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絮絮谈

 

第三十期《语文小报》❈第三十期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些任性地做了8版,容量比之前多一倍。过去一个星期有两件事情在朋...



新组装的书架,又一次书满为患,恐难久置


新一期的小报里我留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取名《碎碎念,絮絮谈》:

先来读一首诗——《你还在我身边》: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生气,/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2014年“愿付雁书常思君——微情书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写给已然离去的妈妈。据说是一等奖的作品,却无从搜到作者是谁。

想推荐一个音乐类的视频节目,不过闭上眼睛当做广播节目去听似乎更惬意。我要推荐的是马世芳的《听说》,2015年播出第一季,今年则是第二季。《听说》是个好名字,彭于晏和陈意涵主演的那部很好看的电影就叫《听说》,用作广播节目的名字,十分契合。马世芳是广播人,继承了母亲陶晓清女士的衣钵。陶晓清主持音乐广播,是台湾1970年代民歌运动的重要推手,被称为“民国之母”,以至于马世芳经常被人打趣说他是“民歌本人”。马世芳从小耳濡目染,年纪很轻就在校园广播主持音乐节目,随后获得机会进入电台,那个时候,广播还是很重要的媒体,是纯粹属于“声音”的美好年代。我也觉得,与现在的MTV音乐台相比,在广播里收听音乐节目,更惬意,情绪也更易被感染。做一点减法,倒带回去几分钟,似乎就纯真上几分。 马世芳是很棒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他的声音,很适合用来听,他讲的音乐故事,娓娓道来,也很好听。《橄榄树》一期,《青年李宗盛》两期,我听了好几遍,齐豫的天籁之音,青年“小李”和他《生命中的精灵》,听着听着,仿佛已融入黑夜、梦乡...

最后想做一个小小的预告,就是上学期就动念想做的关于电影节的讲座,终于在拖拖拉拉中下了决心要办。这几年,我去了两次上海电影节,一次北京电影节,当然也只是看一些电影罢了,但却像是和一群喜欢电影的人一起做一场关于电影的梦,经历实在太美好、难忘。所以想和大家聊聊在上海、北京看电影节展映电影的有趣经历。时间应该是下周中,地点应该是合班教室。具体请大家关注活动海报,现场会赠送一些与电影有关的小礼品,欢迎大家来捧场。(许老师)
第三十一期《语文小报》




第三十一期《语文小报》的头版文章是《以善待穷人为荣,赶走穷人为耻》,摘自凤凰文化的一篇文章《从前,北京是个养穷人的地方》。相关新闻已经发酵了一周,可以说阅目的很多,而被和谐的就更多了。这篇也可以说是一种影射,就像另一篇来自《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的文章《驱赶穷人失败了,城市就胜利了》,文章讲的是16世纪的伦敦,指向的当然也是当下的北京。

近期新书资讯中比较关注的是宗璞的“野葫芦引”四部曲的最后一本《北归记》终于要出版了。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时,从书店拿起一本《南渡记》时,可以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彼时我正钟情于阅读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八卦”的心也正炽,尤其是读了《围城》以后,对这一题材的书很着迷。这部《南渡记》则是讲述一个北平知识分子家庭在抗战前后的生活变迁,可以看出作品有自叙传的成分,那时宗璞正是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一个大姑娘的十年,而这部作品从第一部发表到今天第四部终于出版,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真是殊为不易,当然,这也是宗璞本人对这部作品看重,不愿降低品质吧。

这一期有“书籍推荐”的板块,分别推荐了:《看不见的森林》、《传家之物:艾丽丝·门罗自选集》、《白门秋柳》(黄裳)、《知中:幸会!苏东坡》、《美丽古典》(骆玉明)和小说《在这世界的角落》。一篇选文《春晴也好,春阴也好》摘自苏枕书的《京都如晤》一书,我写了一段编者按介绍这本书: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今年出版的《京都如晤》一书,这是一本书信集。相信大家都知道“见字如晤”,或者叫“见字如面”,如晤的意思就是好像当面见到人一样,是古人写信时的一种常用语。本书作者苏枕书是青年女作家、学人,早年曾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奖,并写有小说多部;后来东渡日本,在京都大学求学,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客居已七八年之久,期间酷爱书籍,醉心中日历史文化,撰有《尘世的梦浮桥》《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古书店风景》等有关日本文化的散文随笔多部。而这本《京都如晤》正是作者自2011年冬至2017年春,贯穿七年,以书信体记录京都山川风物之美与旅行、读书所见所感。除了文字,整本书的插图照片和装帧设计也极美。


    关注 跟许老师一起度过漫漫阅读时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