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太原街,为什么现在的你繁华不再?

 

太原街,风雨百年,几经沉浮,如今的样子已经变得有些不认识了。...

现在的你,
周末逛街会选择太原街还是中街?


办公室小鱼是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家就住在南京街边上。在她的记忆中太原街是个很“好逛”的地方,无论是逛街买衣服,还是逛吃找美食,太原街都能满足她的需要。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太原街开始变得萧条,闺蜜们约聚会更多的开始选择约在中街、铁西、浑南,而太原街逐渐被大家所遗忘。

初中时小鱼妈妈带小鱼去太原街逛街,一周至少一次,而如今她再回想上次去太原街的时候,差不多要到两个月以前了。太原街,你究竟怎么了?
历经百年风雨的太原街
太原街之于沈阳,一直都是很特别的存在。
太原街的雏形可追溯到1898年沙俄占领时期,那时它还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道“西四条街”,仅有十几家油盐杂货店铺。



20世纪初,日本侵略时期,“西四条街”被改为“春日町”,许多日本商人来这里经营开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春日町”改为“太原街”,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太原街凭借着其便捷的交通和悠久的商业历史,商铺林立,名声大噪,逐渐成为了沈阳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

(1986年太原街街景)
逢年过节的时候,几乎整个沈阳城的人都要到太原街上买年货,一时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当时的太原街是一条极具特色的商业街,能逛的地方特别多,老联营、圈儿楼、第一百货、文物商店、丝绸商店、玻璃器皿商店、妇女儿童用品商店、高级服装商店、兰州商场,应有尽有。

(当时的太原街地貌)
逛累了,就去旁边饭店吃个饭,沁园春食品商店、园路餐厅、南轩酒家、勺园饭店,什么卤菜粤菜淮扬菜,想吃的都能做。

(东北电影院)
生生照相馆照张相,洪大理发店理个发,再去东北电影院看场电影,这一天啊,就算忙活齐了。
消失不见的老字号
小时候最喜欢看见的人莫过于走街串巷卖雪糕的老奶奶和路边嘣爆米花的大叔,每次看到总要驻足瞅上一会儿或是买一点儿过过嘴瘾。后来长大了,这样的贩卖形式都消失了,想找都不知道去哪儿找
那些老记忆老字号商铺也是如此,曾经它们就存在于太原街上,时至今日高楼林立,却再也没有它们的身影。
1
圈儿楼


圈儿楼是一座圆形的建筑,转圈儿摆着各种副食商品,是沈阳那个年代独有的一种城市符号,很多区都有圈儿楼的存在,是街道居民区中的副食商店。

(圈儿楼)
但提到圈儿楼老沈阳人更多想起的还是和平区最大的副食商店。它的地址就在今天的和平区太原北街,中兴大厦附近。

(副食店正门)
老沈阳人都喜欢去圈儿楼买副食,那的东西不仅新鲜、便宜还品种齐全,逢年过节去溜达一圈儿,买点烟酒糖茶、海鲜、蔬菜、干果,回头别人问起,就说在圈儿楼买的,贼讲究儿。
(圈儿楼内部)


我家住在市郊,妈妈说以前年轻的时候,逢年过节必定要坐着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跑到市里的圈儿楼,把能置办的副食品都置办全才算没白来这一趟。在她的记忆里,太原街很长,很繁华,可自从圈儿楼拆了之后,她再也没有一定要来太原街的理由。
2
东北电影院
(大陆剧场)


1938年,日本人在太原街建造了一座拥有2000多个座位的电影院,并且把这座电影院命名为“大陆剧场”。后来日本战败投降,影院被改为“东北电影院”。
(东北电影院)


在妈妈的记忆里,东北电影院开场的时候和现在的电影院是不一样的。现在开场基本都是直接关灯,而那个时候开场前是要敲钟的!三声“铛,铛,铛”的钟声预示着电影放映。
(街头售票和票根)
钟声深沉悦耳,特别好听,赶着来看电影的人听到钟声就知道电影已经开场了。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为了看电影而来,有些人就是冲着钟声来的,可见当时这敲钟的仪式有多罕见!
3
沁园春食品商场


沁园春的年头可谓久远,最早的时候叫“南江食品店”,主要卖的是各类糕点,离老远就能看到排着大长队,一度供不应求。
(沁园春食品商场)


它夏天的时候,周末偶尔会开设西餐风格的特色午餐,算是给来逛街的人们提供歇脚的地方。听说不少人都会慕名而来,就为了吃上好的香肠。
(沁园春内部)
4
开明市场


太原街站前的开明市场卖的东西很杂,包括服装、日用品、食品、玩具和小商品,所有你想买的都能在那儿买到,和其他的大商场比,便不便宜不说,至少还能讲价啊。
同时,它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大市场,里面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兼顾了待业青年和职业扒手,一言不合发生街头暴力事件那是常有的事儿。
开明市场的沿线有很多小饭店,是最早将商业和餐饮合二为一的地儿。门上挂着红色的招牌,招揽顾客的大姐站在门口报菜名“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炒菜,进来吧!”这一句“进来吧!”可谓是正宗的太原街吆喝了。
遗留的老建筑失去往日风采
说起太原街,老沈阳人总有很多话想说,在他们的记忆里南一的小吃街不能不提。90年代南一的小吃街是当时沈阳最大的小吃街,孩子们为了吃那的担担面即使走二里地也在所不辞。站在冷风中迎着雪花,只为了吃那一口热气朝天的面。

如今小吃街已被取缔,而剩下的那些记忆它们现在还好吗?
1
老联营
(老联营)


联营是由1935年创建的“中谷时计店”改造而成,是沈阳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百货店。在太原街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当时很多人都以能去联营购物为荣。顺口溜“乡巴佬进城,一身烫绒,先进饭馆,后逛联营。”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老联营)


我出生的时候,联营早已经被中兴所取代,不过听去过的人说,联营的设计就算现在来看也很精致。楼顶上有钟楼,外观是土黄色的马赛克罩面,连楼梯扶手是带有花纹的黑色大理石。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食品、五金、儿童玩具、布料、乐器。那的儿童商场卖的三轮车,是多少男孩女孩童年最想要的玩具。



2007年,联营从国有商业转型为欧亚旗下股份制商业公司,不知为何,我再也没有看见过他们描述的那种人满为患的场景。
2
中华剧场
中华剧场建于1971年,是当时沈阳城知名的剧场,附近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典礼大多在那举行,典礼结束后,还能借着光在那再看场电影。

(票根)
不过,时至今日,愿意再去中华剧场看戏的恐怕已经不多,像我这样的90后看话剧、听音乐会多会选择盛京大剧院、辽宁大剧院,没中华剧场什么事了。
3
沈阳市文化宫
沈阳文化宫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舰型大楼。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化宫最火的时候,那里曾经举办过各种书法、灯谜、集邮活动,还有不少关于文学、历史的讲座。
听说不少当时的年轻人约会都会约在那。后来多元文化兴起,市内的文化场所越来越多,文化宫的功能性越发的不那么明显了,除了工人朋友们偶尔会去那休闲之外,大家很少再提起它。
太原街已然没落?
2003年,太原街面临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40家老字号的商铺从大众的视野消失,似乎从那时起,太原街就开始逐渐走向没落,被年轻人所遗忘。



即使有中兴、万达、百盛、沃尔玛等大商场的存在,似乎也没办法扭转如今太原街已渐渐落寞、颓废的事实。
1
目前的困境


目前太原街的困境和整个沈阳城的困境脱离不开。
同质化严重

几十年前的沈阳城,仅有几家独具特色的购物商场,里面卖的东西多半是别处买不到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能张口说出不同商场之间的区别。

如今沈阳的每个区都有大商场存在,而且即使在不同商场,入驻的品牌也大同小异。我再也不会为了某个品牌去某个特定的商场,只会采取就近原则。
人口流失
(北上广深)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群去往大城市发展,尽管有太多“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在呐喊,但真正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的人并不多,这导致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多集中在大城市,而购买力又直接和收入挂钩。
老字号消失
(沈阳服装商店)
曾经的太原街处处都是有文化、有历史、有意义的街区和建筑,它们是属于沈阳这座城市的符号!而后为了迎合新时代,大规模的商厦开始建立,它们被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和文化的缺失!现在的我们只能从老照片和老沈阳人的讲述中窥探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多么的悲哀。
2
大商场难以为继


太原街的商场有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几个,中兴、万达、百盛、潮汇、欧亚联营、沃尔玛。撤出太原街的商场更多,新世界一二、伊势丹、新玛特、五洲广场、东舜百货。



太原街商圈商场云集,但与卓展主打高端消费人群、中街主打年轻时尚群体不同,它始终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这让很多商场无以为继。
(伊势丹太原街旧址)


2008年主打中端品牌的知名外资商场伊势丹信心满满进驻太原街,当天营业额创下84万。然而仅仅时隔五年,它宣布停业撤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所有人深思。
(五洲太原街旧址)


五洲五楼的美食广场上好吃的特别多,尤其喜欢吃那里的QQ鸡架,我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的往那跑。可即便是再好吃的鸡架,再好吃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无法扭转一到四楼购物层人迹冷清的局面,2009年五洲无奈停业。
3
时尚地下日渐落寞


我高中的时候最喜欢逛的就是时尚地下,那时候的地下啊人满为患,基本走不动道。甭管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人都特别多,好像大家都不上班似的



几年前时尚地下进行升级改造,淘汰了一批商铺,又进驻了一批新的商铺,变得竟有些不太敢认了。这时尚靓丽的装潢,这花样翻新的店铺,都和我的记忆有太大的出入。



以前来时尚地下买衣服的人都是冲着这儿便宜还能对半讲价。今年年初一个朋友看上一款皮衣,随口问了一句,要价1万块,吓得她好久都没敢再来。如果地下的衣服比商场都贵,还不能讲价,那还有什么一定要在这买的必要呢?

(下班时间在地下购物的人也很少)
即便是节假日也无法呈现出当时人挤人的场景。更为萧条的是,地下的商铺越来越没有开的长久的,走两步就有一家黄了
(黄了的店铺)
 唯一留恋的只有美食
太原街的美食很多,不仅有万达、印象城这种大商场里的连锁餐厅,还有隐藏在时尚地下的美味小吃。几年前的升级改造给时尚地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好多老商铺消失不见,但我还是找到了真正好吃的东西要推荐给大家。
1
张家玉米




来太原街要是没吃她家的苞米,那你今天这太原街就算是白来了。”地下有两家卖玉米的,她家一直在这儿,不过位置不太好找。想找到她有几个关键点一定要记牢:一是奔着人多走,二是奔着苞米香味儿走,三是奔着小吃街对着的入口走。
苞米味儿实在是太香了,小编忍不住买了两个。趁热咬了一口,一个字:甜!隐隐的还含着一股奶香味儿,三下五除二,我就给吃完了。再回味的时候,唇齿留香,果然排这么长的队是有道理的。当然,小编还得私心提醒一句,买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她“来两个嫩的!”
2
地表最强麻辣拌
“你家是之前半圆的那家吗?”“对。”时尚地下之前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的半圆消失不见了,这家麻辣拌从原来的地下一层换到了地下二层。之前有多火?这么说吧,火到在时尚地下都需要喊号的程度。
在还没来吃这家之前,小鱼就极力推荐,说是他家有点怪,我问怪在哪,小鱼一脸神秘地回我“怪好吃的。”这个形容我也是万万没想到,只能双击666为她打call。



说起来他家的麻辣拌确实和别家的味道略有不同,不是酸甜而是偏咸口。若是再让老板淋上点醋,那味道确实怪好吃的。尤其推荐加的这份儿面,极富弹性,造一大盘也不为过。在地下逛街逛累了,来这吃顿麻辣拌真是不错的选择。
3
酷辣辣喷火麻串坊




原来在这一趟的麻辣串总共有三家,现在只剩这么一家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太好吃,把其他家给挤黄了。



小编在点餐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小姐姐也在点,虽然这家好像已经是她俩今天吃货旅程的最后一站了,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是点了满满一碗,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吃货属性了吧。



他家是自选模式,看到想吃的往碗里放就行,老板会帮你把签子都撸下来,再淋上热辣辣的汤汁。趁热吃,又麻又辣,恨不得把汤汁都喝个干净。爱吃素的人,重点推荐他家的菜卷,保证吃完一串还想吃第二串。
4
老北京爆肚王






他家有两个必须要推荐的吃食,一个是爆肚,一个是土豆泥,这种街边小吃不要太受吃货的喜爱哦!
芝麻酱、酱油、醋、香油、腐乳、葱花、香菜,往爆肚上这么一撒,搅拌过后把充分带着酱汁的爆肚往嘴里送,吃的就是这个嚼劲,越嚼味道越香
这款土豆泥的口感和我曾经在重庆吃过的土豆泥特别像,里面搭配着葱花香菜和小榨菜块,要是幸运的话师傅还会给你带点嘎巴。软的地方绵软,硬的地方酥脆,隐隐带着点辣。
5
天下第一粉
天下第一粉主打的是各种粉面,其中尤以重庆酸辣粉最好吃。
麻辣酸香、油而不腻”是对这家酸辣粉最贴切的形容,在冬天来一碗热腾腾的酸辣粉,呲溜一口顺滑,驱走了整个冬天的寒冷。
6
黄马褂




既然名字叫黄马褂,重点就在一个“黄”字,他家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黄的,黄金糕,咖喱鱼蛋、湾仔烧。说是黄的盛宴也不为过。
嫩黄的黄金糕带着一股椰香,口感极佳,入口绵软不粘腻,特别适合喜欢吃甜食的朋友。
7
小巷鸡柳饭




他家的鸡柳饭也算是辗转多地了,曾经开在38中学旁边,有一大批的学生粉丝,后来在万达上开了分店,可没过多长时间又转移到了地下,有人猜可能是与万达的气质不和,毕竟十块钱就能吃到撑的小店在万达里已经不多了。



我买的是鸡腿鸡柳双拼饭,金灿灿的鸡柳搭配暖橘色的鸡腿,颜色就看着喜人。本来是冲着鸡柳来的,结果最后被番茄鸡蛋和土豆丝圈了粉。番茄鸡蛋酸甜,土豆丝香脆,给原本看似油腻的搭配里带来一丝清爽。
(90年代后期)
如今的太原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那种人来人往,货物供不应求的景象,有人说它已经走向迟暮,而我却始终不愿意相信,因为我仍然能看见它的努力。



比如刚开不久的玖伍文化城特地为沈阳人还原了原来的六大老字号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少儿书店、音像书店、科技书店以及太原街书店。

(外文书店和音像书店)
比如新开的印象城,意图打造年轻化路线,给年轻人提供舒适的休闲区。



里面的装潢和店铺选择都在尽可能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小吉的家)


比如还坚守在城市角落的人们。





我想这条曾让整个沈阳城骄傲的商业巨龙,如今只不过是沉睡罢了,迟早会有苏醒的那一天,我期待着那一天。

你呢?
互动话题
你记忆中的太原街是什么样子?
-The end-
团长精选



吉祥夜市 | 五爱街 | 兴顺夜市 | 艳粉街 | 二经街 | 北行

辽大美食 | 沈师美食 | 沈大美食 | 工大美食 | 东大美食 | 中国医科大学美食

深夜食堂—西塔 | 深夜食堂—老四季

深夜食堂—砂锅粥

外卖评测 | 粽子测评

吃货们都在看


    关注 沈阳吃货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