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复杂 真正引导孩子说话,从这里开始

 

文末会有送书福利,也有关于某某某事件我想跟大家说的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最后。...





文末会有送书福利,也有关于某某某事件我想跟大家说的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最后。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 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挪威森林》里的这组对话让我一直记忆尤深,这比喻实在太精妙。「喜欢」是个抽象的词语,喜欢的程度更是让人除了「很深」「特别深」「特别特别深」,就不知道用其他语言如何描述。

小熊这个比喻,却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这种喜欢有多深」。
在跟孩子说话时,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表达一个意思,可是孩子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他无法理解我们要说的,更无法表达他想说的。

就像有一次,我和孩子聊到大海,我说到「辽阔」这个词,孩子问:「辽阔是什么意思?」我一下子词穷。

如果我对孩子说:「大海很大,我们在大海上开着船,一直开一直开,要开很多很多天才能开到头。」孩子可能就一下子明白了。

这就是我们要学会的,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表达复杂的概念,也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比喻游戏」
比喻,是我们读小学时学过的一种修辞手法。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孩子认识世界,能感知和体验的事物有限,他认识蓝天白云汽车大树这些简单的事物概念,他也会表达高兴、难过、生气这些直观感受,但是更复杂一点、更抽象一点的事物,孩子就没有那么容易理解了。

「比喻游戏」就是打通这个环节的利器。
举个例子,收到孩子送的母亲节礼物,我们想表达「妈妈好感动啊」,但是「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孩子或许并不是太清楚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谢谢宝贝,妈妈好感动哦,就像肚子正饿着的小兔子,吃到了好吃的胡萝卜,而你的礼物就是那个超好吃的胡萝卜哦,妈妈像小兔子一样开心呢。」

是不是马上变得好有画面感?「感动」这个词语借助比喻的描述,变得生动了不少,孩子也体会到了,妈妈说的感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个的点,通过比喻游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一个个独立的点联系起来,由点成线,以线成面,这也是帮助孩子系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而打通知识、情绪、感受、经验,将以往经验串联起来,同时也是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基础。
除此之外,比喻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教孩子认识更细致的感情和事物。

比如,我们初中课本里的一篇经典范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但孩子可能见过很多种「舞女的裙」,荷叶的裙子是哪一种呢?是孔雀舞里面长长的裙子?是夏威夷草裙舞那种彩条的裙子?还是芭蕾舞天鹅湖里小天鹅的裙子?

我们试图让孩子理解「荷叶像舞女的裙」的时候,需要先引导他注意到,这些裙子都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有的是长长的、垂下来的?有的是彩色的、一条条的?有的是蓬蓬的,像雨伞一样?那你看,荷叶更像哪一种裙子呢?

像这样,在「比喻游戏」中的一次次引导,孩子不仅学会了认知新事物,还加深了对已知旧事物的认识。当孩子爱上玩比喻游戏,他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会觉得你是一个比其他大人有趣的好朋友。
说了半天,到底怎么跟孩子玩「比喻游戏」呢?这里有几个小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运用「比喻游戏」。

用孩子已经认识的事物来做比喻



刚才我们说过,比喻的目的,是用浅显代替抽象、用好理解代替难理解,如果这个用来打比方的东西,本身就是孩子不知道或者不理解的食物,那么比喻也就失去了意义

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常常形容月亮像弯弯的镰刀,可是现在的孩子见都没见过,哪里知道镰刀是什么。如果我们还跟孩子讲「弯弯的镰刀」,孩子反而会越来越不理解。但是孩子见过香蕉,跟孩子说「月亮有时候像弯弯的香蕉」,孩子就一下子能明白了。

所以,比喻游戏必须建立在孩子的经验、知识和感觉上,结合孩子经历过的生活来引导。

和孩子游戏时,抛开大人的思维



和孩子玩比喻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要纠结,这个比喻「是否合理」「是否可类比」「是否工整」。

和孩子沟通,不是上学写作文,不会有一个语文老师在你的作文本上批注——「该比喻使用不恰当」,或者,「这是拟人手法,不是比喻手法」,所以你可以更加天马行空地发挥你的想象力
比如形容一个东西暖呼呼的,你可以说像热水袋一样;也可以说就像在怀里抱着一只小狗一样;甚至还可以说就像宝宝拉的粑粑一样,还冒着热气,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哦!

不要否定孩子「离谱」的比喻



与「大人思维」对应的是「儿童思维」,儿童思维一大特征,就是「发散性」。这种发散性往往会导致,孩子有时候会说出一些「离谱」的比喻。
例如,看到刻板不爱笑的长辈,孩子可能会说那个伯伯好像一个凶巴巴的电熨斗啊,那是他对自己感受的描述;看到隔壁漂亮的姐姐,孩子又或许会说,这个姐姐好像一个水蜜桃呀,甜甜的,那是他对自己心情的描述。

这种比喻是不是「离谱」的呢?也不一定吧。

所以,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再往下问问,答案说不定会让你拍案叫绝。哪怕孩子说不出个理由来,家长还是要炒热气氛,「啊,这个回答不错呢!」毕竟,熊孩子的脑回路,你可能真的不懂,千万不要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哦。

多引导孩子自己发散思维



总有一些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脑袋空白,不知道如何比喻。这个时候,多引导孩子自己发散思维,说不定会有惊喜哦!孩子的思维没有定式,也许他会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形容为错综复杂的蜘蛛网也说不定呢!

互相佐证,举一反三



比喻游戏说起来容易,但到了开脑洞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素材太少。其实,不一定非要用一样东西来比喻另一样东西,可以用好多样东西,来比喻一样东西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形容一只小黄猫,你可以说它的毛发,摸起来就像宝宝每天晚上盖的毯子一样;身上的颜色,像昨天吃过的芒果一样;眼睛像邻居家哥哥玩的彩色弹珠一样;而白白的胡子又像爷爷的白头发一样;小猫眯起眼睛的样子,好像爸爸吃到酸柠檬的时候的样子……

其实真的有太多可以讲了,这种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层次,还能帮助孩子更敏锐地认识世界呢。



玩比喻游戏,能教孩子认识更多抽象的事物;让孩子对事物的细节观察更细致;时常用比喻的方式和孩子分享情绪,还能发展孩子丰富的感受能力。不说别的,就是以后上学了,写作文、上自然课也比别人更好。

而比喻游戏要运用得炉火纯青,能够和孩子「心有灵犀」,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和孩子多玩玩比喻游戏。

有一天,当你能够用比喻从容地和孩子沟通,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会上一个台阶,各种比喻信手拈来。

所以,赶紧玩起来吧!



本文图片均来自童书《生活三部曲:美好的生活》。

如果觉得我们分享的「比喻游戏」有趣又实用,动动大拇指点个赞呗,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还有机会免费获得由后浪出版公司引进、旗下浪花朵朵童书编译的《生活三部曲:美好的生活》(送书方式见萌芽语)。
当代最优雅的插画师之一让-克劳德·弗洛克和孩子展开想象,一起创作了这本《美好的生活》,在父亲、女儿、兔子「一家三口」的生活里一切皆有可能:他们最甜美的愿望、最疯狂的幻想、最离奇的梦都在最聪明的智者和最古怪的魔术师的指引下实现。这本书鼓励孩子去畅想世界,去选择和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编辑 | 小芽,小小鱼儿

  萌芽的话  

今天的文末安排了送书,让-克劳德·弗洛克的《美好的生活》是我非常喜欢一本书,装帧厚实,定价也不低,很想分享给大家。

昨天改完今天比喻游戏稿件的时候,就看到了红黄蓝事件又有了新进展,我突然觉得莫大的讽刺,这书还送不送?美好的生活,离大家会很远吗?思前想后,还是送吧,既然已经准备好了,就送吧,就当是一个提醒,我们都想为孩子构筑美好生活,但前提是,我们先共同构筑更美好的社会。送书方式是,留言点赞数前5名。

大家都看到了红黄蓝事件的新通报吗?说头脑不充血,那都是假话,但一切又似乎都能预料到,陆续有专业的人出来反驳其中的疑点,我的朋友圈也有妈妈说:「我还蛮希望是真的!作死的家长+坏掉的硬盘+恶毒的年轻幼师组成了整个故事线。」

选择相信,也许我们心里的痛和不甘很快就会消散,这件事像许许多多虐童事件一样被淡忘;但选择相信,我们的世界可能永远不会有「熔炉」法案,坏人永远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对我们孩子的作恶就依然会无休止地存在,这个社会不进则退。

我的律师朋友说,现行「涉嫌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量刑是3年以内。此前无数虐童事件的处罚,要不是涉事老师被处罚,要不是行政拘留,而法律规定,行政拘留严重的也不过是15天。

国务院已经公开征集2018年的立法项目,截止日期是12月11日,为了赶这个时间节点,周末开始就搜集资料,联系各种圈内人士,希望尽量加快提案整理和送审速度。之前大家通过邮件发送的建议,我都收到了,都很有帮助,感谢大家,如果大家还有建议意见,都可以留言或发到邮箱:mengya01@qq.com;除了提案,我也还想做更多性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我会用我在香港和美国专业所学,以及接触过的个案治疗经验,免费为大家做一些适合传播的产品。

真相未可知,但记忆不能忘。

还在做记者的时候,看到一个日本作家写的话——日本这次地震死了20万人,20万,那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死去了」这件事发生了20万次!「一个家庭坍塌了」这件事发生了20万次!

这话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每当发生类似的时间,我都第一时间会想起来。这是对事件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尊重。

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记住每一次的幼童受害事件吧。不是「许许多多的孩子被虐待了」,而是「一个孩子被虐待」这件事发生了无数次啊!


◆  拓展阅读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 假装游戏只是「过家家」?其实没那么简单
  • 老人带孩子玩这几款升级版经典游戏,还可以益智启蒙
  • 陪娃技能再升级!21天不重样游戏攻略


◆  更多专题文章 后台回复关键词查看

孕期 | 产后 | 母乳 | 断奶 | 辅食 | 湿疹 | 睡眠 | 牙齿 | 儿科疾病 | 家居安全 | 收纳 | 出行 |  情绪管理 | 语言发育 | 买买买 | 玩具 | 性教育 | 绘本 | 早教 | 英语启蒙 | 隔代教育 | 亲子游戏
本文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合作请回复关键词 转载 获取详情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萌芽百篇精选


    关注 萌芽研究所BU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