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悦通识 北京四合院:读取老北京的旧时记忆

 

四合院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阅尽数千年来老北京留下的旧时记忆。...





一片片土瓦,为远古牵线。
将淳朴凝聚,睦邻亲情融合。
欢声笑语,在老屋檐缠绵。
虽然低矮,难同现代比肩。
但温暖而清新的,泥土气息,
能将人心拉近,远离孤独,美梦常留心间。


——李宣章《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最早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它是典型的木构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汉代时有了更新的发展。到了元代,住宅的格局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厢房”的建筑格局;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便自成天地。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营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一砖一瓦一石,化为一纸一墨一笔,记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而形成的内院式住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北京四合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配合着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北京符号”。





老北京流行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说的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夏天。搭起天棚遮阳,大鱼缸里养着金鱼,种着石榴树期盼红红火火,多子多孙;请来教书先生教孩子读书,养着肥狗,使唤的丫头也吃得白白胖胖。一家子的幸福莫过如此。



“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子小姑姑”,这句顺口溜说的则是老北京的普通家庭。搭不起天棚,凉席树荫亦能取凉。烈日炎炎,搬个小板凳坐在大槐树下,听奶奶摇着蒲扇讲从前的故事,清风拂面,蝉声悠长,胡同里偶尔传来卖豆汁儿的吆喝,遥远而恍惚,只有四合院内一家人的谈笑才是真真切切的。



一个个方正的院落,一条条笔直的胡同,一片片灰色的屋瓦,一座座大小的门楼,一对对结实的门墩儿,一群群飞翔的鸽子……成就了最初的北京印象。而四合院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阅尽数千年来老北京留下的旧时记忆。
— END —
相关图书


《中国人文之旅│ 北京》 宣庆坤 著
本书着重介绍了北京的历史发展、北京的皇城、老街和老院,以及北京雄伟的建筑和皇家园林,包括北京的文化古迹、庙宇,及休闲旅游去处,此外,还介绍了北京的戏曲、文化圣地等等,内容非常地全面,让你深入细致的了解北京。




扫描二维码

可购买此书
相关图书


《一点儿北京·大栅栏》李涵 著
这里有最全面细致的大栅栏的昨日今朝,也是北京城的繁华与没落;这里有都市微更新的微小叙事,记述北京一条著名街巷的变迁。李涵、胡妍继“中国最美的书”《一点儿北京》之《三里屯》《七九八》《南锣鼓巷》后,全新创作的城市绘本作品。以更优美的画面,更生动的情节,图解北京“大栅栏”胡同里最有趣的10个空间。一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要收藏的书;看一眼就会爱上的书!




扫描二维码

可购买此书


长按二维码识别

获取私人阅读顾问


    关注 悦悦图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