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左,艺术向右?这场大牛云集的论坛为你开启求真和求美的深度对话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端点。自由却规矩无处不在的艺术,严谨却充满激情的科学,当两者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端点。自由却规矩无处不在的艺术,严谨却充满激情的科学,当两者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接下来,让小编带你走进关于“求美与求真的深度对话,感性与理性的跨界交流”~

当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浙江大学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进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12月2日至3日,浙江大学“艺术与科学”高峰论坛在紫金港校区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之纷繁议题,分享各领域前沿成果。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物理学系唐孝威院士,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振濂等出席开幕式。

 艺术与科学从不分家
吴朝晖在致辞时指出,自古以来,艺术与科学在助推社会进步中从不分家、在延承人类文明中从未缺席,两者始终处于日益融通的过程。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今天,艺术面临更快的转型,科学寻求更大的突破,艺术与科学的学科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浙江大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明显、研究特色突出,我们致力于打造开放式的学术创新生态系统,坚定地推进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会聚,将在更高层次上建设艺术学科,以更高标准培养艺术人才,希望通过本次高峰论坛,进一步与全球战略伙伴、中外专家加强合作交流,在互学共鉴中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艺术家与科学家有怎样的关联?浙江大学通过举办此次高峰论坛为互相交流与了解架起桥梁,走出了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一步。

陈振濂致辞说:“文化自信应该包含艺术家的专业自信,让艺术家敞开胸怀和科学进行对接,了解科学家如何看待人的艺术行为,是艺术家的文化自信的表现。这次论坛将探讨许多新的、很陌生的领域,非常值得期待,希望艺术与科学通过一次次高峰论坛,走进学科交叉的新时代。”

作为本次论坛的组织者,浙江大学艺术学系主任黄厚明提到:“邀请艺术家来论坛做主旨演讲,旨在分享这样一种信念——艺术与科学,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个智性工具。”

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由来已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比喻成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是从人的智慧与情感之于理解艺术及科学所具有的同构性方面来把握二者关系的。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和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从哲学和认知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关系。

作为神经元艺术史奠基人的奥尼恩斯教授,作了题为“神经科学的奥秘和艺术的隐秘力量”的报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脑科学与视知觉研究专家迪克·斯瓦伯教授分析了他对“艺术与大脑”的认识。他们共同谈到了大脑与艺术和科学间的联系。



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艺术史德·碧艾芙教授借助于神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荷兰多样性的土壤地质、不同的城镇群居形式等环境因素是如何塑造并持续影响各地的文化和艺术面貌的。
人工智能这样对接艺术
人工智能成为本次高峰论坛上的一个讨论热点。“当今世界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是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唯一一个比较不容易介入的领域就是艺术。” 陈振濂在论坛上感言,“有的科学家解释,只有艺术是发散性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没有到控制艺术的地步,这个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自信。”

人工智能在做什么?历史是如何发展的?现在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人工智能的优点是什么?什么还做不到?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周志华在这次高峰论坛上做了详细的报告。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三者关系
周志华举了三个例子,用以说明人工智能发展程度。第一个是医学文献筛选的例子,循证医学需要花费人类医学专家大量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而目前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原先3.3万篇医学文献需要花费医生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只需要一天。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绘画鉴定,目前的绘画鉴定只能依靠少数专家,藏家和博物馆的成本非常高,并且具有偶然性。现在依靠机器训练分类模型进行真伪鉴定,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在荷兰的案例中自动鉴别精度已经达到95%。第三个例子则是考察机器对图像的理解,比如画面元素的删减拼合、风格的模仿等等。这三个例子的关键在于计算模型的确定,而这就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方面。

《纽约客》2017年10月23日刊封面
面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问题,周志华表现得比较乐观。他表示,人工智能科幻不等于人工智能的科学,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生很多成果,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人工智能并不比飞机、火箭更危险。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把人类从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如果说它有威胁,它也难以取代心理咨询、艺术等人类需要同理心的工作,更难以泯灭人类用创造力积淀的数千年深厚文明。



鲁东明教授围绕中国古代壁画特别是敦煌壁画方面的研究工作案例,展现了数字技术引入文物保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他说:“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构成一个文化遗产。计算机数字化,可以让文物‘活起来’,而数据的采集过程是原汁原味地把几千年艺术的作品表达出来。”鲁东明认为,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艺术品中隐含的大量科技、艺术、文化信息可以被不断提炼,融入到研究教育展示过程中。

“双十一”的广告是怎样产生的?当天论坛上,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吴飞和孙凌云教授的团队揭秘了人工智能在阿里广告中的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从逻辑、概率模型、深度学习的迭代中,已经迈入创意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已经可以完成字体生成、草图生成、卡通形象生成、风格迁移等工作。设计师会不会失业?孙凌云认为,设计工作是少数的创造性工作与绝大多数的机械性工作的结合,把人工智能引入设计领域是为了把设计师从繁琐的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创造性的工作上。
 科学家、艺术家与跨界的事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人类把握自然世界的智性手段。

中国唐代收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爱因斯坦表示:书面与口头语言在他的思想机制中并不起什么作用,而起作用的是“能够‘自动’复制或融合的清晰的图像”。

艺术家对万物的洞察需要想象,而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中国美术学院杨振宇教授在报告中说,通过研究梵高的书信,人们发现这个“疯子”对光学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研究,因此在绘画中了然于胸。“19世纪到20世纪初印象派大师们对色彩和阳光的发泄,源于他们对光学与色彩的研究。”

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
著名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痴迷,让人困惑。这其中既有绘画女主人公本身的原因,也有画面以自然为背景的因素。杨振宇说,这里有对人自身的奥秘和科学的探索。达芬奇对人体的解剖、对机械的设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而正是他对科学的观察,使绘画变得更加的精致。在达芬奇设计的一张建筑俯视图的展示中,杨振宇感叹:“达芬奇,就像飞在天空当中的一只鸟,用科学的精神去想象所在的世界。”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蔡天新教授的专长是数论研究,同时长期致力于找寻数学的诗意和美感。对于科学与人文,蔡天新说,这两者都是自然界通过心灵必然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化,心智出现变化,科学与人文也随之改变。“两者之间有隔阂,但是不是存在必然的隔阂,发展的规律比较相似,有的时候有点变化。”

本次高峰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包括四场报告会十二场报告,以及一场分组圆桌讨论会。围绕人工智能、脑神经科学与神经元艺术史、艺术与智性、新媒体艺术与数字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书画鉴定、陶瓷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科学发展史等议题展开讨论。
文字记者:柯溢能

摄影:卢绍庆,部分图片由论坛主办方提供

部分内容来自“浙大艺术沙龙”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神经元艺术史——浙江大学“艺术与科学”高峰论坛首日侧记》丨优创网《一秒做出8000张海报设计的「鲁班智能设计平台」是怎么工作的?》

今日编辑:吴奕皓丨金云云


    关注 浙江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