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原来古人的裤子,都是开档的

 

中国号称“衣冠之国”,然而重上衣而轻下裳锦衣华袍之下却掩盖着一条尴尬的开裆裤...

中国号称“衣冠之国”
然而重上衣而轻下裳
锦衣华袍之下却掩盖着一条尴尬的开裆裤
裤子如何发展而来
又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妙用?


▲图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唐代《双童图》局部,图中的小男孩一手抱着卷毛小狗,一手举起做放飞状,在草地上玩得正起劲。最引人注意的是他身穿的彩色条纹背带长裤,与今天的童装几无二致,仿佛这个小男孩是从现代穿越到了唐朝。摄影/动脉影
现代口头语中,有一种兄弟情谊
叫做“穿一条裤子长大”
古人怎么形容这种情谊呢?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
秦国有一首军旅歌曲,歌词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谁说我们没衣服穿?
我和你同穿那战袍、内衣、下裳
这与“穿一条裤子”如出一辙
但是,战友的袍、泽、裳都可以分享
为什么唯独不见同穿一条裤子?
难道是战友不愿意?
非也
战友说:
身在这个年代,我也没有裤子!
呃,好吧。
那么,裤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裤子的来源


中国的裤子起源于西北

考古材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

新疆地区就出现了与今天几乎没有差别的合裆裤

下图中的三个唐俑,或出土于新疆、或为黑人、

昆仑奴的形象(昆仑奴有的来自东南亚,有的来自西域)

他们都穿着合裆的裤子



▲唐代彩绘灰陶黑人舞俑。摄影/动脉影



▲唐代骑马男泥俑(出土于新疆)



▲唐代彩绘卷发昆仑奴陶俑。供图/微图



就是不穿裤子





不穿裤子的习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典型衣着

大概就是用一整幅织物包裹住身体,不加裁剪

连袖子也是没有的,更别提裤子了

奇的是,这种简陋通风的“真空装”

竟然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直到《诗经》琅琅的时代,通常是“上衣下裳”

上身穿交领窄袖短衣,下身穿飘逸的裙裳



▲上图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供图/微图),人形的灯奴身穿短衣,下身穿裤。



▲穿着宽袍大袖的齐桓公与燕庄公画像。当时,穿长衣是上层社会的特权,而奴隶、劳动者则穿上了灵便的裤子。

众所周知,自周公“制礼作乐”

周王室设有司服、内司服等官职

而贵族为了坚守衣冠之礼

竟可以不惜忍受“老寒腿”之苦

那么普通劳动者呢?

他们不必弯腰低头、小步趋行

而是昂首阔步,甚至要奔跑跳跃

显然穿裤子更合适

事实也是如此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

穿长裳是上层人物的特权

而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

猎人、奴隶等底层人物已经穿上了原始的裤子

这种裤子与今天的裤子仍有区别:

它的前面连腰,而后面是开裆的

没错,就是开裆裤



▲图为19世纪外销画《街头各行业人物》中的“吞刀图”,展现的是清代晚期一名在街头卖艺的人物形象。比他的吞刀绝技更显眼的,是他的“开裆裤”。



▲绣花蝶套裤,苏秦提笔就往腿上写字,显然只有穿着露腿的开裆裤才能做到。供图/微图



来自裤子的挑衅与蔑视





荆轲刺秦的故事耳熟能详:

荆轲先是在秦国咸阳宫上演了一出“图穷匕见”

然后与秦王在大殿之上进行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战

终被秦王砍断左腿并击伤八处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

便倚坐在柱子边大笑,“箕踞以骂”

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杀死了荆轲

“箕踞”,即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

在现代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寻常的坐姿

但在当时却非同小可——

因为他们穿的是开裆裤

“箕踞”时很容易春光乍泄

因此是一种很不客气、失礼的坐法

荆轲在与秦王完成了一场男人之间的生死决斗后

自知必死无疑,便岔开两腿

用敞开裤裆向秦王表达了最后的蔑视

为了遮掩开裆裤,古人合乎礼法的坐法是“跽”

即长跪——两膝着地

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上身挺直

这种坐法好看却不舒服

坐久了无异于一场残酷的毅力考验



古人还用“犊鼻裈”【dú bí kūn】来应对走光

这是一种有裆的短裤

两个圆圆的裤腿,恰与牛鼻子相似

这也是男人穿衣服的最少极限

一个人若是穿着犊鼻裈招摇过市

若非因为贫穷至极

便是不拘一格的叛逆青年



▲犊鼻,作为一种贴身的内衣,是对繁缛的衣冠制度的一种调侃和反抗。

犊鼻裈作为一种暴露、“低俗”的贴身内衣

是对繁缛的衣冠制度的一种调侃和反抗

因此,一些风流名士

惯于将它作为表现个性、向现实抗议的道具

完美地诠释了对权贵的不屑



裤子里的潮款





宽大肥硕的裤子,形似现在的喇叭裤

既舒适灵便,又风度翩翩

在南方大受欢迎,男女通行

下身穿一大口裤,脚穿皮靴,非常时髦

这股风气甚至刮到了军队

军人也纷纷穿上了喇叭裤

遇到任务时,用长带把裤管扎紧

就能行动自如,称为“缚裤”



▲南朝画像砖中穿着缚裤的乐器演奏者,将宽敞的广口裤,用带子在膝盖处一扎,就能方便地运动了。



▲西魏穿缚裤的彩绘武官陶俑,军人穿上缚裤,跑步、骑马都不成问题。



▲北齐穿广口裤的陶俑,这种类似“喇叭裤”的裤型,是魏晋南北朝的流行款。

魏晋时期的大口裤,除了时尚

可能还另有一种实用功能

在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间,曾流行一种“毒品”

——五石散,它源于汉代服食求仙的仙药

魏晋贵族相继服用,一时成风

其药性燥热,服后使人面色红润、全身发热

甚至产生短暂的幻觉——实为慢性中毒

有人曾因散热不及时而致瘫、致死

如何散热呢?有一个方法是“行散”

即在阴凉通风处不停地走动

使体内的热量发散。

裤子真正大放光彩的时代是唐代

上到权贵、下到庶民,不论男女老少

穿裤子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到了宋代,开裆裤又“重出江湖”

开裆裤的穿法是套在合裆裤的外面

这样的穿法,虽然不会走光

但观感比普通的裤或裙裳都差一些



为什么人们对开裆裤如此念念不忘呢?

我们只能对比今天的裤子做一些推测

一来,两条合裆裤重叠着穿

既不舒适,也会限制下半身的活动

再者,现代外裤的裤门襟处多设有一条拉链

使用非常便捷,而古人没有拉链,只好任由裆口敞开



▲图为独具一格的赫哲族鱼皮裤。西北游牧民族多羊毛裤,中原地区多用棉裤,而在农耕为主的古代,汉人长期穿着开裆裤……有时,一条裤子就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供图/视觉中国



裤子

从开裆到连裆

再到复古的开裆

形制的改变只在尺寸之间

演化过程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

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一些城市青年大胆地穿上了新潮的喇叭裤

其实,与普通裤子相比

喇叭裤无非裤脚宽大了一些

但这一小小的改变就遭到了无数人的指责

甚至被视为痞子、流氓

当年老师拿着剪刀

在校门口剪学生裤腿的荒唐事也并不少见

由此可见

一条裤子却可掀起不小的波澜
本文来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撰文/一勾 供图/FOTOE
转载自:爱奇旅

- END -



 读心┊饭桌见人品

 阐绎┊当古典音乐遇上古代茶艺


    关注 阐绎六堡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