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共读 既得比翼双鸿鹄,何不奋翅起高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的时候就喜欢摇头晃脑地读诗,《咏鹅》、《静夜思》、《春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国学共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的时候就喜欢摇头晃脑地读诗,《咏鹅》、《静夜思》、《春晓》……都曾让我百读不厌。上学后会写字了,就想自己写诗,记得第一首所谓的小“诗”是写在七岁时,内容忘记了,那时候会写的字不多,就夹杂着拼音,一首接一首地写,直到有一次我自以为写得不错了,就高高兴兴地把一大堆我叫做“诗”的文字交给我的启蒙老师看,他认认真真地看了半天,给我写了28字的评语,这28个字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清早携书来教室,笑看弟子赋小诗。
咿呀学语皆可爱,韵脚格律尚未知。


当时并不是很懂,老师讲,诗有韵律,有节奏,也有字数要求,有四个字的,也有五个、七个字的,通常叫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都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

其中的“言”,指字,四言诗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四个字为一句的古诗,它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老师知道得也不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多关于诗词的奥秘要靠你自己努力学习去探索啊!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小时候学诗的热情竟因了这一句话而被点燃,从此三更灯火寻常夜,寒窗苦读圣贤书……

亲爱的书友们,你小时候读书也有这样的趣事吗?不妨留言交流哟!今天早读沉默继续带领大家一起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一书,建议共读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从第93页到120页。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一、从楚辞到汉赋,从楚歌到五言诗,经历了怎样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

二、为何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 01 -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初步重视的时代。汉武帝特别喜好辞赋,就将枚皋、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征召入宫。文人因文学才能被赏识而重用,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汉代诗坛,也是繁茂精致如花园般,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出现了两种五言诗,一是五言乐府叙事诗,一是五言抒情古诗,两株仙葩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尤其至汉末,五言乐府叙事艺术至极盛境界,五言抒情古诗也臻已成熟,如代表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

散文的发展一以贯之,韵文则变幻无穷。在韵文的流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离骚体的语句中要用“兮”字,到了汉代,骚体文字已很少,赋的寿命则较长,直到唐、宋仍有赋体。《汉书·李广苏建传》认为,最早的五言诗当自《苏李河梁赠答诗》始,有古人评此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如其一首如下:
良时不再至,临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望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这是一首送别诗。人生的奔波总这样聚散匆匆,伤心的离别总这样依依难舍:长长短短的身影,历尽数百千载,似还叠印在“路侧”、“河梁”;凄凄凉凉的叮咛,消歇在多少个落暮,似还唏嘘可闻——与君一别,从此将如这“风波”中的云儿一样,刚才还相遇在头顶,转眼间便又各驰西东,“相失”在万里天涯!

西汉前期的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开创着汉代文学的新局面。由于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楚辞孕育了汉赋,楚歌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汉武帝的即位,标志着西汉王朝极盛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西汉文学高峰的出现。

秦朝灭亡后最早的楚歌,应是项羽的《垓下歌》。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只好对着他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武帝刘彻也写出了著名的《秋风辞》,在楚歌盛行的同时,新的诗歌形式也在萌芽产生。在西汉中期初步形成的五言诗和接近于形成的七言诗,在当时虽然还只是楚歌的附庸,但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却越来越重要。五言诗形式的作品,最早的是虞姬的《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还有汉武帝时期的乐人李延年的《佳人歌》,除一句外,通篇都是五言: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代是我国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时期。当时虽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文学”的观念,但却已把诗赋作为一个门类,五言诗逐渐取代了四言诗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从四到五,一字之差,风格却迥异,内容更丰富,可谓“一字千金”,五言诗自此正式登上了文人诗坛,开始取代楚歌的地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 02 -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百转千回。在钱穆先生看来,最好的诗是超脱时代与个性的。如孟浩然《春晓》的“春眠不觉晓”这句诗,任何人均可体会到诗中之情景;又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因是空灵而有群性的,故适合于任何一座山及任何时间。

《古诗十九首》亦是如此,它是空灵的、共相的,而见不到其个别性,所以考据起来就不容易。杜甫的诗不超脱,却是人生实用的,故其境界比庄子为高,庄子只是一位哲学家;陶渊明与屈原相比,陶为人退隐而不合作,故屈原、杜甫可说已达到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而庄子、陶渊明则较次。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可考,也不知道它的题目,后人为研究方便,取每篇第一句为题,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涉江采芙蓉》等十九首诗,后来南朝萧统将它们合为一组,收入《昭明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其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样的千古名句里,字字价值千金!

 

这里有伤时失意的悲歌: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以一个赶车人在茫茫前途上颠沛奔波来暗示人生道路的艰难,而“东风摇百草”的萧瑟景象,又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这里有知音难遇的感慨: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高楼上抚琴发歌的女子与楼下失意落魄的文人融为一体。“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就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表现出诗人那种内心深埋而不被人所理解的知音难求的感慨。

 

这里有对人生苦短的怅惋: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的确很短暂,在这有限的生命之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现实的不称意,让他们转向了美酒、佳人。于是,他们开始及时行乐,以求片刻欢愉。

这里也有游子思妇、妇人思归的恋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隔万里,天各一方,重重思念, 心心相印,正是由于诗中表现出了那种至真、至诚、至朴的感情,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

《古诗十九首》“既没有像《诗经》那样具有不朽的民族诗歌奠基意义,也没有像《楚辞》那样放射着神奇的浪漫主义光彩”,它只是一些中下层文人关于个人生活的吟咏,却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刘勰把它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是“一字千金”,唐代皎然说它是“辞精义炳”,宋人张戒说它是“卓然天成”。

是啊,它所抒写的就是人的“真性情”,它把诗歌从牢笼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给几近窒息的汉代文学吹进了新鲜的空气。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汉代诗歌作一个很好的总结,也为“建安文学”开了一个好头。

既得比翼双鸿鹄,何不奋翅起高飞!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时代;从此,五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诗体形式,在中国文学史册上,如似锦繁花,灿烂盛开。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在于书籍文本和精神禀赋中。亲爱的朋友们,留一帧时光,在地铁上、在人群中、在晨光微熹的公园长椅上、在寂静的夜的橘色的灯光下,铺展开一卷书篇,文字的精灵便会轻轻跳入你的心上,温柔地翻开心的扉页,找到自己的内心——静谧的天地里,你该尽情地舞蹈,即使没有人看到也一样。
- END -
作者介绍


作者:沉默,有书智库拆书达人,专栏作者,国学教师,马拉松爱好者,身体和灵魂一直都在路上。愿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个人微信号:Jsz2889860831公众号:沉墨国学。
主播介绍
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微信号:fac792。新浪微博@阿成Alan
颜值高的人都会点“赞”哦


    关注 有书国学共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