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说】我对不起陈千里

 

小徐问我,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文/贾洪武

小徐问我,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门学问,是终身学习的大事。一般来说在一次良好的交流中少不了双方都愿意讨论的主题、谈话的风格、自我表露以及表达目的等方面。

比如说谈话的主题。有很多家长和我抱怨,和孩子谈话说什么都好,就是不能谈学习,谈学习就崩了。我也常听学生和我抱怨,家长每次说话不过是老三篇,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快点写作业别磨蹭,这次考多少分。亲子之间,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到了初高中阶段,确实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话题不一致的问题,父母很着急,孩子很反感。所以我们常说有共同话题很重要,话题丰富很重要。

谈话风格也很是影响效果的因素。通常来说,做父母的人讲话太过强势和太过唠叨,都会破坏谈话。通常的家庭是这样的,父母双方一个强势一个唠叨。比如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家庭,孩子有些幼稚,贪玩儿,学习成绩中等。这个成绩妈妈觉得可以了,但也觉得还需要慢慢努力。爸爸不能接受孩子现在的成绩和妈妈袒护孩子的态度,所以爸爸就常发火,命令孩子做些事情。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了,而且拒绝和父母说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我表露。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是一样的,要想成为亲近的人,互相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我发现那些有矛盾的家庭,通常不是父亲不了解儿子,就是儿子不了解父亲。比如说,我发现很多中学生都不能清楚说出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父母的成长经历。当然也有很多做父母的人抱怨,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啥。家长和孩子的自我表露很少,亲子之间仿佛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陌生人。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父母理解成一个理性的人,这可能源于我们文化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个渊源。但其实不然,有很多为人父母的人是非理性的。他们和孩子说话并不一定是为了要达成某种一致,他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说话。一个生活在非理性在父母家庭里的孩子,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他们也非常可能变得非理性,这又增加了父母的教育难度。非理性的人,看事情观点缺乏弹性,缺乏同理心,他们制定目标依靠直觉和意志而不依靠观察和判断。

沟通失败的原因很多,不能枚举。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亲子之间交流障碍。比如,说话无条理,词不达意。有父母和我说,自己读书少,不会说话,总是说不过孩子,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偏离主题。我发现,如果谈话能固定在一个主题上逐步深入,绝大部分谈话都能成功。但是生活中,确实非常非常多的人谈话不自觉地偏离主题。比如有一次,我给一个高中生讲学习方法。他的父母也在旁边旁听,本来我和学生讲得挺好的,结果中途他的妈妈突然插话抱怨学生的爸爸没做好。我们几次打断或阻止她,她还会找到机会把话题岔开。说话离题,是很多人的通病。

还有一种人习惯先入为主,了解了一点片面信息就得出结论了。这也让很多孩子反感。教育孩子,往往在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就下结论,这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我今天写文章以亲子关系为例,其实普通人之间的交流也一样会有人望文生义先入为主。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怎样避免浅薄,让自己的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取标题“你看的是色情我看的是艺术”。我的朋友陈千里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陈千里的朋友看过标题,就批评他思想滑坡,害得我后来写的好文章他都不敢转了,想想,真对不起陈千里,我破坏了他在朋友心中的美好想象。

再进一步,今天其实还有很多人故意制造了很多断章取义的一家之言和不知所以然的鸡汤文。概言之,大众传播也是一种沟通,我们每天在手机上读到的碎片化信息,有很多都是容易引起自己误读误解的内容,我见过一些人说别人的事如数家珍,仿佛自己站在别人家的客厅观察过,这也是缺乏自知的表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非曲直,辨之不易。然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各自求学,好自为之吧。





贾洪武

教授,心理医生

青少年厌学和学习方法训练专家

出版著作:简明西方哲学史《思想的王国》



往期精彩推荐:

推荐:先闻道学习能力测评

【贾说】熊孩子乖孩子和好孩子

【贾说】家长要持证上岗

【贾说】道理我都懂

【贾说】你看的是色情我看的是艺术

【贾说】爱,做了才爱

【贾说】拿回去,重写

【贾说】幼儿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


    关注 贾洪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