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97·吾与吾师】悼念潘英海教授丨周然:天涯忆潘仙

 

潘英海教授做事逻辑思维严密、非常守时、规划性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术都体现着人类学的“美”。...

          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           
摄影丨林敏霞丨 来源丨AFA


作者简介】周然,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2017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编者按】2017年11月7日,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因病在海南省三亚市去世。人类学乾坤于次日推:“【2017194·人类学访谈】悼念潘英海教授丨潘英海,罗安平,付海鸿: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访谈录”一文,与海峡两岸人类学界一道悼念潘教授。当天,潘老师的学生们纷纷留言悼念自己的老师。近日,周然同学又撰文《天涯忆潘仙》悼念自己的老师并授权人类学乾坤推送。

人类学乾坤感恩大理大学周然同学和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老师李陶红博士的大力支持。


2017年11月7日上午约11点48分时老师微信:潘英海老师今早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紧接着同学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的消息,我才相信是真的!接到电话时,我还在上英语课,之前在教室已感到鼻子发酸,电话响后赶紧跑出教室,一接通后就哭着问潘老师“走的”过程及现在在何处。平复心情后我想起潘老师治学及生活的点滴。我的田野方法全是潘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他是我在人类学道路上的“开拓者”,没有他的耐心指导,批评指正,我不会在后期坚持田野并有所收获。现在恩师驾鹤西去,但其教诲及慈祥面容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由于敬佩潘老师为人正直及博学,我尊称他为“潘爷”,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纪念恩师。

潘英海教授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人类学博士,学识渊博,为人大方,性格开朗,态度乐观,由于硕博均在美国接受教育,所以其做事逻辑思维严密、非常守时、规划性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术都体现着人类学的“美”。
三尺讲堂,潘爷逻辑缜密稳如泰山
第一次与潘老师见面是我本科时大一下学期的课堂上,他是学校教师区老师从台湾专程请来教学的,教授“人类学概论”一课。第一次见面时,潘老师个子不高,肚子大的像米勒佛一样,矮胖身形,十分不起眼,背一个黑色、土黄色相间的单肩包,乍一看像一个“暴发户”一样,等到区老师开心的介绍完潘老师的学历及入校前的职业时,我才知道,他原来是“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真是真人不露相。

之后潘老师介绍自己时,也从未刻意提起过自己的以往学术成就及学历和任职单位,只是语气平和地说:“大家上午好,我叫潘英海。”台下人声鼎沸,掌声盖过潘爷声音。

潘爷上课很特别,从不用教材,讲课重质不重量,一堂课近2小时,他一分为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田野实践,然后在下周课堂上做PPT演讲报告,之后剩下时间由他一一点评。潘爷听学生报告时极为认真,同学们中途会开门,发出响声,但任何响声都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待到他点评时,他手拿麦克,稳稳地站在讲台中间,语气平缓而稳重,我曾录过潘爷的讲课音频,发现波段竟全程一致,无任何波澜起伏或情绪激动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同时潘爷讲话时会辅助肢体语言,他说:“一个好的田野报告人应是懂得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肢体语言。”无论从站姿还是说话,潘爷都有种“稳如泰山”之感。

他很不提倡学生读书,因为他更注重田野实践,觉得书本会限制住思想。潘爷的PPT简洁明了,将古典学派及近代学派罗列的很清晰,并归类解释,由于我们才疏学浅,觉得和“天书”一样。但事后,课间时,我经常向潘爷请教问题,无论多少问题,也无论潘爷今日有多累,他都微笑着听完,一一解答,有时我问的问题都使潘爷笑到做出“打人”的手势,但他依然会仔细解答,耐心极好!

每到学期期末时同学们就开始担心自己会“挂科”,但潘爷说:“只要交了田野报告都能过关”。他理解学生的不易,更珍惜学生的实践成果。仅有的一次考试,是学期中间时的名词解释,潘爷给出的最高分是“99”分,我们都想得满分,他说:“我这里没有满分,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那一分交给上帝,给你们多一些的成长空间,所以我台湾的学生又叫我“潘99”!”台下笑声一片。以后我们私下又叫他“99老师”。

潘爷很讲究学术严谨性,我们每次田野时潘爷都让写田野日记,同时作业形式以“日志”、“photo”、“voice”的格式命名,建档在一个文件夹里,文件夹名称以“姓名+学号”命名。期末论文格式潘爷都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曾为了修改格式通宵未眠,而后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中,连标点符号、引用他人话语、脚注该如何标记,潘爷都解释的清清楚楚。现在在我的研究生生涯中,回想起潘爷的这种严谨要求简直受益终身!

读研后,我时常回忆起潘爷面批我们的田野作业时,会带着眼镜,皱着眉头对我们说:“田野家族谱系图要画出五代才算合格。”

田野之中,潘爷随机应变大显神通
说起潘爷的形象,在我眼中一直是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人,穿着随意,特别爱笑,与上课的严肃又不一样。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每次带我们下田野都很轻松随意,像旅游一样,毫无压力感。

虽是下田野,潘爷要求更严格,首先,一定要守时,约定第二天何时何地见面全体成员就必须要到达,少一分钟潘爷都会生气。有次我因买早餐耽误了时间,潘爷到后找不到人,很生气,一本正经地批评我:“我说了今天早上9点在食堂门口碰面,你为什么不在?还是上次跟着的!”他的认真让你顿时无地自容。其次,潘爷极其强调“团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团队的一份子,任何事情都要向团队领导者汇报,大家讨论解决。一日田野中,一位学生擅自用自己的钱给当地人买饮料,潘老师知道后很生气,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做任何事前要先汇报,不然你们既然都知道要怎么做,还需要我有何用?如果中途出现任何问题,等下一批再来的人他们(村民)会觉得我们的行为不好,会产生偏见!”同时潘爷又告诉我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市民社会”?就是大家心里面都承认一个共同的集体,个体的任何行为都会向集体报告。比如美国,人们住在一个社区,即便门前的草坪是自己的,但如果自己要用时都会向社区报告。这就是“集体意识”。”这种高度的集体认同感让我敬佩。再者,潘爷做事规划性极高,每次田野都计算好了到达时间同时做好工作安排,尽管时间紧迫,但却有条不紊。和潘爷在田野过程中,潘爷将时间一分为三,早上到午饭前、午休后到晚饭前、晚饭后到晚安前,每个时间段的中间环节都是我们田野的时间,晚上开总结会议,各自报告田野成果,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参加,不得以任何事件为借口推辞。潘爷每天都坚持开田野会议,无论多晚。记得有次,潘爷因与村中领导谈论事情,谈完后已是凌晨1:00潘爷仍通知我们起床开会,报告成果,总结经验,然后制定明日工作,而他当晚则整理自己的田野资料直至第二天清晨都没有休息!

潘爷在田野中如果不经人介绍完全看不出是一位教授。潘爷本来体形就胖,挺着“啤酒肚”,穿着又十分宽松,真的给人感觉和当地人无异。他很享受在地环境,带着渔夫帽,穿着一件摄影师穿的夹克,拿着相机拍风景,从背影看,像个渔民一样,与当地环境很和谐。我在田野中苦于当地村民家小孩打扰工作,脾气十分暴躁,潘爷完全不介意小孩子们,还很乐意把相机借给他们玩,后来我问起他难道不怕被弄坏?潘爷笑道:“怎么会?小孩子只是好奇而已,我教他们怎么拍照后,他们拍回来的照片我还可以从他们的视角看看他们的世界。”因此,他人气度极高,可谓“小孩心中的偶像”,村民家的小孩都喜欢找他玩,甚至还让他教授英语、数学等课程,说到此,潘爷在田野中开玩笑说:“我的肚子和米勒佛一样,谁不开心,摸一摸烦恼都没有了,还招财。哈哈!”说完还拍两下,小孩们也跟着拍拍,气氛十分融洽。每次潘爷进村,村民们知道后都十分开心地请潘爷吃饭,甚至有些还要潘爷的联系方式。潘爷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学者身份“摆架子”。

在田野过程中,潘爷常说“跟着焦虑起舞”。我田野十分着急,恨不得一次性收集全部的材料内容,潘爷知道后,说:“我们是和当地人交朋友,不要目的性那么强。”后来田野会议潘爷说起我又总结道:“她做田野像开坦克一样,直接撞进人家的家门,破墙而入,我拉都拉不住!”后来再次下田野,潘爷亲自示范,再次开小结会议时,潘爷说我:“她这次放松了很多,和以前比有很大的进步了。”听完此话,我瞬间感到十分有成就感。

          潘老师在田野中召开工作会议            
 来源丨作者提供
生活之中,潘爷童心未泯显活力
人类学者都有种气质:工作生活两不耽误,从中找寻快乐,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潘爷做任何事都是从容不迫,几乎没有焦虑的一面,在生活中也十分有格调。

潘爷在生活中都包含着很强的逻辑性。后期潘爷不再教书,在三亚“老渔港码头”租了间很小的房子,住在那里为了有更多时间田野、写书。搬家那天,潘爷叫了我们约5、6个学生,一个楼道口安排一个学生,住宿处安排几个学生,运货车前再安排一些学生。在他住所里的同学们负责将物品搬出交给楼梯口上的学生,一层站一位,层层传递,最后由运货车前的学生将物品搬上车。到了新住处后也是这样的规律,层层传递,将生活用品搬至家中。有力气大的男生想直接一人将物品搬到固定位置,说节省时间。潘爷反而不高兴,说:“你一层层搬,每个人都出了力,而且有固定的位置和任务,力是均匀的,不会累到哪个人,你一个人搬力量当然出的多。”

同时潘爷生活又包含着许多技巧,田野中,我们连肉都切不好,潘爷左右各几刀,动作干脆娴熟,将大块猪肉切为匀称的小方块,之后放水、炖煮,边切边告诉我们滚刀肉切法,说:“切肉也是有逻辑的!”之后他告诉我们做饭也是田野中的必修课!一日,我放水太多,将米饭蒸的太稀,潘爷说:“蒸米饭放水不要超过一根手指第一个指节处,要是想让饭不粘锅,就加几滴油;要是想让饭白些,可以加一点白醋。”边说边用手比划一下。后来又轮到我做饭时,将稀饭煮的和干饭一样稠,早餐时间,潘爷不起,不吃早饭。后来一位同学煮的如水一般,潘爷大喜,说:“我就喜欢喝粥,粥就是要稀嘛,不然和饭一样。以后要是不煮稀,就不要叫我吃了!哈哈!”说完伴随着爽朗的笑声。

包饺子时,潘爷用筷子敲桌子,敲出节奏,打鼓一样,边敲边说“加油!加油!”小孩一般。潘爷十分喜欢吃肥肉,任何食物都不忌口,他还告诉我:“你们女孩子不喜欢吃肥肉,但是肥肉会在胃里起一层保护膜,喝酒时,可以保护胃。”瞬间我想起,一次潘爷请我们去他家吃饭,饭菜做好后,潘爷拿双筷子开心地说:“我最喜欢的肥肉!”说罢,两眼放光,一筷子下去夹起一大片肥肉就往嘴里送,样子特像小孩。我问潘爷他什么都不忌口,难道不怕身体不好?潘爷回答:“我惜命,但不强求,人要快快乐乐的活着!”真洒脱!

田野最后一餐,潘爷点评我们的手艺,说:“女孩子们都会做饭了,可以领允许结婚证书了!”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笑声。潘爷爽朗的笑声永远都很真实,让人记忆犹新,有时又是一股力量,让我面对学业困难时倍感信心!

我很喜欢同潘爷田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拓展眼界。潘爷与学生们都如同朋友关系一样,每次田野结束后都请我们吃饭,我特别喜欢吃,自然又被潘爷笑称“馋猫”,饭桌上,潘爷和大家开玩笑,我当时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考试,略显疲劳,潘爷说:“我的建议是你最好毕业后先工作,再考虑你想要做什么。人类学学习者,懂得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生存。读硕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才行。”这次潘爷教给我要“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
乐在生活,不忘培养后辈
潘爷后期在“老渔港码头的生活”应是十分快乐的。在有限的成本内,他对房屋住处要求很高,为了寻找住处潘爷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定在这里,房间并不大,整栋楼体环境也不怎么好,脏乱,但潘爷屋子收拾的很干净整洁。我问他为何选址在此,他说:“我要找一个出门就靠海的地方,不能有马路,那是“现代文明”破坏的结果,其他的地方房子又太贵。”后来他经常说:“这个位置可好了,抬头就能看到海!”话语间充满着享受的意味。说实话,我真羡慕潘爷的乐观心态呀!

大四3月底,4月初,我参加完硕士研究生复试,顺利考取。即将面临毕业,回到三亚再看潘爷,潘爷对我表示祝贺,之后班上有几位男生考试不顺决心再战一年,潘爷就帮他们辅导英语,我为提高英语成绩,也参与其中。潘爷教授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是:先读,张开嘴是第一步。每天找一篇文章抄下来,不要太长,一定要听,然后反复阅读。每天都要读两个小时,第二天不仅要读新文章还要阅读前一天读过的文章,复习。前提是:阅读时的声音必须要大过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才会有信心!

潘爷检查的形式很简单,每周任意一晚我们带着菜去潘爷住处,潘爷供饭,饭后喝茶聊天,气氛十分愉悦,这应是我24年学龄中最快乐的时光!潘爷和我们聊起田野趣闻、硕博时光,一直面带笑意。潘爷说我该谈次恋爱,享受生活,我说田野繁忙,潘爷笑道:“学术是帮你更好的生活,不是阻碍你的生活。我女儿出生时,我晚上把她放在我胳膊上,还在写论文。”

有时,潘爷招待我们也用咖啡,说起咖啡文化,潘爷又是滔滔不绝,似乎讲到什么生活物品在潘爷那里他都可以谈到“前世今生”,真可谓“博古通今”,佩服之余我感慨:“何时才能像你一样!”

茶话会结束后,潘爷就会听我们每个人念英文,他先让我们将选定的英语文本音频播放出来,然后再让我们阅读,听完后他一一点评,他总说:“要软化舌头,学会断句,找到语感,才会有提高。”他常对我说:“你发音很标准,舌头软化的也好,长期坚持下去,英文一定会有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经历了田野、毕业论文时间,其中每周去潘爷家阅读是必备,毕业后我还在三亚田野,回来后再去见潘爷,告诉他我去田野了,潘爷回复:“非常好!”他就是这样的,不鼓励学生田野,让你自己安排生活,但如果你真的做了,他一定会对你说:“非常好!”

后期我再去潘爷那里读英文时,潘爷说了语法学习的要点,然后给我说:“你用我教你的方法坚持一年,每天听、读,然后就可以开始听一些BBC的英文广播,等你一年回来后我再告诉你接下去的方法,英语日常交流一定没问题。”听后,我倍感信心爆棚!下定决心学好英语!直到现在,在我的读硕期间,我还在坚持每日清晨早起,用潘爷教授的方法学英文。

后来,潘爷住处因台风着火,庆幸潘爷人在国外探亲,无恙,他回到三亚后,我也面临要回老家提档,硕士生开学之事,一直未见潘爷。

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是2017年7月25日,我与班上另一位男生帮他搬家,我们帮他打扫屋子,擦拭家具,之后清洗地板打扫楼道。擦拭家具时我还因擦的不干净被潘爷又说一次:“以后你也要自己生活吧,你住的环境要干净整洁才行,这是在教你如何生活,再擦一遍。”我感到无奈又很亲切。干完活后,潘爷请我们吃饭,又聊起他在三亚后期的打算:田野、写书,反映三亚的生活面貌。说时慈眉善目,信心十足。我与潘爷分别时潘爷说:“保持联系。”我说:“一定!”

时间飞快,转眼我硕士课程已开课两个月,11月7日早晨英语课中,我听闻潘爷因心脏病在三亚去世的消息,难以置信,甚至问及逝者姓名是否为“潘英海”。随后同学电话告知消息准确,我开门跑出当即流泪,我想:“在亲人没来之前谁去照顾他!”

潘爷走后,我日日想起潘爷的音容笑貌,他的乐观豁达,我心中觉得充满力量。潘爷活的潇洒,走的从容,他的言行举止无论在生活还是学术都给我极大鞭策。现在我写此文怀念恩师潘英海,愿他往生极乐,未来的生活我会乐观面对,笑着活下去,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周然

2017年11月16日于大理大学

人类学乾坤
主编:徐杰舜、彭兆荣、徐新建

执行主编:佛子

编辑:李菲、林敏霞、王华、小鹏

  ※  延伸阅读 ※  

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

[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12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录

[5]【201715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五季目录

[6]【201718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录

[1]【201718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录

[2]【2017182·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钱霖亮:《另类的“小皇帝”:福利院儿童的零食消费和抚育政治》

[3]【2017183·学术资讯】南大·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200期丨顾德民:人类学和流行文化里的动物与拟人化

[4]【2017184·社会学】张玉林: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及其悖论

[5]【2017185·人类学】范可丨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对理解“边疆”的启迪

[6]【2017186·学术资讯】孙志香:“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互惠人类学在京召开

[7]【2017187·人类学】赵旭东:中国人类学的文化自信

[8]【2017188·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吴鹏毅:诗性图式与圣化表征——侗族火塘文化生态人类学视角读解

[9]【2017189·学术资讯】马丹丹博士新著《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代人类学简论》出版

[10]【2017190·霞客游思】郭锐丨创意丽江——大研古镇的视角

[11]【2017191·学术资讯】讲座实录|顾德民:人类学与流行文化里的动物与拟人化

[12]【2017192·人类学】赵旭东: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13]【2017193·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司开玲:农民环境抗争中的“审判性真理”与证据展示——基于东村农民环境诉讼的人类学研究

[14]【2017194·人类学访谈】悼念潘英海教授丨潘英海,罗安平,付海鸿: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访谈录

[15]【2017195·霞客游思】郭锐丨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16]【2017196·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李菲:《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当代国外人类学江河流域研究的三个面向》

[17]【2017150·学术资讯】2018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第一号通知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关注 人类学乾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