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车主充电难,一边是企业回收成本周期长,充电桩两难局面何时能破解?

 

一边是车主充电难,一边是桩企回收成本周期长,充电桩行业深陷难以盈利、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昨天小编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为了充电,我从东区跑到了大学路,而且还是查了AAP,看到这里还是最近的。以前为了图方便,在小区用家用电给车充电,有时候一个晚上还充不到一半,而且一旦充电,家里其他较大功率的电器都不敢用”。郑州的车主马先生谈起给自己的新能源充电时,连连抱怨。

站在风口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飞了起来,同时带动的还有产业链的另一端——充电桩。

但是,一边是车主充电难,一边是桩企回收成本周期长,充电桩行业深陷难以盈利、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建桩号角吹起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一时间,资本蜂拥而上,掀起了充电桩建设狂潮,数十家有名有姓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涉及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企业超过600多家,各大充电企业都在忙着“跑马圈地”。同时,国外车企也在中国开始布局充电桩,竞争激烈的充电桩行业又平添了对手:到2017年底,宝马将在中国60多个城市覆盖充电桩65000座;10月,特斯拉配备50个超级充电桩的超级充电站正式在上海浦东新区丁香国际商业中心开启服务。

如今,即便是有政策来保驾护航,充电桩行业由于竞争激烈、配套服务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全然没有了最初的光鲜。

车主抱怨充电难

不摇号、不限行,新能源汽车的确是购车一族的“新宠”,但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难。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公共充电桩只有20万个,而电动汽车保有量却早已超过了100万辆,这远远低于1:1的合理供需配置。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照此估算,若要达到充电桩1:1的合理供需配置,至少要等到2020年。

企业关心何时能盈利

充电难,只是针对车主而言。从充电桩企业的角度来说,或许比用户还委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却未能及时得到回报。

以国家电网为例,2016年其累计建成了4万个公共电桩,全年共提供了1200余万次充电服务——也就是说,单个充电桩每日的使用频次不足一次。

业内有关人士披露,现阶段每个直流桩利用次数为每天8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目前,以北京为例,大部分充电桩平均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4次左右,这也意味着,企业每天只能收回运营成本的一半。如果不能提高使用率,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一根桩收回成本至少需要5年时间。

靠补贴?

市场条件下,成本难收回,很多桩企把目光投向了政府补贴。的确,政府也发布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北京的充电设施建设单位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30%。

不过,有企业透露,由于充电设施补贴的操作流程尚未完全明晰,申报手续和验收流程比较复杂,有企业对政策了解度不够,且地方政府对于补贴发放比较谨慎,所以补贴落地并没有想象中快。

充电桩运营——一场消耗战

当前,大多数充电桩运营商都有这样的共识:充电桩行业还处于投资期,短期内无法盈利。



按照各行业的市场规律,接下来的几年,充电桩企业将迎来一轮洗牌,部分长期亏损的小型企业倒闭或重组,投入大、布局合理的充电桩将迎来盈利的临界点。

面对这场长久的消耗战,充电桩投资者、运营商和建设企业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不靠补贴“输血”,靠着自身的“造血”能力,摆脱不断烧钱的困局,实现盈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 CNEV新能源汽车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