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Uer iGEM团队专访:一群在疯狂的分子生物世界拼命奋战的年轻人

 

背后的故事远比最后获得“金奖”的那一刻来得更振奋人心。...



故事开始的开始
让我们从一段舞台剧开始


男演员:抗真菌肽

禾谷镰刀菌

女演员:小麦

“也许一切都是魔法......

很久以前,小麦是人们心中的公主,

禾谷镰刀菌作为一种恶魔存在,

它总是伤害小麦,

没有人知道原因,

也许是因为爱情。

他可能导致赤霉病(FHB)。

这种疾病正在蔓延,

没有办法阻止它。

然而由酵母菌产生的抗真菌肽和小麦一见钟情,

两人相爱,

它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抵抗禾谷镰刀菌,

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

它也可以帮助和拯救小麦。

也许这就是真爱.....”

——《Guardians of the wheat》

这个小剧场选自于今年代表我农出征美国波士顿,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以下简称iGEM)的“NAU-CHINA”团队制作的网页中的课题介绍。

波士顿时间11月13日下午2点半,当金奖的大屏幕上出现“NAU-CHINA”时,整个朋友圈都沸腾了。(具体信息请点这里回顾)

远征波士顿
这支由生科、资环、农学、食品、动医、动科、理学、工学等学院的21名本科生组成的“NAU-CHINA”团队,以“生物防治小麦赤霉素”为主题,分成生物实验组、数模组、社会延伸组、美工组,经历了从三月份到十一月份,200多个日日夜夜,5760多个小时的实验室、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最终又斩获一轮金奖。

“IGEM金奖”的证书
这个过程,有挫折、有沮丧、有快乐、有遗憾,拼凑出许许多多温馨的小故事。

1


困难,是另一种提升



与去年的主题“农田污水处理”相比,今年主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的要求都是全新的,他们的每一步进展都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当问及到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队员们纷纷给出了“构建载体”的回答。

暑假的时候,实验组的队员们在一个多月里一直都无法成功构建出来载体,他们分析过酶切、质粒、跑焦等等的问题,也请教过学长学姐,但一直都进展缓慢。“当时所有的情感波动都是随着实验做得出来和做不出来处于‘做得出来(Up)做不出来(Down)’的状态。”他们笑称。








>

实验室的日常系列之一
后来,从上海中科院蛋白中心实习回来的队员吴亚轩带着DNA模板又去了一趟中科院(感谢由中科院友情提供的质粒、试剂以及实验器材),最终一次就成功构建出了载体。这才给了一个多月遇到无数挫折、饱受实验折磨的队友们一点振奋人心的消息,事情终于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大家慢慢有了经验,相继都构建出了载体。

载体构建不出来、数据做不出来、签证拒签等等的困难一个接一个,他们就像一群誓死不回头的骑士,一路披荆斩棘,与各路困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一个过程,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以及应对各种挑战能力的过程。

2


致“那些天,我们一起吃过的苦”



这次“生物防治小麦赤霉素”的课题定的特别大,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当时去福建、台湾交流时,我们发现人家的课题的工程量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三。”钱其溧回忆道。巨大工作量带来的是队员们不得不日夜奋战,“氪金又氪命”。暑假期间,没有实习或其他安排的队员们纷纷选择留在实验室,过起了“实验室—宿舍—食堂”固定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

实验室的日常系列之二
由于前期构建载体进程的缓慢,导致了后期实验、WIKI编写进度等等不得不加快。对于实验组来说,“睡在实验室,第二天还有7节课,这都是常态”,以及练就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插空睡一觉的能力。原龙调侃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收获到了灵活切换时差的能力,以及因为熬夜给免疫系统带来的新的抵抗能力。”等到了最后的PPT制作环节时,程潼的电脑上前后存了15份修改的PPT稿,在最终上场的前几分钟他们还在小细节上推敲和微调。

在波士顿,向Judge解说项目
写Wiki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在WIKI截止前的最后13个小时(北京时间24时,波士顿时间11时),刘昭希临时收到副队贾媛棋的信息,让她帮忙把Wiki最后再看一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里面有很多问题。“从那时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1点前(波士顿时间24点),一分钟、一秒钟都没有睡过。当时特别担心看不完,12个多小时内一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在最后的截止时间终于将修改好的Wiki发了出去。”

HP(社会延伸组)的工作也并非轻松,HP的成员李圣哲调侃道:“上学期期末时,每天计步器三万步起。”当时在办理去台湾交流的申请时正逢期末考试,每天要一边顾考试(每次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写完卷子),一边跑者到处交材料。

在波士顿,展示的项目海报
对于他们来说,明知熬夜的种种危害却仍然拼了命地干下去,这是来自对自己的一种承诺,更是对团队的一种承诺。而也正是因为每个成员在疯狂的世界里坚持奋战的精神,最后在美国波士顿,“NAU-China”团队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评委们用“Amazing”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他们都难以置信这群年轻人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庞大的一个课题。

3


“一路上,我们的友情那么长”



8个月的共同战斗,“大家可以说都是一个战壕里躺过的战友”,中间积累了深深的队友情、队友爱。作为队长的秦宸睿自称是整个队的“保姆”,她一边说着不管他们了,让他们自己做,一边在半夜又从被窝里爬起来帮助大家解决实验上的问题。她一直是团队里最忙碌的人,也是队员们最信任的姐姐:督促实验进程,关照队员生活,调节大家情绪,以保证团队顺利地进行下去。最后一个月天天她天天处在美(ao)国(ye)时(tong)区(xiao),早上出实验室还不忘给昨晚熬夜又要上早课的队员带早餐。

在波士顿,决赛场景
实验的不断的受挫让队员们相互鼓励,相互在批评中成长。每次谁心情不好,大家都会去安慰他(她)。数模组的工作量相对实验组要轻松些,他们经常默默为队友们提供精神支持。这样漫长而艰辛的准备过程,难免会出现负能量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团队一直都很团结,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争执和争吵。”队长非常欣慰的说道。

从无到有、从不懂到精通,需要付出多少的疯狂、多少的心血,需要多久的锤炼。那200多个日夜,他们真正把一件事做成了一种信仰,最后的金奖更像是意料之内的小结果。
作为今年的一群“过来人”
他们也有很多话想说给下一届的iGEM队员听。
“(慎重考虑派)参加这个比赛首先得慎重,它很耗时、耗精力、耗身体,我们经常性不得已去通宵熬夜。你只有对这个真的非常感兴趣,才会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而并非被动去做,才能最终坚持下去。当然,这个比赛对自身能力提高确实很大,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可以考虑去参加。”

——生科院 贾媛棋

“你得考虑好你对这个付出,你得付出很多,才能走到最后。参加这个比赛,你必需时时将它放在首位,所以你得了解自己对这个是否真正感兴趣,这种兴趣会是你付出多少的关键。”

——食品院 陈 婉
“(希望派)我相信下一届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拿比我们这届更好的成绩(比如说进击单项奖)。最后送给他们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届的iGEM团队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希望下届好好干吧。”

——资环院 段航宇
“(经验派)送给未来数模组的小伙伴们一点经验吧,一定要早点把数模做完,在九月份就要做完。另外,只要大家有热情,都可以过来参加。”

——生科院 钱其溧

“好好学习实验,毕竟一开始构载体都不会,从头学会浪费很多时间。另外,做科研身体一定要好。”

——生科院 程潼
“(不正经的招募派)希望能有更多心智成熟、情感生活稳定、生物钟混乱、作息不规律、有暴饮暴食倾向的志同道合的种子选手加入我们,当然最好还会铁人三项(注:铁人三项指:PS、网页制作、实验)。”

——生科院 原龙
最后的最后
21个人
每一个人
都是这个团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体组员
PS: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以观看他们的决赛视频

(悄悄地说:可以捕捉一只英语流利的帅气小哥哥。)
  
点击关键字,查看往期内容
北大荒七君子 | 剧照
南农专属输入法 | 专属壁纸系列1 | 系列2
遇见NAU | 生活指南 | 东门 | update 1.0
我们在等你,还不快来? | 招新




采访 | 生命科学学院 侯佳          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猫顽 王婷奕

图片 | 生命科学学院 程潼

制图 | 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张祖龙

文字 | 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王婷奕

生命科学学院 侯佳

编辑 | 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王婷奕


    关注 南京农业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