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厘清唐代仕宦人生

 

无论从什么兴趣角度来阅读这唐代文官制度“三部曲”,上到治国理政,下到企业管理,应该或多或少都能获得一些私人阅读的愉悦。...

三本书厘清唐代仕宦人生
 文 | 胡珂
赖瑞和先生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杜希德教授攻读唐史时,即深有感于唐代文献中职官部分之费解难读,如何才能像唐人一样亲切地阅读感知那些貌似复杂的官衔?怎样从那些“无血无肉的骨架式履历”中心照不宣地体会唐代文官的出身高低、功业大小、生活状况?“唐代文官研究三部曲”的出发点,乃是赖先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唐代文官研究三部曲
赖瑞和说唐
三本书和唐代文官服色相呼应

赖先生在第一本书《唐代基层文官》出版时就已经对三本书的封面有了清晰的设计思路,那就是三本书要和唐代基层、中层、高层文官的服色相呼应。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唐会要》等书,高宗上元元年(674)有敕文规定: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所以无论是联经版还是中华版,《唐代基层文官》封面采用绿色系,《唐代中层文官》采用绯色系,《唐代高层文官》采用紫色系,让每本书的色调都与它所讲述的文官群体的服色相映成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简体版每部书的出版时间皆稍晚于繁体版,作者得以汲取学界对之前繁体版的意见,在简体版中多所补充订正,如《唐代中层文官》简体版序言所说“把全书做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修改,不下百处之多”,因此中华书局版其实是对联经版的修订本。

赖瑞和先生将唐代文职事官纵向划分为基层、中层、高层这三个层级,并不纯然依据唐代九品正从上下三十阶之高低,而是兼顾了官资之清浊、权任之轻重、职务之剧闲以及官员的仕途前景之优劣等多重因素。譬如在《唐代中层文官》中,五品的郎中,七八品的拾遗、补缺和没有品级的方镇使府之判官,都被纳入“中层”序列加以讨论,正是基于上述综合考虑。“三部曲”陆续出版后,学界对此分类原则有所讨论,相信用心通读过全书的读者们不难理解作者之立场。

“三部曲”并非对见载于《唐六典》《通典》和新旧《唐书》职官志等政书的三百余种文官做逐一的考察解说,那势必不是三册书所能容纳的。整套书的一个总体研究思路,首先是要从林林总总的唐代文官中遴选出当时人最为看重、最常履任、最具代表性者来以简驭繁。如何遴选?

一是特别关注唐人自己的表述,如封演、白居易都曾自道他们所处时代社会上最主流、令人歆羡的清贵官职和升迁轨迹。

二是从史传、墓志所载大量唐人——尤其是像张说、张九龄、李巽、李德裕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实际履历中寻绎规律,将封演、白居易虽未道及但客观上不容忽视的官职加以补充、丰富。这样,构建出一个“唐代常任核心文官模式”,其纵向分基层、中层、高层三级别,横向分京官、州县官和方镇使府官三板块。“三部曲”重点剖析之核心文官数量不过三十多种,但因这些核心文官具有较高代表性,一般读者足以凭此感知绝大部分唐人的仕宦人生。

“三部曲”内容相应各具特色

唐代士人在进士、明经及第或通过门荫等途径获得做官资格后,初涉仕途,几乎都从基层小官做起。中央秘书省、集贤院等机构的校书郎、正字,仅提供给精英分子,被时人誉为起家之良选,释褐之美职,任官者进而有机会任京畿县尉或去名藩重镇担任巡官、推官或掌书记。普通士人则多担任参军或判司,或为中下县簿尉,或在某一次要方镇任僚佐,他们的前途通常要黯淡一些。

作者对唐代基层文官的生活实态给予相当程度之关注,专章集中讨论一些虽然显得琐细但非常实际的问题,包括俸禄多少、职位任期、任满后的守选、宦游奔波、办公和休假等。从这些具体而微的讲述中,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唐代基层士人的鲜活人生。读过《唐代基层文官》,我们便不会再仅据官品而想当然地轻视像校书郎、正字这样前途光明的释褐官而以为任官者沉沦下僚;同时也知道像李白这样自恃诗才便想突破体制不经基层而直取公卿有多么不切实际。

《唐代基层文官》

赖瑞和

中华书局
2008-5-1


在《唐代中层文官》中我们看到,已经积累了基层仕宦资历的唐代士人,其中一部分幸运者得以继续向上攀爬,升任到中层位置:若任京官,多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等台谏官,或郎中、员外郎等郎官;若任地方官,则多是重要州县之县令、司录、录事参军;若任幕府官,则多是判官等。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向上晋升的机会已经相当渺茫,次要州县官或普通幕职官就已经是他们的职业天花板了。
《唐代中层文官》

赖瑞和

中华书局
2011-9-20


《唐代高层文官》主要聚焦透视五大类型官员,即宰臣、词臣、史臣、财臣及地方牧守,这是因为他们是帝国“最有权势,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管国家财赋,且在地方上治理老百姓最重要的五大类高层文官和使职”。由于玄宗以后高层文职官大都经历了漫长的使职化过程,给当时和后世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故本书将使职为一大切入点。
《唐代高层文官》

赖瑞和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7-8-1


使职具有皇帝特使的身份,无官品而握实权,更专业亦更剧要,作者为使职下了一个新的极简定义:“举凡没有官品的实职官位,都是使职。”据此定义,唐代以本官充任史职的史官是使职,宰相究其实质也是使职,唐后期的节度使只不过是戴上了使职帽子的刺史。

作者注意分析各类职官使职化过程中的差异,指出像史馆史官取代著作郎、著作佐郎是迅速完成的一职代一官;而词臣与财臣的使职化较为缓慢,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双轨制”,如中书舍人、知制诰和翰林学士三种词臣并用,户部度支司曾与转运使、判度支使等共存。史臣、词臣、财臣的使职化体现为新职代旧官,可谓“取代式”的使职化,而唐后期刺史在本官并未被削弱的情况下被赋予诸多使职,这是“加官式”的使职化。诗歌为引,可读性颇佳

“三部曲”可读性颇佳,每个章节都用紧扣章节主题的一首诗歌或者一则史料作为引言,在正文行文之中,也常结合唐代诗文甚至现代人习见的现象加以印证。

例如《唐代基层文官》第四章《参军和判司》,引言举出白居易三十九岁时获得京兆府户曹参军时的诗《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四五万的俸钱比白居易七年前任校书郎时的“俸钱万六千”多了好几倍,他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亲友也“贺客满我门”,因而他要“捧诏感君恩”。从这些制度条文之外的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出官员们鲜活的人生体验。

又如《唐代高层文官》第十三章论述盐铁使及其地方附属组织:“盐税完全由盐铁转运使(以及后来的度支使),和属下的一系列庞大组织和官吏,自行负责。他们要管理盐的生产、课税、运输,以及最后把盐利送缴朝廷。唐朝廷现在要做起生意来了,而且还是全国性的大生意,要组织亭户去生产盐,把盐加税后,卖给盐商,再由他们转卖给百姓。这简直就像在经营一个遍及全国的大企业。

朝廷要在各州县产盐区,设置生产收购网(组织亭户,收购他们生产的盐),然后还要有课税销售网(加盐税,售给盐商)。同时,为了防范私盐,监督运输,还得设立一支全国性的盐警部队。又为了运输盐产和盐利,还得有一个完整的运输网。这就需要聘用不少自己的盐官,和数千名下层吏员。唐朝这个盐政大企业,恐怕比现代的许许多多大型国营企业,还要复杂。唐朝是第一个设立这种大型国营事业的朝代。”这种引人入胜的笔调很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唐代基层文官》和《唐代中层文官》出版后不久,海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刊布了至少八篇以上的书评,可见颇为学界关注。即使其中持论较苛的评论者,也无不推崇作者活泼晓畅、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既往学者对唐代官制的研究专著不少,但多是就某一具体职官或制度作专门考证,虽间有力作,也多成高头讲章,在可读性方面尚有欠缺。

像赖瑞和先生这样倾数十年之功致力于通盘梳理整个唐代文官体系,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唐人在官场中的沉浮迁转模式,并深入浅出地为晦涩的官衔“解码”之作,着实不多。从市场角度看,同类制度史研究著作一般难得有重印的机会,而先前《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简体版颇受欢迎,都曾加印,现今又已售罄。

唐代文官研究“三部曲”的读者面向较广,在传统文化热度渐高的今天,专业学术领域之外的知识阶层,无论从什么兴趣角度来阅读这唐代文官制度“三部曲”,上到治国理政,下到企业管理,应该或多或少都能获得一些私人阅读的愉悦。
■ 《深港书评》
编辑|邓晓偲


深港书评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关注 深港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