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盲”遍地的时代,别让庸书毁了孩子一生

 

希望每一位正走在亲子阅读道路上的家长,能修炼出自己独特的“眼力”,带领着孩子,在“美”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

童书每周推荐▲ 宝贝免费听故事神器
点击标题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关注
5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前天是六一儿童节,李小璐带着甜馨跟听障小朋友一起过节。本来是一个满满正能量的公益活动,在微博上也获得了16万赞之多,却因为手捧着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经过各角度的对比发现,李小璐和甜馨拿着的竟是盗版书!

活动主办方昨天也在微博上紧急道歉,说盗版书都是爱心人士送的,团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版权意识,才出现了这样的疏漏。



如今,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越来越重视,盗版书已经能刺痛敏感的神经,而小莉的后台几乎每天都有妈妈要我推荐书籍,可见如何给孩子挑到好书真的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毕竟大部分家长都没法像童书出版的业内人士一样,有着一双火眼金睛。

借着这次的契机,小莉推荐一篇由资深插画家姬炤华讲述的经典讲座《别让庸书毁了孩子》,从绘本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对比解读入手,让妈妈们掌握一些较为专业的辨别方式。
绘本是一门艺术,艺术这个东西多深奥,成人都搞不懂,小孩能懂吗?这东西对小孩儿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1

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过去给孩子看的很多书,里面画的小动物都很可爱,难道儿童书不应该可爱吗?

在家长的印象里,儿童书都应该是非常可爱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对儿童阅读的一大误区。

儿童书到底要不要可爱?儿童为什么可爱?

儿童一般都长得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这种可爱有一个术语叫做“丘比特现象”。

不仅是人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爬虫,幼年时期都很可爱,为什么?这是为了让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愿意去照顾他们、哺育他们,而他们本身没有自觉到自己很可爱。

比如一只小狗走在街上,我们一看毛茸茸的很可爱,就拍了照片,然后把照片给小狗看。而小狗怎么样呢?它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它不觉得自己很可爱,它对这个没兴趣。

对于小狗来讲,他的注意力在于如何寻找食物生存下去;对于儿童来讲,他需要的是获取大量的信息,不断发育成长。

如果我们把可爱的东西强硬地塞给他,有一种自作多情、对牛弹琴的感觉。儿童书是不必可爱的。

那么,常见儿童读物的人物形象又如何呢?

我们来看这幅插图,图上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

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
这个都看过吗?不管男孩女孩,高的矮的,都长一个模样。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做过这类儿童读物,今天就来“3•15”一把,说说这类儿童读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
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
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
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
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
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
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2

绘画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

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模板。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看看这个绘画过程像什么?

像不像生产流水线?这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件产品。

这个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

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



比如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

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但是上色之后,请看红色圆圈圈出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儿出问题了吗?

这个草和蘑菇根本就没有涂颜色,由于干得太快、太马虎,忘记涂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打个形象的比喻,好像这里放着一个景物,我们厚厚的把它糊上许多层纱布,这时景物是完整而模糊的,然后我们再一层一层地把纱布揭开,揭一层就会清楚一点,纱布揭完,画也就完成了。

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而且即便是高手,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

也就是说,高手的心中也有一幅完整而模糊的步骤图,只是没有把它画出来罢了。

创作中,我们很难孤立的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如果这样就难以顾及其它,而导致创作的失败。

由此可以发现,图画书的创作和常见儿童读物的生产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生产的目的是大量出活,赚到钱。而创作的目的是交流。

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画家是用他的画笔在说话。

而常见儿童读物是生产,作者和读者无话可说。他们在意的是赶快打法完活拿到钱,和你的孩子无话可说。
3

色彩
我们举一个用色彩“说话”的例子。

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奥菲莉亚是一个老处女,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

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观众席上看不见它,奥菲莉亚就坐在里面,当演员在台上忘记台词的时候,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这就是她做了一辈子的工作。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娱乐项目增多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

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

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大海、沙滩、奥菲莉亚所穿的服装等等实际是什么颜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

可是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



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

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阳,另一幅没有太阳,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红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

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我一直认为,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成人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4

线条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线条。
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绘画过程决定的,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产。

这类插图在生产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线条必须封口,这样电脑上色的时候颜色就不会漏出去,省去了修图的工作,即便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上色人员也能够操作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浓淡不同。

为了表现画家想要表现的内容,会有夸张,有变形,笔画有干有湿。
5

技法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

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

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

真是这样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上图是电脑制作的常见儿童读物。


水彩风格的插图。


版画套色风格的插图。


写实油画风格的插图。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我们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

不过这四幅画其实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

在开头第一幅图“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其实就是手绘的,是用水彩画的。也就是说,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看出,图画书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常见儿童读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画,结果也一样是糟糕的。
6

肌理
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

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



在这一幅里,乌龟、沙滩、天空,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乌龟壳非常的粗糙,甚至感觉可以用手触摸到它?

我们再看沙滩,有种踩上去非常松软的感觉,有的画家甚至用真的沙子直接往画面上贴,以使读者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



这是一幅韩国画家的插图,画的是韩国或日本的小木屋。韩国和日本都是岛国,环海而气候潮湿,请看这幅插图,很好的表现了木屋常年在海风吹拂下的斑驳、沧桑的面貌。

画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觉,当你走进去之后,脚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墙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听到有海鸟在屋顶阁楼上筑巢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

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在我看来,读不同的儿童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绘本可以带给儿童丰富化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可常见儿童读物带来的却是单一化的环境、固化性的思维。

人们常说,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处在产业链条的尾端。中国的人才处在世界人才金字塔的低层,我们成了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

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创造力!我们急需创造力!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许多儿童读物却在扼杀创造力,培养固化性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们的未来,扼杀我们国家的未来!

改变这一切,就让我们从儿童的阅读开始吧。
姬炤华老师的讲座内容干货十足,我截取了部分精华分享给亲们。

此前我写过一些基本的挑书标准,更多的是从书的“外形”入手,而这篇文章却是从绘本的精髓——图画入手进行抽丝剥茧,让我们对绘本的认识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正如台湾著名绘本出版大师郝广才所说:

“好的绘本不只要捕捉真实的影像,更要让图像能有深层的意义,使读者的眼睛能随图像渗透到故事的核心,用肉眼感动心灵。”

然而,真正能做到用“肉眼感动心灵”的绘本不少,能识别出来的人却不多。就像现在的文盲已经几乎消失,但“图盲”还遍地都是,这才有了粗制滥造儿童读物的生存市场。

希望每一位正走在亲子阅读道路上的家长,能修炼出自己独特的“眼力”,带领着孩子,在“美”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
-End-
作者:
姬炤华,1995年开始教授儿童美术,并从事了18年童书插画,绘制过大陆中小学试用教材插图。漫画曾在比利时、葡萄牙、日本等国展出,并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本文节选自姬炤华老师关于图画书与儿童系列讲座中的部分内容。

推荐阅读



记住!孩子的书单里永远不需要注音读物

用了这几招孩子还不喜欢阅读?讲真,我不信



孩子书单 0-3|3-6|6-10|桥梁书

家长书单 2014年精选|2015年精选

亲子阅读 语言|误区|技巧|自主阅读|英语

主题书单 数学|童诗|科普|益智|音乐

孩子心理 兴趣|成绩|二胎|吃饭|发脾气


    关注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