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让我们一年长了十斤肉

 

食堂养育了我们...



今天,爱妃张带大家回忆食堂,这个让大家魂牵梦萦的地方。


“八块。”刷卡机前的大姐以惊人的速度算出了我这顿午饭的价格。

今日午餐:红烧小排、肉沫豆腐、清炒包菜、黄花菜蛋汤、白米饭。



菜香与米香飘入鼻中,我开始享用午餐。

先喝一口汤暖暖胃,黄花菜浓郁的味道伴随蛋花的醇香进入口中,满口都是料,实在!

接着尝一口小排,色泽鲜亮,肉质嫩而紧实,葱姜爆后的香味融进肉中,回味无穷。

肉沫豆腐,像是刚从油中捞出,肉沫因豆腐而不再单调,豆腐因肉沫而不再寡味,两者相得益彰。

最后一道,清炒包菜,翠绿的菜叶渗着油光,爽脆可口。

8块钱的三菜一汤,请问在哪里可以吃得到?答案只有一个,食堂

在冬天一天天逼近的季节里,我对食堂的回忆开始升温。



9年前,我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里的饭桌,第一次走进大学食堂。我惊叹了。

一排排窗口对我敞开,碗碗碟碟摆开,热气腾腾。菜香、油香、肉香,还有人聚集在一起的味道,全部混在一起,全身暖起来,胃口吊起来。

“炒饭炒面”、“砂锅米线”、“盖浇饭盖浇面”,我从来没见过一顿饭还有这么多吃法。

刷卡机前的阿姨和大叔异常热情,对我想吃什么表示格外的关心。

“同学,想吃什么?过来看一下。”



从窗口外还可以看到窗口里的师傅拿起锅翻炒,热火朝天。

让我感到新奇的还有来往的同学,有的端着餐盘,有的围着一桌,也有一个人吃饭的,看到周围的热闹,我有点为他感到难过。

我绕了一圈,也没能决定吃什么。继续往二楼走,然后是三楼。我才知道这个食堂居然有三楼,每一层都是各种我没有试过甚至没有见过的吃法。

那时,我许下了一个对自己的承诺,我一定要在这四年吃遍每一个窗口

第一次住校的我开始集体生活,食堂是每天的第一站

刚开始,同宿舍的四个女生总是一起行动,谁早起了也要等等晚起的室友,洗漱完毕后,前往食堂。上完课后,结伴吃午饭,然后是晚饭。

都还是十几岁的大孩子,谁也不想一个人被落下

大约一个月以后,四个人的路线不是那么一致了。

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口味也不一样,渐渐地找到了新的朋友。

而我,倒还是没有固定的小伙伴,有时也会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坐一张桌子。

我成为了当初我替他感到难过的人。



我觉得食堂一个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几乎可以满足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的口味。

我读的大学在江南,食堂菜的口味对刚离开家乡的我来说偏淡了点,但我随身带着辣椒酱,拌一拌,味道也差不多了。

同学来自祖国大江南北,饮食习惯有差异,而在食堂,当你看到米饭的时候,也会见到馒头和面。

在那个还没有外卖的年代,食堂几乎是我们对食物的全部想象

大学时代,食堂也是我们重要的社交场所

到同一个城市上大学的同学们互相串门,食堂就成了尽地主之谊的地方。大伙儿围在一起边吃边点评,

“这个鸡汤面太好吃了。”

“当然,这是我们食堂的招牌。”

“下次去我们学校聚聚,请你们吃好的。”

吃来吃去,还是觉得自己学校的食堂最好吃,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大学那会儿除了集体聚会,也时常有仰慕者来拜访。(是的,诚言哥击败了数以十计的仰慕者才上位的)

我也建议去食堂吃饭,当时是因为走出学校还有好远一段路。现在想来,食堂确实是大学单身男女第一次吃饭的最佳去处。

一是,不让男生第一次太破费,男生其实不傻,每笔账都给你记着呢。吃食堂人均10块,谁也不欠着谁,之后拒绝他也不会太难开口。

二是,食堂里一直很热闹,基本可以缓和可能出现的“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以上是给大学单身女青年的建议,和男生第一次见面去食堂

后来到了华师大读研究生,对食堂的记忆更多是关于吃。

在高物价的大上海,4块5一碗的大排面简直不敢相信,9块左右三菜一汤让人感动。

华师大真是有情怀的学校。

清明节前后,食堂会卖青团,一种清明时节在江南一带流行的食物。艾叶的青汁浸透糯米团,里面包着豆沙,清香四溢,香甜暖糯。



中秋佳节,食堂重磅推出鲜肉月饼,真是一款高端的肉包,外皮是松脆的酥皮,包裹着鲜肉馅儿,实在美味。



炎热的夏季,食堂开出夜市,限时限量供应小龙虾和各种卤味,不仅美味,价格也亲民得要命,每天晚上排队的人都排到了门外。



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对学生关心到胃就是好大学啊!

毕业工作了,选择了大学。每天还吃食堂,偶尔也会打包回去给诚言哥当晚饭。

现在,吃的选择更多了,从20块的简餐到几百的海鲜自助,从各式各样的外卖到灯火辉煌的酒店。

然而10块的一顿食堂午饭却很难有机会吃到了。

那也是我们常常回忆起来的味道。

食堂菜的味道说不上多么美味,但就是忘不了。

食堂曾经养育了我们。


    关注 诚言说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