去调整,而不是一味按照理论照搬。

在日常情况下,让孩子保持一个75%以上的主动满足率,无论是孩子的情绪还是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管理,都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少了就会有麻烦,太少了就会有大麻烦。

把握好度,主动满足,孩子的很多问题行为都不会出现,还需要费尽心力去解决吗?



本文内容综合来自郭延庆著《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和新浪微博用户子孙虽愚《浅谈自闭症症候群儿童教育中的主动满足》,自闭症互助圈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请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和星妈一起交流,也欢迎您转发此文章给您的朋友们。点击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更多专业指导和精选故事等着你。


    关注 自闭症互助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