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克劳利:敦刻尔克,是小人物和业余主义的胜利

 

敦刻尔克是一次伟大的逃脱,但它也是一个组织糟糕、混乱不堪的烂摊子。...

撰文/罗杰·克劳利
翻译/卷耳


与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一样,我最近也看了《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它讲的是二战之初英军撤离法国的那场疏散行动——在英法两国阻止德国人推进的最初努力以灾难收场之后。

不足两小时的观影体验堪称激动人心,引人入胜,将我牢牢地“粘在”了座位上。本片鲜活地刻画了战争的恐怖与混乱。它很快就成了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二战题材电影,这毫不意外。



图1:《敦刻尔克》剧照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英国历史上和英国人的记忆中是特殊的一页。我想我应该利用本月的文章来呈现一幅更广阔的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图景,讲一讲它是如何塑造了——并且继续塑造着——我们这个岛国上的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和我们向自己讲述的故事。敦刻尔克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并在我们当下的政治努力和民族努力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战争爆发之初,纳粹德国已经制定了周密计划,要为它在20年前的一战中遭到的耻辱失败复仇。与德国相比,英国人几乎全无准备。与此同时,法国人则预见到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花费了10年时间在德法边境构筑了一道防线——马其诺防线。它由一连串坚固的混凝土碉堡构成,旨在延缓任何来自德国的进攻。

图2:马其诺防线局部


这道防线并未延伸到比利时海岸。为了阻止德国人通过比利时发动的进攻,也为了保护马其诺防线的左翼,在1939年底和1940年初,英国几乎投入了它所有可用的部队,大约40万人。

在法军和英军之间有一小片森林地带,地貌崎岖,丘陵密布,即两军驻地之间防守薄弱的阿登森林。人们认为此地地形复杂,并且军队在此容易遭到夹击,因此德国人的进攻不太可能从这里发动。

然而,德国人决定采取一个大胆而冒险的策略:利用坦克快速穿过阿登森林,将法军和英军的防线分割开来。这个计划的成功超出人们意料。在盟军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前,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就已经穿过森林地带,迂回通过了马其诺防线,并开始对英军实施包围。到了5月21日,德国人已将英军和部分法军紧紧困在一道口袋形的包围圈中,并缓慢地将他们驱向大海。
图3:德军坦克穿过阿登森林
图4:德军(红色区域)将英军围困在海边


英国政府没有通知他们的法国盟友,径直做出决定:此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尝试将英军撤出。5月24日,敦刻尔克已被德国人围困起来。撤退过程一片混乱:被丢弃的车辆阻塞了道路,想要逃离战场的难民排成长队。部队不断遭到来自空中的打击。人们无从知道那里正在发生什么:为了让国内的士气保持高昂,这场不断扩散的灾难的规模没有向英国人民公开。

与此同时,伦敦还爆发了一场宪政危机。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已在5月初辞职。出乎许多人意料,一个被许多政客讨厌的家伙——温斯顿·丘吉尔——被选中成为这个国家的领袖。这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历史中最为独特的时刻之一。其时丘吉尔65岁,受困于周期性的抑郁,有时会非常情绪化,还是个酒鬼。然而他也拥有超乎寻常的决断力和爱国热情,对这个岛国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还有一项独到的能力——他运用英语的天赋无与伦比。这将是属于他的时刻。5月13日,他让政府感受到了前景的黯淡:“除了鲜血、劬劳、泪水和汗水,”他说,“我别无一物可以奉献。”

图5:丘吉尔成为首相


当敦刻尔克灾难的规模呈现在人们眼前,有的英国人主张他们应该与希特勒媾和。5月28日,这项提议被提交到中央政府的一次会议上。丘吉尔的回应是断然拒绝,他警告说与希特勒达成和平只会让英国人民陷入被奴役的境地。

丘吉尔站起身来,说道:“如果我打算考虑斡旋或者投降——哪怕只有一秒钟,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跳起来,将我赶下这个位置。如果这个岛国的悠久历史注定要结束,那也只能是在我们每个人都倒在地上,被自己的鲜血淹没的时候。”

丘吉尔善于向一种英国身份意识——自由和爱国——发出庄严而情感丰沛的吁求。他正是凭着这种能力说服了政府,也说服了全国人民:英国永远不会投降。人们在全国各地的教堂里祈祷。丘吉尔下令展开代号“发电机计划”的撤退行动,要让每一个有可能获救的人逃离德军的兵锋。

人们预计只有45000人可以在德国人占领敦刻尔克之前逃脱。关于英国是否能继续生存,丘吉尔仍保持悲观。他向议会发出警告:这个国家需要对灾难性的消息有所准备。

丘吉尔是在让英国准备面对最糟糕的结果——其军队的覆灭和艰苦的生存之战。然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在这个后来被视为“敦刻尔克奇迹”的过程中,德国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迫近敦刻尔克的坦克停了下来,等待命令。德国空军接过了阻止英国人逃脱的任务。这被证明是一次巨大的失策。

如电影所展现的那样,海滩和船只遭到了可怕的轰炸,然而同样在电影中得到突出表现的英国空军也努力给只能在天气良好时出动的德国轰炸机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给撤退行动带来了宝贵的时间。人员的撤退时常混乱不堪,然而仍能继续下去。

图6:等待的士兵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排成长队


图7:海滩上的混乱场面


为了加快撤退进程,政府向所有小型船只的拥有者发出紧急呼吁,请求他们加入救援行动。公众的反应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之一,也成为了敦刻尔克故事中那个神话般的维度的一部分。

志愿者船员们驾着850条小轮船、渔船、机动游艇和汽艇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敦刻尔克,接走海滩上的士兵。尽管德国人继续轰炸,并发射鱼雷,人们仍将部队向等待在海面上的更大船只运输。还有一些小船甲板上满载乘客,直接驶回英国海岸。

图8:渔船载着获救的士兵抵达多佛


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著名的多佛白崖的渴盼成为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回响的旋律。一名幸存者后来回忆说:“你知道回家的机会就在眼前;你不停祈祷,恳求上帝:让我们离开,把我们救出去,让我们逃脱这场灾难,回英国去。我看到那条船过来接我和我的兄弟。那真是最最神奇的一幕。我们看到飞机在天上格斗,一心只求自己能够平安无事,但是也看到了一两幕可怕的情景。然后有人说:前面是丹佛啦。这时候我们就看见了白崖。那时的气氛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你会觉得之前发生的是一个奇迹。”

图9:多佛的白崖——它象征着作为家园和海岛要塞的英国


6月5日,希特勒宣布攻陷敦刻尔克:“一度庞大的法国和英国军队只剩下了4万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结束了。”然而他错了。在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的10天时间里,在德国人犹豫不决的时候,那些船只救出的人数比丘吉尔最大胆的期待还多了好几倍。338000名英国人从失败的魔爪中被救了出来,另外还有10万法国人获救。每7个英军士兵中有1个人没能被救出,或是战死,或是成为俘虏。部队损失了全部的坦克、车辆和装备。法国于6月22日投降,但英国仍有一支军队,它将继续战斗。

图10:归来后疲惫不堪的英军士兵


这次行动被颂扬为一个奇迹,一场失败中的胜利,然而在许多方面它都是一场屠杀。“他们说敦刻尔克是一次胜利,”一名幸存者回忆道,“但它不是胜利;它只是个毫无组织的烂摊子。要不是英国人民伸出援手,包括我在内更多的人都已经没命了。”

尽管举国欢腾,丘吉尔仍然看出了这一点。他不得不让英国人民准备面对一场漫长、艰难而又血腥的战斗。战争的下一阶段——不列颠空战——即将开始。6月18日,丘吉尔发表了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之一。这篇演说将作为对爱国抗争精神的表达而永垂史册。他用如下的话语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让英国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

“欧洲大片的土地已经沦陷;许多显赫的国家已经或即将落入盖世太保之手,落入纳粹治下各个臭名昭著的组织之手。然而我们不会举起白旗;我们不会失败;我们将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作战;我们要在海面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要怀着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要保卫我们的海岛,不惜一切代价。我们要在海滩作战;我们要在登陆点作战;我们要在原野上和街道上作战;我们要在山丘上作战。我们永不投降。”

在英国人的历史观中,敦刻尔克撤退仍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人们谈论“敦刻尔克精神”。它表达了拒绝放弃的意志,代表着人们在艰难时刻的团结一致和“小人物”的作用——他们负起爱国责任,用他们的小船加入志愿行动,也让我们认识到面对暴政的自由人民应该是什么样。

以白崖和乡愁的形式,它也表现了一种岛国之民的形象。此外,我认为它还颂扬了一种英国式的观念——业余主义的胜利:尽管往往混乱不堪,全靠临时发挥,这种业余主义仍能在逆境中胜出。这是一种讲述我们的岛国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种定义我们的国家性格的方式。

敦刻尔克这个插曲,加上丘吉尔利用其教训的能力,让丘吉尔得以让整个国家共同奋斗,将社会阶层和政治观点上的差异抛在一边。

图11:《敦刻尔克》剧照


这部电影的问世适逢英国的脱欧谈判,这完全是一个巧合。然而,关于敦刻尔克的记忆和温斯顿·丘吉尔本人也被那些希望脱欧的人用来当做例子。政客们急于提醒大家:我们英国人在1940年就曾逃离欧洲,并作为一个海岛民族生存了下来;我们能够再次做到这一点。与所有国家神话一样,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真实。

敦刻尔克是一次伟大的逃脱,但它也是一个组织糟糕、混乱不堪的烂摊子。我们能从那里逃离,靠的不光是我们的创造性,还有运气。眼下我们这些缺乏条理的脱欧谈判看起来同样是一个烂摊子,既无预案,也缺乏有力的领导。何况,我们从敦刻尔克的撤退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与欧洲隔绝,而是——用丘吉尔的话来说——为了重新回到欧洲,帮助我们的欧洲盟友。


    关注 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