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还有解药吗?

 

“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个北大教授如是说。...



蒙晰曾经就日渐普遍的孩子离家出走的问题采访过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



沈教授现在也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

“奕斐有话说”来和大家探讨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这篇“中国式教育”,还有解药吗? 让人获益匪浅,蒙晰拿来和大家分享~

导读
“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个北大教授如是说。

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有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又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式教育。
隔一阵子,就会有一个热点事件,让大家关心中国教育。今天,重庆市一个10岁的男孩,因为父亲不让他看电视,一气之下,从20楼跳下来,当场死亡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个案,总是让我不胜唏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总是这么苦呢?在学校被老师管得死死的,在家里被父母管管得死死的,想要自由的渴望连20楼这么高也不怕。

更让人心寒的问题是:我们管理的这么严格,孩子生活得那么辛苦,却并没有成长的比那些活得自由自在的孩子好啊。



中国教育界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呐喊也不绝于耳,这也是去年一位北大教授在一个公开演讲中的内容。他指出中国的教育已经像30年前1977年那样,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这位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培养出来的世界一流人才非常少,我们所知的大师都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开放之后,我们培养出来的真正大师级人物好像是凤毛麟角。
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我们的教育体系真的出现了问题了吗?中国的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社会上普遍认为我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走形,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更是让许多家长深感焦虑。

除了教育资源和竞争机制意外,我发现中国对于“教育”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学习”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误解。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习有三个层次:

  • 第一,知识。知识是已经被归纳总结好的“事实”和规律(事实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很多时候总结出来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
  • 第二,规律。规律就是知识背后的逻辑。通过掌握规律,人们可以更快、更广地学到这些知识,能做演绎。


比如,要打开一个瓶子,我告诉你往右旋,这就是知识,你很快就学会了,而且效率还很高。但是规律呢?是我给你各种瓶子、罐子,你就会发现我刚刚学的知识,可能只能打开一部分,其他就打不开了,所以这下就需要规律了。打开瓶子的规律很可能就是在非自动的情况下,你关上去是什么作用力,你的反作用力就能把它打开。规律的学习要比知识来得慢,效率低。可是,它能打开的东西更多。
  • 第三,能力。能力是什么?能力是探索规律的方法和坚持。还是要打开瓶子,可是没有人告诉你规律,你需要自己发现或找到这个规律,然后打开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各种错,他可能把杯子打碎了,把瓶子给搞坏了,水就出来了。他不断地犯错,通过犯错,再修正,再犯错,再修正,他自己就能找到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不仅仅是用来开瓶瓶罐罐,而是一旦孩子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法,那么,当他碰到那些第一次遇到的问题时,他不害怕有信心也有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能力的培养效率很低,很多父母都觉得没必要,直接告诉她瓶子怎么开,不就得了?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为自己的孩子能比别人更快地开瓶不犯错误而得意。所以,如果比较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比别人强啊,因为孩子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比别人多。
可是到了大学,太多没有确定性答案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一直在背知识和规律的孩子比不过那些小时候看上去一直在玩的孩子了。更严重的是,那些自己探索规律的孩子,不需要别人逼迫,探索的成就感和乐趣鼓励他往前走,而那些死记硬背的孩子却学得很痛苦,被逼着往前走。

我们的基础教育太过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学习,而没有给与孩子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来,只能靠记忆来掌握知识。

而好的教育应该是这三方面的平衡。


我的女儿在美国读过小学一年级。她一进学校,老师就给她一张图书卡,教会他们怎么查阅资料。比如说,青蛙是什么样子的,每个孩子都自己去查。查好了以后,每个小朋友来交流,一个小朋友说他觉得青蛙是绿色的,另外一个小朋友说青蛙是褐色的。老师也没有说标准答案,只说大家都做得很好,每个人有什么优点。明天,老师又让孩子去查到底有没有UFO,小朋友又去做了。
这个时候,我也会疑惑,孩子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时间一长, 我发现孩子不断在探索,他开始知道如果自己碰到一个新问题,自己有哪些途径可以去获取知识,自己怎么把这些知识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找背后的规律,然后怎么得出结论来。这是长时间的累积。等到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就很强了,给他们任何一个问题,他们都能自己解决。
这就叫创新意识或者整体的能力。


而我们在初等教育阶段其实并没有把这个功能发挥得很好。

教育局这几年反复讲减负,不仅仅是降低孩子的学业的压力,更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探索规律的时间。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家长也很焦虑,希望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所以学校减了负的学生反而普遍在外面上大量的培训班,结果导致那些真的慢慢探索的孩子和那些在外面上过课的孩子相比,考试成绩差很多。这个时候家长就坐不住了,觉得现在落后,那么以后不是一直落后了吗?于是更加着急的给孩子补课。
可是家长没有想过,其实现在落后可能是孩子自己在学能力,后面是可以反超的。

我很不喜欢有些所谓的培训班(孩子要上补习班?这五个问题你想过了吗!),他们实际上就是提前把规律告诉孩子,提前把知识告诉孩子。孩子觉得既然有了直接的知识点,把公式一背,所有的作业都做出来了,为什么我还要自己去探索啊?这不是很傻的一件事情吗?所以很多孩子碰到难题,他不是自己去探索,而是等着上课听老师讲一个规律和公式,然后就把这些题目做出来了。
中国孩子探索能力的时间段就这样全部被拿走了,而每一个时间段都是有机会成本的,所以我们的孩子在初级阶段很强,但到了大学阶段问题就很多了。

我一直觉得教育的问题,不是一个教育体系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问题,我们要重新去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评述所谓的好教育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过早的把竞争压力和焦虑施加在了孩子身上,才使得他们只得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之间,而没有空隙能自己探索一下这个世界。也正是这种探索能力的缺失,使得我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始慢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这两年高校的发展被社会诟病良多,学生的能力也普遍受到质疑,而作为一个普通高校老师,我也希望家长们能够耐心一些,多等等孩子,给他们多一些培养探索能力的时间,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股脑全报培训班。
面对这样的中国教育体系,家长们会觉得很无助,觉得没有办法。而我开出来的解药是: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规律和知识的,那么就让家庭教育能独立出来做孩子的能力培养,让知识、规律和能力孩子都有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但现实是,现在学校大量的压力都放到了家庭,绝大部分的家长hold不住这样的压力,而且也没有办法看到家庭教育的前景,导致他不得不跟随学校的节奏走,这个时候,家长变得焦虑,家庭教育应该有的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也被剥夺掉了。



所以,每一个家长都需要仔细思考一下,我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就应该让他快速学习正确的答案,但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必然会经历犯错、拖后等过程,这个过程是孩子成长自己能力的必经阶段。如果,孩子每次犯错,你都能看到:啊这是他的成长时机啊,他又有机会犯错和改正了;当他第二次犯一模一样的错误,你能这么想:看来他在反反复复寻找可能的道路啊……当我们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多花点时间,短时间内落后一点,那么孩子的能力就自己成长起来了,他的后劲就会慢慢展现出来。

所以,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下还能健康成长的解药是:父母的坚强,父母能强大到承受孩子不断的犯错、尝试失败和落后,只有这样,才给了孩子能力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如果家长能跟着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好的方法,我们能让孩子的这个阶段走得更顺利,也更快乐。


关注 
“美妈蒙晰”
分享~
~收获
美丽


    关注 美妈蒙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