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西游” 三学街,被历史眷顾的地方……

 

三学街,被历史眷顾的地方……...



相似的大街小巷构成了一座城,当你路过,会觉得这无非就是一条又一条的路。可当你亲近,寻觅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便会路过每一条街的曾经……


这一期的单车西游,小编走进了紧挨着南城墙的三学街,三学街在南门东侧,文昌门西侧,东至柏树林西到书院门。这里是因为北侧有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这三条南北小巷,因此得名——三学街。




走进三学街,在这条处处售卖文房四宝的小街上,人并不多。由于历史和环境造就了这条街商铺的定位,多以字画、笔墨等为主,如今的生意并不算景气。西建松林工艺品店的老板王义松在三学街开店已经有13年了,他家的货品种类在这条街上算是最齐全的,可收入多半来自于老客户。靠老客户维持是这条街店铺收入的常态,因为同类化商品太多,压价利薄,失去特色,很难吸引大量的游客,说到这王老板也是略感无奈。






满眼的店铺中,有一家老店有些许不同。五十多岁的曹义龙是安徽宣纸行的掌柜,他的店在三学街开了十几年,以宣纸和手工装裱为营生。只是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今的顾客多半选择机器装裱,费用低、时间短,而手工活儿工序多、用时长、费用也高,一个月下来也接不了多少字画装裱,至于手工装裱后的字画保存时间长,不伤害作品等长处,早已不被太多顾客所在意。

面对手工装裱这门手艺活儿的日渐无人问津,曹义龙也无可奈何,言谈中这份手艺的复杂与辛苦,并没有多少年轻人能耐住寂寞坚持学下来,包括自己儿子在内。往开看些,多少老手艺就是在不断的新旧更替中失去传承,虽可惜,但似乎也力不从心。










由于店铺生意不景气,曹老板的儿子一直在尝试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开了一家叫“洇墨轩文房用品”的网店,主要以文房四宝为主。网店生意还不错,线上薄利多销,线下量少利多,电商模式给曹老板一家多了一种收入渠道。




顺着三学街往里寻觅,我们遇见了85岁的李士鹏老人,他一生除了当兵的七年外,一直住在三学街,从未离开。李老家是一间很不起眼的平房,窄窄的小院,门冲西南,其余三边各有一栋二层小楼,三兄弟各住一栋,但现在只剩下李老一人。推门进来,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老旧的衣柜、笨重的钟表、斑驳的搪瓷缸、油亮的紫砂壶嘴儿……儿时的记忆全部闪回,闲聊中老人还不停操心厨房炉子上炖的热乎乎的饭,浓浓的“烟火味”扑面而来。








在三学街住了一辈子的李士鹏老人,一直不愿离开。儿女想要接他一起生活,他拒绝了。李老说他不喜欢住楼房,这里有他认识的老街坊,有他熟悉的一切。回忆起童年,小伙伴天天结伴儿去碑林玩,男孩子喜欢捉迷藏,女孩子各种花样跳绳踢毽子。夏天热的睡不着,他们就把凉席铺在碑林里过夜,一路玩到大。让老人记忆犹新的是,改革开放后很多老外来碑林参观,爷爷的儿子还跟一个黑人合了影,在那个很少见到外国人的年代,儿子惊恐的表情被永远留在了那张照片里,笑谈至今。不长的三学街,却存储了李士鹏老人大半辈子的记忆。


聊起三学街,不得不提到碑林和孔庙,三学街也因此而厚重和丰满。西安碑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长安城国子监的孔子庙堂,这里最珍贵的藏品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而碑林的形成和搬迁就是围绕这两部石经展开……

唐高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进行了缩减,缩建之后的国子监就在长安城外,当时的一些贤达和将领为了保护国子监就把《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搬到了现在的钟鼓楼广场附近。宋代时又经历了一次搬迁,把《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还有当时的府学、文庙、以及一些重要藏品迁到了现在三学街这个位置。



到了明代的万历年间,西安是“一府管两县”西安府管着西边的长安县和东边的咸宁县,它们都将自己的学校建在自己的府衙旁边。古代孔子的地位很高,每到初一、十五学生都需要给孔子行祭拜礼,长安县和咸宁县为了学生祭奠方便,便将学校搬迁到西安文庙的东西两侧。三学的格局便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形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祭奠孔子方便。于是出现了三学共用一个文庙,但按照“庙学合一”的制度,其实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相应的文庙,而三学共用一个文庙在全国都是很不多见的。

到了清朝,废除科举制之后开办了新式学堂,三学的教育功能才逐渐丧失了。
娓娓道来碑林、孔庙的历史变迁,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的段志凌如数家珍:“碑林的资源太丰富,做起研究和课题来真的是乐此不疲。”在碑林里溜达是段老师每天的必修课,不一定哪一块神来之笔就会有新的乐趣。在去石刻馆的必经之路上,稀稀落落林立着几块不起眼的碑刻,其中一块最矮的六面碑上,密密麻麻刻着许多曾位居官位的人名。今早,段老师无意中发现“白居易”的名字赫然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犹未尽拉着小编一道指认寻觅……果不其然,在穿越千年历史的碑刻上,也算偶遇一位天下皆知的“老熟人”,细思极妙。
如今,给孔子行祭拜礼的风俗早已渐行渐远,三学也不再是以前的三学,碑林和孔庙也化身旅游景点……那些曾历经千年的碑刻却依旧伫立,受人瞻仰。碑林,因碑石丛立而得名,这个备受历史眷顾的地方,吸引了无数关注。还记得李士鹏老人追忆他的挚友,每年夏天都会从太原来西安长住,吃过早饭便一头扎进碑林,如饥似渴一待一整天。来西安的日子几乎都“住”在了碑林,年年如此,直到这位老人去世。这份痴迷,也许只有碑林里那些集古往今来之大成的石碑才知道答案。

每一条街巷,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而丰满起来,他们的故事和记忆,构成了西安这座城市文化的根。也许,日子太匆忙,丢掉了闲暇,丢掉了思考,丢掉了对这座城的触摸和感知,丢掉了对身边人的关注与致礼。不防偷闲半日,我们出发,看街巷、寻变迁、慢生活、听故事,静候花开……
往期回顾


·南院门,老西安的“白菜心”

·大隐于朝市——振兴路

·骡马市,可曾路过你的青春?

·兴善寺西街,城中那一抹宁静 ……

·有关五味的记忆 桥梓口

·糖坊街,散去香甜的街坊……

·康复路,时代变迁的默片

·冰窖巷,这里秘而不宣

·报恩寺街 城墙根一碗葫芦头

·以学为径 大学南路

·西七路,那些被珍藏 的眷恋……

·有个地方实用又好玩——文艺南路

·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案板街(下)

·青春的记忆见证时代之声:案板街(上)

·大唐西市,丝路商魂悠悠……

·书院门,胸藏文墨怀若谷

·千年古都 博物明理—西安博物院

·千年宝刹国槐长 古佛青灯晨钟扬—小雁塔

·太阳庙门,小街且停

·兴庆宫,回首望已千年

·唐延路,穿越千年之路……

·与你一起慢慢变老,建国路(二)

·历史的支点——建国路(一)

·竹笆市,编织岁月的记忆

·师大路,青春不曾散场

·涅槃的凤凰——大华·1935

·邂逅双面德福巷

·『网红路』让梦想照进现实

西安的过去与现在

触及这座城的个性与灵魂

你,在哪里?

期待你的与这座城的故事

|投稿邮箱:dcxy_flowme@163.com|

三学街,可曾听见历史的回音?


    关注 西安网V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