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无论多少雨雪阻隔,心的方位永远指向“家”

 

也许历经风雨,也许身心疲惫,但我们会风雨无阻地奔向那个心里的归宿——家。...



导读

也许历经风雨,也许身心疲惫,但我们会风雨无阻地奔向那个心里的归宿——家。
- 1 -
人生的旅途漫漫,多美的风景都比不上回家的路。无论春运的人潮再怎么汹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少雨雪阻隔,心的方位永远指向“家”。

家文化把中华大地变成了巨大的磁场,牢牢吸住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思和情感。故乡和家庭有如此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造就了亿万人流穿越大地的律动,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华夏传统。

千百年以来,人们心中的信念有着一个固定的归属——家。

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愁是不灭的明灯;

从“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是绵远的牵挂;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家国是永恒的话题。

对家的精神归属浸润在我们的血脉中,融入到文化里,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 2 -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教”或“良心教”,中国人做事以良心为出发点。

西方人以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是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教授给我们的内容,有无私而厚重的亲情大爱,还有待人接物的基本功课,更有家国天下的浓厚情怀。

家是社会的细胞: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但中国文化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着。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的生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休戚相关。

- 3 -
正是因为这种对家的责任,使得家成为了由私及公的必经桥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与亲人之间最真诚的爱,推己及人也才会格外有力。

由家而国这种自然而然的推广,让仁爱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家国情怀成为华夏民族的烙印。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的根。

也许历经风雨,也许身心疲惫,但我们会风雨无阻地奔向那个心里的归宿——家。因为有了这个地方,我们的心灵才有皈依,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

千百年以来,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以“仁义”治国,以“忠孝”传家,在青史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忠臣孝子,他们激励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使得我们成为了以忠孝仁义闻名的礼仪之邦。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愿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能传承齐家之道,让“家教”和“家风”融入进每一个家庭的血脉之中。

主播
刘玉婷
作者:谦德文化讲堂
来源:谦德文化讲堂
(ID:zhwhdjt)
阅读是件最美的小事
可以汇成耀眼的星河
新华社#领读者计划#
邀你一起
加入阅读大厦
做全民阅读的领读者
投稿邮箱:yedu@xinhua.org
监审:袁建
监制:陈知春、刘浩
摄影:中国之美社群
(张洪举、肖尧、欧得杜)
编辑:王龙、徐步云、董琳娜
实习生:郝颜玉、李超然、王悦阳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新华社夜读”网易云音乐!


    关注 新华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