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知识的集散地,更应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器 ——访昆明市东川区第三小学校长张平川 封面校长

 

倚乌蒙牯牛而望金沙滔滔,沐千年铜史而阅兴衰昭昭 ,乘改革开放之兴教,求立德树人之强校...



“倚乌蒙牯牛而望金沙滔滔,沐千年铜史而阅兴衰昭昭 ,乘改革开放之兴教,求立德树人之强校……”甫一入校,粉色为主调的教学楼墙面上,以深铜色为背景的《东川三小赋》就格外显眼。五百余字的赋,忆校史,看今朝,望未来,扬正道, 学校的使命、教师的职责、学生的目标各有表述,又贯穿一体,指向兴教强校,落脚于立德树人。这是东川三小的愿景,也是张平川校长的治校理念。在他的设想中,三小的师生要能在这里不断汲取新知,提学养,强素养,有教养,进而有修养,尤其是学生,哪怕很多年后,依然能得益于三小给他们打下的根基,以良好的教养和修养活得有价值,有朝气。

东川三小校园环境
在这样的理念下,张平川正以“好习惯的养成”为圆心,着力构建一个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闭环系统。系统高效而持续的运转,需要校长以身作则,教师承上启下,学生日日强化,家长监督自查,环环相扣,互相促进。之所以把好习惯的养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张平川看来,“学生习惯养好了,学校的工作几乎是没什么做不好的,他们的未来一般也是不会出大问题的”。也就是说,下力气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既是立足当下之举,也是着眼长远之行,谋学校全局,也谋学生一世。为此,张平川以参与闭环系统的各方为主体,着重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长居间调度,又能冲锋在前

在2012年8月继任校长以前,张平川已在东川三小做了近十年的副校长,对一个学校的治理和发展,逐渐形成一套较完备的思路。当上校长后就能相对驾轻就熟地贯彻各项工作,固然跟之前的经验有关,但张平川特别强调了老校长对自己的传帮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从老校长身上学到的敬业、创新精神。校长的为人和行为方式,往往能左右一所学校的面貌和气质,要想学生的习惯好,教师的状态正,校长自己的德行就不能差。

鉴于此,张平川虽已年过五十,在东川中小学校长中年龄最大,大家平时多不以“张校长”相称,而是呼之以“川哥”,但他如临如履,平时工作中严防出现倚老卖老、得过且过的苗头。在老校长打下的敬业、创新精神基础上,张平川又辅之以和谐、合作,把“敬业、创新、和谐、合作”作为学校的工作原则,也作为自己的行事风格。凡是校长分内之责,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保证不在自己手里耽误,影响其他教师工作。涉及年级、班级间人资调配,或者需要全校联动的活动、项目,只要相关负责人确实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张平川随即响应,专拣最难、最硬的环节入手,一旦功成,马上身退,接着由负责人来。



二、教师德业并进,修己惠生

数学教师出身的张平川,通过自己三十余年的任课经历,深感教师形象对学生好习惯养成所具有的无形影响力。任课教师不一定要像各班主任、辅导员等,直接涉入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但任课教师个人的从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学生都会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是否“亲其师,信其教”,还要看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能否当得起自己的喜欢或钦佩。

在学校的多个场合,张平川都一再强调教师个人修养和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关联,学校里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对此也已达成共识,树立了“精进”“修德”两条不成文的教师守则。

“精进”方面,张平川最为看重的是教师的系统化能力,提倡教师们要从理论、技巧上都形成自己的系统,从而更好地锤炼旧学,吸收新知。为此,东川三小把集体备课、课题研究、老带新作为三大抓手,让教师在持续打磨中升档、进阶。这三大抓手如今已是各学校的标配,东川三小延伸出了自己的“plus”版。备课时,各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编排,但应适当打破条条框框,以自己的思维先行整合;搞课题研究时,学校教科室作为课题主体,定期、分类进行,原则上一个课题尚未完结,不得进行下一个,防止粗制滥造;老带新实施中,以双向选择为主,学校安排为辅,不同身份的骨干教师任务繁重度也不同,省级骨干带3位,市级骨干带2位,区校级骨干带1位,新教师的成长速度和进度影响老骨干教师的相关考核。另外,张平川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契机,与北京朝师附小开展“手拉手”活动,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附小作10天的学习,附小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也来到东川三小作深入交流。不少老教师感叹,到了人家的学校,才更明白书应该怎么教。

“修德”方面,除了常规的师德师风教育,每有与教师相关的热点事件发生,张平川就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在引证可靠消息来源前提下,与教师一起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发生在本校或东川其他中小学的事例,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思考假如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应当如何应对。经过一次次探讨,教师们普遍认为,校长关于好习惯培养的构想,不但适用于学生,对教师同样有用。合格的教师既要教学技能过硬,还要有良好的从业习惯,凡是涉及与学生打交道,包括上课、家访、平时进行表扬或批评教育时,都应符合教师身份,体现职业素养,作亲切而不失规范的操作。也只有这样,修正学生不当行为、培养其审美能力过程中,教师才有底气,说的话才有说服力,学生也才能听得进去。



三、学生乐为小善,全面发展

学生成绩分化和习惯好坏之间的关联就比较感兴趣。学习习惯好成绩通常也不会差在今天已经是共识,但当年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像现在一样笃定,对是否要转变只盯紧成绩的观念,花更多精力培养学生好习惯也莫衷一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张平川开始有意识地在任课班级上倡导学生培养好习惯,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节逐步改善,最终在成绩上有了看得见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实践,为他之后的工作思路埋下了伏笔。

因工作成绩突出,加之区划合并,张平川来到了东川三小。升任校长后,早就埋下的伏笔,开始生根发芽。那就是校长推动,学校主抓,任课教师积极配合,达到在学生好习惯养成上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让学生文明知礼,懂感恩,对自己负责,乐学善思,同时有创新精神。

针对一些学生讲带有农村特色的粗话、不懂礼貌、不爱卫生的现象,张平川推动在全校开展以“明礼有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从学生的衣着、红领巾佩戴等细节着手,倡导整洁自然、轻声慢步。又通过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场合,让做得好的学生和改善很大的学生,讲述自身经历,让其他学生有参照标杆。每个月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表演,每月一主题,比如9月份主题为文明,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根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编排相声、小品等节目。经过几次推行,学生踊跃参与,寓教于乐,效果明显。一个学期后,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文明行为大大减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不但会背,还有自己的理解,每一个主题都能说出些感受来。

“弯腰精神”是东川三小大力提倡又一种良好品质,作为校长,张平川首先身体力行,其他教师纷纷跟进,学生也不甘落后。校园里任何角落的一点纸屑、一片落叶或其他垃圾,赖在地上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学校大门外的街道,得益于三小的“弯腰精神”,也常年保持着干净、整洁。就算是雨后,校园虽因年代稍老而略有积水,但看不到一点浮渣。“弯腰精神”让学校的卫生有了保障,学生们也从中学会了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对清洁工等工作人员,有了起码的尊重。

自己的文明礼仪做好了,就要把幸福感带给别人,这是张平川重视感恩教育的一个原因。一个从小就会关心别人的学生,长大后一般也不会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于是,在东川三小的教师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家务劳动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做家务劳动,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不易,不再太过以自我为中心。每年的几个节日,如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更是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节日,平时也会帮父母洗脚、用零花钱买一些水果送老人、给老师送上温馨的小贺卡。用自己的善意回报别人的善意,逐渐成为东川三小的校园文化要素,学生们也从最开始的需要学校组织到自发自为,日常可做,习以为常。

东川三小的学生还要有另一种技能,那就是高年级的会唱4首歌,低年级的会3首。4首歌是国际歌、国歌、少年先锋队队歌、校歌,低年级的可以暂时不会国际歌,但其他3首都要会唱。班队会上,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国家历史,联系国家取得的成就,把歌词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几首歌也就常唱常新,加上其他的一些红歌,感恩教育又多了一个融入的渠道。

作为“昆明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东川三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历来重视,张平川对学生是否有崇尚科学的习惯更是上心,不但想方设法强化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力争给每个教室都配上电子白板,还直接过问相关课程,关心标本、航模、机器人多个兴趣小组的组建和学习进展。除了课堂教学,张平川还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亲手制作标本。他出面跟东川当地的工厂沟通,让学生入厂参观,厂内人员解说答疑,有兴趣的学生还能自己动手,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操作一些设备。张平川还会跟教师以及学生一起,实地探查东川的山脉和水文,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增进家国情怀。



四、家长从善如流,显长辈风范

自家的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家长们感受最为真切,特别是一些在外务工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东川三小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后,明显感到孩子不一样了。有家长到学校遇到张平川后,闲话家常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因为孩子不再怯生,遇到大人会主动打招呼,说话也变得斯文,帮着收拾家里,再不像以前那样不管家里乱不乱了。

显然,张平川的闭环系统有了效果,原先一直担心的“5+2=0”被较好地遏制。如果学生在学校的5天有意识地养好习惯,但周末的2天受到家长不好的影响,那学校花的工夫必然大打折扣。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所幸有“小手拉大手”,学生对家长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张平川曾跟这样一个家长打过交道。这位家长经商有术,经济实力在东川可圈可点,对孩子的教育却不像对生意那样用心。一次,任课教师打电话告知这位家长,孩子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是不是家长对此也有些疏忽。这位家长有些不高兴,跑到学校找孩子。张平川得知后,接待了这位家长。原来,家长平时对孩子确实疏于管教,而孩子觉得爸爸不够关心自己,也就有点沮丧,影响到了学习。了解情况后,张平川首先鼓励了学生,学生说自己会好好学习,只希望爸爸更关心他。这位家长闻言,也有感于张平川所说“金山银山,孩子教育不好等于零”的这句话,自此与孩子有了更多的亲子沟通。

与家长打交道时,张平川常强调,家长在家中要做好示范,要求孩子做好的自己先做好,比如不打麻将、不乱吐痰等,生活场景虽然很简单,但简单而有效。家长们也知道,支持学校工作就是更好地教育孩子成才,大多数家长一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当“甩手掌柜”的倾向,自觉成为孩子好习惯养成的一环。

“虽然有了些转变,但整体上看,东川三小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滞后,主题不突出,接下来还要发动全校的力量,提炼主题,打造属于三小自己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在采访的最后,张平川校长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张平川校长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是因为他有一颗隐藏着的“野心”——让三小的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成为好习惯的“百万富翁”,身心富足,拥抱人生的幸福。



文/尤兴标    图/ 罗洋



领导说了!

你转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关注 云南教育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