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车库回到「宇宙中心」,一代清华人让一个公司叫板世界巨头

 

这是一个关于清华八十年代校友投资和创业的故事。...



编者按

过去一个月里,两件大事在同一天传遍了清华:1981级无线电系的校友邓锋把对学弟1989级物理系朱一明创办的兆易创新公司的天使投资的1100万美元收益捐给了母校;以校友张朝阳为董事长、王小川为CEO的搜狗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邓锋捐款的那天,王小川和他的学长们一起出现在仪式上。众所周知,以王小川为代表的清华计算机系1996级,在互联网行业做的风生水起,第一次把一个学校的印记留在了时代的潮流里。但追溯信息产业的基础——芯片,很多人不知道正是王小川身边的学长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和世界巨头叫板,如今才如愿走在了成为世界一流的路上

这是一个关于清华八十年代校友投资和创业的故事。一切还要从朱一明、舒清明和他们的兆易创新公司说起。

凑不齐的100万美元
2004年初,美国加州硅谷地区Milptas市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里,一个年轻人正在和李军讲着他的创业计划,并且希望得到他参与创立天使基金的资助。作为清华企业家协会TEG(TEEC前身)发起人之一的李军,于1985年从自动化系毕业后,正处在离开硅谷回国发展的过渡之中;他对面的年轻人是他的学弟,1989级物理系的朱一明。两人有着相同的人生轨迹: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创业硅谷——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日后投资朱一明公司的校友身上的共性。

李军已经记不清当时对话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朱一明的计划并没有吸引他。直到在同一家咖啡店的第二次见面,朱一明带着更为成熟的存储器IP计划出现在李军面前。这次,李军觉得自己应该帮这位学弟一把。
▲李军与朱一明第一次见面的星巴克咖啡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存储器的设计制造从美国和日本逐渐兴起;到了2004年,存储器行业江山已定,巨头林立。朱一明和他的合作伙伴,清华1985级电子系校友舒清明,想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在当时硅谷的专业人士看来几率为零。

在硅谷打拼多年的李军自然知道这一点,「投资不是做慈善,朱一明身上的特质让我觉得这个事情靠谱。当然,影响我决定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众多老师和校友对成就清华在集成电路领域影响力的情结。」李军至今还保留着会面之后朱一明给他发的电子邮件,邮件里朱一明预见了芯片产业向亚洲的转移,他相信是时候轮到中国在这个产业里扮演重要角色了。

人想多远就能走多远,这是清华人做大事的体现。」李军欣赏朱一明的远见,找来了当时硅谷搞天使投资的「金手指」周老先生,帮助他们以10万美元投资起家,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开始了「车库创业」。两个「资浅」工程师带着兼职的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研制出了存储器样品,传统的静态存储器一个存储单元需要六个晶体管,而他们的创新技术只需要两个——这意味着成本缩小为三分之一,而性能和效率扩大了三倍。
▲舒清明(左)、朱一明(右)在车库创业

做出成功的技术验证样品自然值得高兴,但两人又开始为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融资犯难。早前经李军介绍,他们认识了时任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1983级校友薛军,从认识到融资,朱一明从没有放过一次说服薛总投资的机会,可是每一次都从来没有像那通电话里那么直接。薛军对此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硅谷带着孩子们买车,朱一明电话进来第一句「薛总,您能投我吗?」就像是一阵电流,这句话直击薛军的心里,现在回忆,打动他的正是朱一明的执着。

薛军承诺帮朱一明募集到1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他找到了1980级工物系校友罗茁。罗茁当时是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薛军的引荐下欣然答应投资了200万人民币,周先生追加了10万美金,邓锋投资了5万美金,李军等人的基金投了10万美元......在校友和其他投资人的努力下,七拼八凑到92万美金时,怎么也凑不够100万了。薛军还希望能凑足这100万美元,朱一明却果断地劝他:「薛总,不能再等了,92万就92万,咱们得往前走。」

朱一明就是在关键时刻很果敢,他可以为了效率而牺牲利益。」薛军对朱一明的几次重要判断仍记得很清楚。
从硅谷车库回到「宇宙中心」
早在创业之初,朱一明和舒清明就知道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国内。2005年初,两人还没回国,清华科技园孵化器就为他们选好了公司的地址:学院大厦A座307,在距离清华不过百米的地方,在这个让朱一明第一次看到芯片的地方,他们决定要做中国自己的存储器公司。漂洋过海,兜兜转转,两人又回到原点,但这次现实和梦想更近了一步,重回「宇宙中心」,两人收获了来自清华科技园的归属感

2002年清华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成立,为海归的校友提供早期孵化服务支持。代表科技园投资兆易创新的罗茁回想起刚成立时的情景,话语中仍带着迷茫之感:「90年代末风险投资的概念刚刚进入中国,我们成立之初只有50万的启动经费和两层毛坯房,那时候还不敢想挣钱的事情,只能说是与创业企业共同成长。」就是这样一个羽翼未满的机构,把几乎所有的优势资源都给了高风险的兆易创新。
▲朱一明、舒清明回到清华科技园时的公司大厅


回国之后,朱一明负责跑市场,舒清明主抓研发。公司产品以「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为三个主要创新点。围绕「高性能」研发的第一款静态存储器SRAM的目标客户显然为高端用户,但大公司已经有了固定的大供应商,根本不会因为低廉的价格铤而走险.。朱一明决定将重点放在后两个技术特点上。

2005年的一天,朱一明、罗茁、薛军和当时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建北正在开会,朱一明出去接了一个电话,轻轻地走回来,他在薛军耳边低语道:「我们接到第一笔订单了,不好意思,只有10万元。」

别说是10万元,就是一万元我们也非常高兴了!」提到这从零到一的突破,薛军觉得一个做存储器的公司,能在开始的一年内接到订单,就是最大的成就。
▲朱一明与他们的第一位客户


2008年,对兆易创新来说是一个节点,金融危机那场飓风刮得太猛烈,吹倒了半导体行业的大树,树下的小草也不免风雨飘摇。朱一明及团队靠技术实力设计出了大温度范围和高存储密度的产品,战胜了两个美国设计团队,最终获得一家日本公司的订单;同时又得到了来自校友的2000多万资助,其中包括罗茁、薛军所在的启迪中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李军等人基金的追加投资。兆易创新这颗小草在金融危机吹过的时候没有倒下,春风又起时终于迎来新的契机。

2016年,公司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同年8月18日,公司在上交所IPO上市。上市前,公司进行了最后一轮融资。今非昔比的兆易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青睐,第一轮投资的邓锋学长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周六的下午,融资已满的朱一明走在去邓锋学长办公室的路上,心里琢磨着如何婉拒老学长的投资,没想到见面时邓锋的一句话让他瞬间放弃了拒绝的想法。「你让我投资,我就把第一轮天使投资的获益全部捐给清华。」「我当时很感动」,朱一明回想起邓锋的承诺,连说了三次这句话。「不愧有大哥的气派,邓锋学长他们一直是我的楷模。

直到捐款当天,有人问邓锋你知道自己要捐多少吗?邓锋这才知道自己捐了1100万美元,准确的说是才知道当时5万美元当作是帮助校友的一点心意,如今翻了220倍,变成了1100万美元
不死,就去乘风破浪
10月13日,就在邓锋捐款的当天,罗茁和李军联合发表声明辞去兆易创新董事职务。「兆易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舞台,它需要实现对其他公司的并购,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国有资本的进入,我们的退出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罗茁把兆易创新的未来看得很长远。

海外回来的,我们是最不被看好的,如今没有死,反而做成了最好。」朱一明认为主要是选对了赛道,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未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都需要它的支撑。另外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为芯片产业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包容空间。

2016年8月18日,兆易创新上市的答谢晚宴上,李军在台下望着台上分享感言的朱一明,一直期待着一句话,那是他在答应投资朱一明时希望看到的未来,是他十几年看着朱一明成长所达到的目标。「我要做成中国最大的存储器公司」。「今天上市,完成了第一步,下一步要做成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最后,朱一明终于说出了这句话,他果然没有让校友们失望。
▲兆易创新公司A股上市答谢酒会

大家都看好公司的发展,要说出(减持股票)都不想出,但是觉得要支持朱一明,把这个公司做成世界一流。」李军说。

朱一明说自己有个缺点是不愿意记日记,不愿意拍照,不喜欢把时间停留在过去,他认为挑战都在未来,能过去的都不算挑战。反而是学长们把他和兆易的成长点滴记得清楚。本来就善于写作记录的薛军,电脑里几乎有着兆易每个阶段的照片,从人到产品,他都整理在文件夹里。同样被他留存的还有无数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比较频繁的时候几乎两三天就会和朱一明一起修改一版。

朱一明的第一本商业计划书非常稚嫩,上面简单陈述着他「成为中国存储器的领导者」的梦想。追梦途中难免徘徊,2008年美国的存储器公司ISSI出资1000万美元收购兆易创新,朱一明来和薛军征求意见。薛军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朱一明的回答还是当年的梦想「做中国三星半导体!」,不用薛军多说,他已有了答案。两人不曾想到这一问一答却造就了后来历史性的反转,2016年,日益壮大的兆易创新计划以9亿美元并购8年前企图收购它的ISSI。

以清华校友为主的老董事相继退出董事会后,朱一明组织召开了新的股东大会,完成了新老股东交接,以前一群老朋友组成的群体习惯了简洁明快的交流方式,这次新董事看来缺乏仪式感的交接仪式,在朱一明看来已经是记忆中最有仪式感的一次了。

后面我们还要去更大的大海里去航行,总要去面对更大的天地,今天开完董事会,觉得渐渐开始脱离清华的庇护,自己去乘风破浪。」朱一明坦言自己因为执着,有时也会执拗,学长们既对他百般照顾,也在专业问题上严格把关。

从一个工程师到一个企业家,朱一明在校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带着他们的支持和嘱托,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里继续前行。罗茁、李军、薛军相信,兆易创新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它注定要在中国半导体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

文 | 京泽

照片提供:薛军、李军

采访:清华校友总会、清华研读间

编辑 | 唯是

责编 | 吖方


    关注 清华研读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