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一代之完人”,他家被称为清代蜀中第一家

 

贤豪遗迹千秋在,儒雅流芳百世香...





清朝曾有一位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清官;他从兖州离任时,官民拦路哭留;逝世时雍正赞誉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他就是张鹏翮。
四川省蓬溪县奎阁广场张鹏翮雕像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建立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被誉为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他所在的张氏家族200余年间,7人中进士、22人中举,80余人为官,堪称清代蜀中第一家。

不取“火耗”、秉公科考,视廉洁为做官之首要
01
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

——《遂宁张氏族谱》

【译文】

做官的(子孙)不得行贿受贿,败坏声誉德行,使祖宗蒙羞。

张鹏翮视廉洁为做官的首要。“居官要守得穷秀才本色,庶无贪念”“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成为张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规。
康熙十九年(1680年),张鹏翮转往苏州任知府,不久又转任兖州知府。在兖州时,张鹏翮对过往积压的疑难案件进行了慎重处理,释放了十三位被冤枉的无辜百姓,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他下令禁止向百姓收取“火耗”。所谓“火耗”,就是碎银子熔化重铸成银锭的折耗,这笔钱大多进入了官员的腰包,令百姓苦不堪言。张鹏翮上任后当即制止了这种行为。他还十分注重发展兖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任内不仅修葺学宫,还主持编纂了《兖州府志》等。离任时,兖州官民拦路哭留,可见他的政绩之盛与受百姓爱戴的程度之高。
江南贡院


康熙年间,科场贿赂成风、舞弊严重,康熙对此深恶痛绝,而当时情况最为严重的就是人文鼎盛的江南地区。康熙打算派一位品行端正的官员出任江南学政革除弊端,因张鹏翮素有清誉,于是受命担任江南学政。史载,张鹏翮任学政期间,铁面无私,“矢志矢公”。当时有些考生手持京城权贵的亲笔推荐信,要求在科考时给予便利,但慑于张鹏翮的正气,他们在学政衙署前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不敢将推荐信投给他。张鹏翮秉公主持科考,选拔了许多有识之士,但没有一个是因为与他有私交而选上的。

因为张鹏翮履职尽责不避权贵,康熙年间的许多重大疑难案件,朝廷总是派他查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川陕总督吴赫遭人指控贪污贫民籽粒银。为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清朝允许民众向官府借种子,等荒地有收获后向官府偿还“籽粒银”。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张鹏翮与刑部尚书傅腊塔奉命前去调查,由于此案颇为复杂,第一次调查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直到三年后开始的第二次调查才将事情真相查出。康熙了解了张鹏翮在陕西的情况后,赞其“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恪,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

——张鹏翮《信阳子卓录》

【译文】

作为官员要以奉公清廉约束自己,做事要勤奋。无论白天黑夜都要勤勉不怠、心存谨慎,这样才能没有祸害。
张鹏翮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水利专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鹏翮接替于成龙任河道总督,为治理黄河、淮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治河工程耗费巨大,数以百万计的银两为他调遣使用,但他“不以一钱利己”,全数用于治河工程。

出使俄国,临危不惧,为《尼布楚条约》签订打下基础
02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张鹏翮40岁。对不惑之年的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年份,奉命出使俄国的他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打下了坚实基础。
是年,康熙派大臣索额图带领使团到俄罗斯勘定中俄边界问题。张鹏翮精通满语,康熙帝增派他为副使,掌管汉文文牍事宜。使团走的路线条件相当艰苦。进入荒漠后,经常遇到风暴。张鹏翮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然艰难前行。他在写给家里的书信中说:“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使团在路过克鲁伦河时,遇到当地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发生战事。大家商量咋办,张鹏翮主张派人去说明他们只是借路而已,不是去帮谁打仗,但没被采纳。使团派出前锋部队,想硬闯过去。结果,前锋部队遭到袭击被抓了起来。大家慌乱起来,想另找一条路绕过去。张鹏翮制止说:“不能后退!我们受命出使俄罗斯,应该奋不顾身继续往前走。如果撤退,他们来偷袭我们,我们如何抵挡?不如先找个安全的地方驻扎下来,做好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然后派人去解释我们没有恶意。如果对方不听,我们再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做。”大家仍在犹豫,张鹏翮又说,事出危急,正是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张鹏翮的话,终让大家信服。大家按张鹏翮的办法,派人前往解释原委,果然消除了误会。对方释放了前锋部队,并让出了通道,使团得以安全通过。

这一事迹传到了俄国,使俄国不敢小看中国人的坚守和气节,也促使了第二年的边界谈判顺利进行。此外,张鹏翮还记录了一路上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助力勘定边界之举。

“忠”、“廉”密不可分,张鹏翮与苏轼的不解之缘
03
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不亦美乎?

——《遂宁张氏家乘》序言

【译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事要宽厚正直。为官就要忠心为国,为人就要正直不阿。作为士人要饱读诗书,作为农民要勤俭持家。如果能以清白著称,这对于子孙来说不也是好事吗?
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镌刻在三苏祠大门前的这对楹联,被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誉为“三苏祠楹联之冠”。而此楹联的作者正是张鹏翮。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八月,时任河东盐运使的张鹏翮在完成运城城池重修工程后,赶赴郏县拜谒苏轼、苏辙兄弟墓冢。

苏轼谥号为文忠,这是他逝世后宋孝宗于乾道六年(1170年)颁赐的。谥号不能随意取,必须遵循有着悠久历史的谥法。虽然谥法对“忠”有特定的含义,但张鹏翮对“忠”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信阳子卓录》卷四《修己》中说:“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奸臣必贪,而贪者必奸。”

在张鹏翮看来,忠与廉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苏轼才在张鹏翮心中占有非同他人的分量。苏轼身处逆境时,“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曾建言宋哲宗,考察官吏要把“廉”放在首位。他写过《六事廉为本赋》,告诫同僚也告诫自己“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临终前留下了“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绝笔诗。这样一位廉吏,必是一位忠臣。

以楷书见长的张鹏翮题写了两首诗,并命人镌刻在石碑上。其中一首如下:
休道峨眉紫气多,

文章千古重东坡。

神归天上为霖雨,

碧化长空作汝河。

马鬣当年埋宋璧,

夕阳此日听樵歌。

春流不尽忠魂恨,

万壑涛声涨绿波。


这座诗碑如“仗剑侍卫”般永远屹立在河南郏县苏东坡墓前,是廉洁之风在苏东坡和张鹏翮之间传承的历史见证。千百年之间,千万人之中,张鹏翮寻得精神知己,穿越时空,惺惺相惜。而在张鹏翮之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廉能气节也为世人所传扬,所奉行。他的精神和情操也一直滋润着他深爱的华夏大地。

贤豪遗迹千秋在,儒雅流芳百世香!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王媛媛 丨视频、资料提供: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纪委)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超暖心短视频|八项规定五周年特别策划:你不必,你可以

十九大后反腐怎么办?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


    关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