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2018戊戌年历:翻开它的每一天,都可以与古人对望

 

这本年历,从诗歌和文物的角度切入,力图再现“古人的日子”,在新的时光里遥看旧时月色。...



春秋代序,寒暑推迁,草木荣枯,万物生灭,四时的轮回亘古不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季节的更替中找到了时间的秘密。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人们也在流转的时光里创造着常新的生活。

2017年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磅推出由古代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先生与古典诗词研读者廉萍博士联手制作的2018戊戌年历——《古人的日子》。

▲你们要的年历。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这本年历,从诗歌和文物的角度切入,力图再现“古人的日子”,在新的时光里遥看旧时月色。按传统农历编排,始于正月初一,结于除夕之夜,注重传统节日和节气。一日言诗,一日讲物,诗和物都与节令紧密相关,并做简单注释。诗、文、物互译,还原古人的诗意人生。

正月初一开篇《临江仙》:“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不须厚禄与多田。诗书为世业,清白是家传。”

宛若长辈在新年伊始对儿孙的嘱咐与叮咛,古代耕读世界的家训家风悠悠然传递到我们手中。



元宵前后,读辛弃疾“蛾儿雪柳黄金缕”,配大傩图和唐代闹蛾簪。



端午前后,读刘克庄“似嫌无艾虎,不肯换生衣”,读史浩“艾虎青丝鬓”,配宋代钗头艾虎儿,配明代艾虎妆花纱,让诗中物品,都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物质丰富、节奏飞快、日子却千篇一律的今天,似乎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双十一、没有商场、没有快餐店、没有互联网和高铁的古代,人们一天天到底都在做些什么。

事实是,无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古人的日子非但不枯燥无趣,还充满了诗意情趣,也没有像我们把每天都过成一个样:

春天耕田采桑;秋天渔猎收获。儿童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女子的“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一月挂春幡,六月折莲饮酒,纳凉消夏,九月重阳饮酒作诗,冬月雪水煎茶,腊月堆雪狮子忙年……古人的日子宛若画卷徐徐展开。而这一切情景,总能找到相应的图或物,来一一印证:













一书三读

掌上博物馆

进行多年名物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著名学者扬之水先生,对古诗词里面最感兴趣的就是里面提到的种种物件。日历中的图片大半来自老两口各地博物馆看展时的收获。从全球各地博物馆中精选藏品,有很多作品设置是第一次得以呈现。说这是一本“掌上博物馆”毫不夸张。



读诗

连续两年参与制造《红楼日历》的“读诗专业户”廉萍在后记中写到:(《古人的日子》)上手才知难。虽然读诗、释物还算是各自熟悉的领域,但对接起来真是要命。……不停地取舍、调整。如此精心打磨选出来的诗集,想必是颇值得玩味的了。



赏十竹斋木版画

右手页左下角点缀插画为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呆科技生产史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短版、拱花等多色套印刷技术,集绘、刻、印于一体的“十竹斋”木版画。帧帧精品的十竹斋木版画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与日历内的内容相得益彰。



扬之水先生在后记中说:“翻开日历的每一天,都可以与古人对望,感觉今昔同与不同是颇有意思的事情。”这本日历在诗中诉说年岁,在物中关照日常,再回首,发现古人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他们的日子也如我们一般细碎日常,鲜活生动。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对平安康乐的追求是生活的恒常,也是历史长河中永远的潜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年看似周而复始,回首过往已是沧海桑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光蹁跹,只有永恒的月光和永续的时间。人事代谢,永远留不住过往,也抓不住未来,能用力过好的只有当下的日子!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和《三联节气》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
一键下单2018戊戌年历—《古人的日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