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管理会计:一种权变的组织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自身的会计,通过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提供,一方面利于管理者自身做出理性决策(如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利于组织内部上下层级间的信息沟通、组织控制,增强组织的“可视性”及组织控制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它是一种权变性的组织管理现象:自从有了组织(尤其是现代组织),也就有了管理者责任及管理职能,从而也就有了内嵌于组织之中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自身的会计,通过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提供,一方面利于管理者自身做出理性决策(如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利于组织内部上下层级间的信息沟通、组织控制,增强组织的“可视性”及组织控制功能。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性”和“控制性”,管理会计始终与组织环境相伴生、与管理者责任(尤其是价值增值等业绩目标)相伴生、与组织内部的控制要求相伴生。

管理会计发端于19 世纪的工业成本会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造成了设备折旧和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为了更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会计人员开始按照复式簿记法记录所有成本账户。20 世纪2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成本信息在决策与控制方面的意义,成本会计也从单纯计算发展到计算与控制相结合,并最终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分野,形成了内部管理导向的管理会计。从此后的发展历程看,管理会计相继经历了成本确定与财务控制、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流程优化和资源集约、资源利用和价值创造等四个主要阶段( IFAC,1998) ,每一阶段都与外部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所有者控制下的管理者责任等息息相关。

1950 年代以前的成本确定(cost determination)与财务控制(financial control) 阶段

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大批量需求,是这一阶段的基本市场特征。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在于生产制造,即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此时的管理会计被视为为追求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技术活动( a technical activity) ,其主要功能为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关注,促使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 、预算控制( budget control) 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手段和方法被引入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之中,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提高等问题( 胡玉明,2004)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对产品需求量大、企业间竞争强度不高,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并没有产生大量创新,相应地,管理主要偏向于组织内部,并以如何提高设备产能、生产效率为基本目标。尽管企业内部具有预算、成本控制等控制系统,但是成本信息没有被充分挖掘、并用于管理决策(Ashton et al.,1995) 。



1960 年代为管理规划( management planning) 和控制(management control) 提供信息的阶段
这一阶段管理者的责任重心由效率转向效益,管理会计演变为一种具有职能角色( a staff role) 的管理活动( management activity)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决策分析与责任会计体系为一线商业活动管理(line management) 提供信息支持④。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管理会计倾向于被动式反应( reactive) ,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业绩偏离经营计划或目标时,人们才会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来鉴别问题之所在,以及应该采取何种行动(Ashton et al.,1995) 。在美国会计学会(AAA) 的大力促进下,一些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如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等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日渐形成,管理会计体系呈现“决策与计划会计”、“执行会计”两大主题(胡玉明,2004) 。



1980 年代中期后以消除商业流程中的资源浪费( resource waste) 为重点的阶段

客户选择的个性化、外部竞争加剧是这一阶段市场状态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始于上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机重创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科技进步、经济过剩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引入制造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的速度与质量,并为降低成本开辟了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设计、维护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之中。因此,如何通过流程管理消除资源浪费、控制成本,成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形下,管理会计开始关注规划与控制,强调管理者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强调如何通过提高流程效率以消除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项活动的资源浪费。这一阶段的基本标志是全面质量管理(TQM) 的兴起,以及因对传统成本“失去相关性”的不满而提出的资源、作业及作业成本理论,一系列有关流程分析、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 Cooper and Kaplan,1991; Shank and Govindarajan,1994; 等) 相继提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在此期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实务导向,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在组织的有效应用。

1990 年代中期以后( 并至今) 通过有效利用资源而创造价值的阶段

信息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大量引入以及外部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进一步激化了全球市场和全球产业链格局下的竞争态势。管理会计面临变革,重点之一是如何解决环境适应条件下的资源利用及价值创造等问题,围绕价值创造、找出价值驱动因素(value drivers,也称价值动因,如顾客、流程效率等) 等成为组织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和管理导向。这一时期除延续1980 年代管理会计工具的组织应用外,还大大地延展了其应用范围与层次。例如,如何从全球化及产业链、价值链角度,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确认、计量,以提升组织的价值创造能力? 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新的管理会计工具的诞生与应用,尤其是平衡计分卡( BSC,Kaplan and Norton,1996) 、经济增加值( EVA) 等等被大量引入到公司战略、价值管理等过程之中,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实践内涵。

从上述回顾不难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组织内外部环境变革的驱动和影响,管理会计作为权变的组织管理现象,根植于管理者的管理责任,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应对市场变化而不可或缺的组织管理活动或者更宏观地看,管理会计在积极应对和适应组织变革社会转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已然成为落实组织战略增加组织和社会等经济可视性的重要机制

文章来源:《会计研究》

文章作者:王斌、顾惠忠


热门文章:

前沿动态|“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创新”论坛在沪举行

前沿动态|新时代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与高校管理会计2017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专家观点|强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国元素”

专家观点| 求解管理会计困境:设计信息产品是当务之急

理论研究 | 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

理论研究|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


    关注 管理会计体系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