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进行物理改造的机器!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拥有独立的思想,而且孩子跟成人不一样,他们面对情感更直接简单,柔软和自然。...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自由主动|7+N
什么是“7+N”

[/b]
7= 七大基础(安全依恋、探索实践、自由主动、友善关爱、规则意识、阅读习惯、使命感)奠定人生厚实根基

N= N个个性特长(音乐、美术、球类、手工、棋类、表演、外语、社交、编程、领导力……)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遍地都是“焦虑的父母”。他们的焦虑,放在了冷冰冰的数字成绩上,放在了各种入学高指标技能考核上,那个曾在网上大呼“月薪3万养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妈妈,是多少现代父母血汗教育的缩影?那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又是什么感觉呢?

我有个朋友形容自己小时候父亲看自己练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伎。

那些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旗号,送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的父母,在这样的扭曲教育上乐此不疲。

其本质都是忽略了孩子的个体独立性,他们所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功能与价值。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在父母强权和意志下成长的孩子,几乎最后都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反而容易变成极端、阴郁的性格。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消极影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01

操纵式教育,正在毁掉孩子

人的天性都是“叛逆”的,也就是说,没有人生来就愿意被控制。

但现实却是,很多父母喜欢不停地挑剔或是指挥孩子。

当孩子在捏泥巴,他眼里看到的是各种天马行空想象下变幻的造型,但在父母眼里,泥巴很脏;

当孩子展示他的成果,眼里满是期待和兴奋,但在父母眼里,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时候,双方在情感交流中产生了分歧:父母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纠正孩子,而孩子也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从而产生抗拒。

也许会有人问,父母纠正孩子的错误有什么不妥吗?

当然可以纠正,但有一个前提:孩子不是可供父母进行物理改造的机器,客观上的纠正很难得到孩子主观上的认同与回应。

例如孩子在用ipad玩游戏,你对他说不准玩太多游戏,这会影响学习成绩,但孩子并不会认同父母这种命令式的说法,反而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这就像有人经常跟你说熬夜不好,但这句话并不能助你入眠。

作家三木曾说:“现在的父母流行襁褓教育,孩子没有冷暖自知的权利,可悲!”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欲。例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哪怕你不冷,你也必须得穿秋裤。

他们甚至全能到自认为能够代替你的感官。

然而,一个合格的父母,绝不会用自己的意志去操控孩子的成长。



那么,一个合格的家长是怎样的?近些年热播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也许能给你不少启发。

第五季有一期讲到了一个互换萌娃的任务,陈小春抽到刘畊宏的女儿小泡芙,他要陪着她度过半天的时光。

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一套新的育儿理念,两人究竟能碰出什么样的火花——

一大早小泡芙在牧马人车顶帐篷醒来,发现爸爸不见了,呆在被子里哭个不停。



陈小春首先做的,不是让小泡芙停止哭泣,而是选择让小泡芙先哭,等情绪发泄完后再开始试探她。

当小泡芙说她想要海苔小屋时,陈小春就搭了一座海苔小屋,小泡芙立马破涕为笑。
这个带着江湖气的大男子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柔情万丈,整个画面变得温馨可爱,由陌生到默契,这期间的转换让不少观众称奇。

这样看来,陈小春其实也是个极其有耐心的家长。他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我想改变你”,而是“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和孩子平等对话,给予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给孩子,这样才能真心地了解孩子的本质想法。

恰恰这一点,是当今许多父母所欠缺的。

02

学会给孩子自我探知的能力

作家庞淳曾说:“孩子是一个男人的重生,他们更倾向于以一个长者的说理姿态,来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他享受那种俯视对仰视的快感,享受经他打造后的另一个灵魂再现。”

其言外之意,很多人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处在一个对等关系之中的

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孩子只吸收了随时可能幻灭的知识,而非伴随一生的能力。

崔永元讲过自己的一个经历:他看到美国世界史的一道题目,问的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人们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老师看完说:“棒,分析得好!。”



其实这种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需要大家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其中。没有告诉你答案,但教会了你分析的能力。学习能力,永远比灌输死知识有用。

教育家丁胜说:在一个问题拥有标准答案前,告诉学生这是个自由答案题,这时你会发现,说的答案越是多元、哪怕离谱的,他的创造性更强。当然,这取决于从小父母是否热衷于教条式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正式踏入校园、社会前,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家庭教育。

在视野有限的前提下,孩子的内心容易形成对父母的“偶像式”崇拜心态。

特别是对于爸爸这一天生具有男性英雄主义的角色而言,他的言行指引着孩子的内心世界观雏形初成。同时,孩子的表现又能反衬出爸爸的教育成果,这是双向影响的。

03

保持亲子间共同成长的能力

陈小春、Jasper父子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个我们口中熟悉的山鸡哥陈小春,平时总是板着脸的古惑仔形象,完全可以用肃杀来形容。

有一次Jasper遇到火气大的爸爸发脾气,他首先的表现不是沉默哭鼻子,而是十分冷静地问:“What’s wrong with you ?”

陈小春愣了一愣,反问:“What?”

Jasper立马想到了自己手里的扩音喇叭,打开开关,对着爸爸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陈小春彻底愣住了,嘴角抽动了两下,他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会有这样的表现,他带着歉意回了一句:“I’ m so sorry.”



这段对话,真实自然,彰显了一个4岁大的孩子对情绪的把控能力。

在他的理解里:情绪只是情绪,不是噩梦,更不是灾难。在哪一秒发生,就可以在哪一秒终止。

更值得惊喜的是山鸡哥的反应,在儿子面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身段,选择了与儿子平等对话。

他没有带着那点传统的父辈权威去负隅顽抗。



这样一个小冲突,完成了一次父子角色的升华,儿子给父亲做了一次榜样,而父亲,又在儿子面子做到了一个偶像应有的英雄风度。

就如刘畊宏感慨说:“这样的一个旅程是特别的,所以可以说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个成人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成长。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拥有独立的思想,而且孩子跟成人不一样,他们面对情感更直接简单,柔软和自然。

依赖你才会索抱,觉得离不开你就时常拉住你的手,稚嫩得近乎本能的反应让人动容。这些反馈,又反哺于父母,让他们更懂得追寻孩子内心的真实表达。

§§

公众号ID:qischool-edu

关注我们将可随时获取

漆凉铭旗下幼儿园信息

更多育儿知识推送与您


    关注 漆凉铭幼教集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